不能松懈的“粮”心|数据新闻作品系列
数据新闻·第二期
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粮食安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从2003年到2015年,我国一度创下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记录。如此,为何国家还要不断重提粮食安全?今天我们期望能用数据新闻的方式了解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概念
想要回答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粮食安全的概念以及评判标准。
粮食安全是1974年11月世界粮食大会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当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给出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2000年开始,FAO选择以营养不良发生率为基础发布世界粮食安全报告,认为当某个国家或地区营养不良人口达到或超过15%时,就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
近年来我国营养不良发生率始终低于国际标准,且逐年下降,说明我国营养不良人口比例不断减小,粮食供给基本能满足国民健康需求。2003年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近四年来产量均超过了6亿吨。从总量上看,我国目前粮食充足,粮食消费需求能够基本满足。
如此说来,中国看似是不存在粮食安全忧虑了。然而要知道,保证数量充足只是粮食安全概念的基本内涵。几十年过来,各国资源禀赋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有了诸多丰富和发展。我国学者对粮食安全的评估虽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但都采用了综合指标体系,而不仅仅关注数量。例如,2004年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的翟虎渠教授就提出,当代粮食安全概念应该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与生态安全三层内涵。
今天我们谈到粮食安全,不仅仅是要保证总体数量的充足,还要保证结构上的平衡;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更要追求吃得“好”;不仅仅要保证当下粮食安全,还要保证未来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如果以这样综合的标准来看待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就会发现在表面的总量平衡背后,还存在着经济方面结构性隐忧,和生态方面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安全隐患。
结构性隐忧
首先来看一看粮食供求市场的状况。近年来,我国粮食出现了产量、库存量与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这里高库存以玉米为代表,高进口则主要是针对大豆而言。
很多人也许会问,高产量、高库存不好吗?是的,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缺粮食才是不安全,因此粮食多多益善。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粮食过剩也会为安全带来隐患。从经济原理来看,任何一种产品生产过剩都会打破市场均衡状态,造成资源浪费。过高的粮食库存量不仅为储存带来了难度,还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相对于有效需求而言,剩余数量过多就是一种不稳定、不安全的状态。
2016年中国玉米产量2.2亿吨,库存量则高达2.6亿吨。这个数量意味着即便中国从此不再种植一株玉米,库存量也足够全国消耗一年。
出现这种极端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之一是玉米的需求放缓。其中,替代需求挤占玉米需求表现最为明显。玉米最主要的用途是饲料,但是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过去需要用玉米的下游企业不再需要玉米了,而是需要更优质的粮食产品。于是我们便处在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不是粮食不够吃,而是粮食结构性隐忧。表面上看我国粮食总量充足,但是就具体种类而言,存在着部分种类供给过剩和优质品种相对短缺的矛盾。
更主要的问题出现在供给侧,也就是说,生产得太多了。我国自2004年开始实行临时收储政策,通过设定国家收储价来保证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最低价,借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玉米是一种高效益农作物,以最大农业省黑龙江为例,2014年黑龙江种植玉米的每亩净利润为 203 元,而种植大豆的每亩净利润仅为 31 元,二者相差将近 6 倍。于是更多农民愿意改种玉米。国家统计年鉴显示,2005至2015十年间,玉米在我国种植结构中的占比从16.95%飞升至22.91%。
这种激增严重冲击了粮食市场的平衡状态。一方面,种植面积是有限的。玉米种植面积扩增,势必就挤压了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空间。有一些农作物比如大豆,种植面积小,自然也谈不上高产量,不得不依赖进口。
另一方面,产量激增是因为政府提高了收购价格,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成本的增长方式。收购价提高了,市场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国际粮价却持续走低,于是就出现了国内外粮价倒挂现象。国内生产的农产品比进口的价格高,在市场上卖不出去,低端品种更是大量囤积在仓库中,加剧了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局面的严峻性。
与玉米过剩同时存在的还有大豆进口量过高、自给率严重过低的现状。就拿大豆主要出口国美国来做比较,中国的大豆品种没有美国的好,价格却比美国大豆贵,再加上之前提到过的,大豆收益率本来就低,种植效益不稳定,农民自然不愿意种大豆。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大豆的播种面积下降了四分之一左右。16年中国大豆自给率仅为12%,高度依赖进口,这严重危害了我国粮食安全自主性。
一方面我们花大量的财政从国外进口粮食,另一方面本国的粮食生产也存在着高库存浪费和品种失衡的结构性矛盾。种植水平与政策带来的高成本与高价格削弱了本国粮食产业竞争力。凡此种种都导致了我国粮食安全在经济上的脆弱性。
经济上的脆弱性或许不会在短期内爆发成为粮食危机。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不仅仅要保证当下粮食安全,还要保证未来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粮食生产是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产业,如果有一天土地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少,我们还能维持这种表面的平衡吗?
事实上,我国正面临着要素驱动型农业高投入高产出同高污染的矛盾,简单来说就是粮食生产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
生态可持续
中国是世界第一化肥大国和农药大国,年化肥使用量更是占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相当于美国与印度的总和,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但是,农药化肥的综合利用率却不到4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了15%-20%。未能被农作物利用吸收的农药与化肥给土壤、水体和空气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国土资源部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2014年,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中低等地占比过半。此外,2015年国土资源部还调查了13.86亿亩耕地。结果显示,8.2%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东北黑土地有机质明显下降,南方耕地酸化和北方耕地碱化趋势加剧。
如果我们还生活在刀耕火种、地广人稀的时代里,这种危害似乎显得不十分迫切。然而,我国的耕地资源非常紧张。中国拥有全世界19%的人口,却只有全世界8%左右的耕地。FAO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77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7%,且面积仍在逐年下降。不仅如此,农业用水也十分紧张。2015年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039.2立方米,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配备灌溉的可耕地比例,至今不足70%。农业种植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每一寸耕地、每一滴水源都十分宝贵。
尾声
国家一直在提倡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这碗饭是“端起来”了,但是没有“端稳”。“三高一低”的现象所代表的粮食结构性隐忧是粮食安全的隐患,而生态问题则成为了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粮食安全问题,我们还不能“高枕无忧”。
采访札记
李子宜:
确定粮食安全这样一个学术性很强的选题简直是自虐。新闻专业出身的我们,既没有朴素的数据感情,又缺乏经济知识背景,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们攻读了十几篇专业的学术论文,去八九个权威网站上查找数据,对比数据可信度,甚至有一次通宵什么也没做,从头到尾都在为逻辑架构而争论。为了降低学术性从而达到科普的目的,我们字斟句酌,反复删改、调整表达方式,还曾找室友来试读提建议。正是因为过程很痛苦,成品出炉的那一刻,才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数据表现力不够强(大段依靠文字说理),可视化、交互性程度不够高,但这些遗憾也让我对数据新闻有了更多思考和认识,相信以后有机会会做得更好。最后,非常感谢方洁老师一次次的认真指导,帮我们发现了很多考虑不周的问题,一个学期真的收获了很多!
姜紫荆:
《不能松懈的粮心》是我们第一个数据新闻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否定。数据应当如何寻找筛选、整体逻辑应该如何捋顺、文本语言应该如何调整、可视化效果应该如何达到最好…在这里想感谢方洁老师和朋友们在创作过程中为我们提供的指导与建议,没有大家的帮助,也就没有这篇差强人意的数据新闻。虽然看到成品的那一刻,我只觉得我们的作品处处完美,但是冷静下来我也知道,这篇数据新闻还有许多缺陷,仍然有许多可以改进之处。它不只是一个作业,更像是一个打开数据新闻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对这个“新”领域跃跃欲试,充满好奇。数据可视化带来的高效率和艺术性与新闻价值之间的碰撞,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反应,我们在创作《不能松懈的粮心》的过程中,也许只是稍稍领略了其中风景,更多的可能,我们还想继续探索。
李晨:
很早便对数据新闻感兴趣,第一次真正自己着手做出数据新闻作品来却是在数据新闻课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己动手之后才发现一篇数据新闻作品的诞生没有想象的那般简单。最开始将选题定为中国粮食安全时,我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之后怀着满腔热情开始收集资料后,才觉得头都大了。关于粮食安全的定义众说纷纭,且细化后的标准极具学术性,如何取舍标准,又如何将学术话语转化成易于传播的新闻的语言、易于接受的逻辑,成了我们遇到的第一道门槛,而这些问题到成稿前夕我们还在反复琢磨。从初稿到终稿,我们根据方洁老师细致的建议改进了很多,也征求了朋友们来试读提意见,文章逻辑结构、数据可视化图表都数次推翻重来,过程很痛苦,看到成果便愈加欢喜。这是我们在数据新闻领域的第一次试水,仍有很多不足,但不管怎样总算是入了门,以后便要开始漫漫修行之路了。
本期数据新闻作品作者:李子宜 姜紫荆 李晨
作者联系方式:2015201800@ruc.edu.cn
本期编辑:仇辰
往期回顾(点击文字或者图片即可查阅)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观看作品的网页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