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相不止一个:剧本杀的演绎、社交和套路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22-03-17

数据:安怡昕、李霞、梁晓健、邓海滢、林子璐可视化:邓海滢、梁晓健文案:林子璐、邓海滢、李霞美编:梁晓健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此的混乱如麻。但有一样东西倒是谦恭地维持着他们的经典美,那就是侦探小说……我要说:侦探小说在遭到蔑视之后,它现在正在拯救一个乱世的秩序。这证明,我们应该感激它,侦探小说是立下功劳的。”
博尔赫斯在谈论侦探小说时,对其能提供的秩序美赞美有加。时光的花园里小径分岔,博尔赫斯身殒几十年后,侦探小说也衍生出新的变种——剧本杀,让推理小说、悬疑电影的墙壁坍塌。2016年,明星推理真人秀《明星大侦探》带火了这一全新的游戏模式,年轻人们不甘只做读者、观众,而是走到舞台的中心,亲历一场场猫鼠游戏。

根据艾媒咨询,到2021年上半年,线下剧本杀已然成为中国消费者偏好的线下娱乐方式的第三名。事实上,线上剧本杀在2018年率先爆火,一年后线下剧本杀才大规模爆发[1]。消费者转投线下,主要原因是能够获得线上难以企及的游戏体验。“在线下可以换装,有店家演绎,NPC(非玩家角色)还会跟玩家互动”,剧本杀爱好者卓为表示,“线下的读本体验也比较好,做工精美的大开本实体剧本方便阅读,比线上的pdf版剧本好读太多”。
暴风雪山庄般密闭空间隔绝了现实世界,道具、服装、陈设等“硬件”增添氛围,DM( Dungeon Maste,剧本杀中的主持人,同时承担导演、裁判、公证人等多种身份)咒语般的主持词,在座玩家的呼吸、心跳、眼神,人与人之间流动的微妙氛围……只有面对面才能如此沉浸、迫近“真实”。

“破案”还是最重要的吗?

玩家想要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我们分析了头部剧本杀服务平台小黑探旗下的剧本销售小程序“黑探有品”中的264个“开店必备”剧本。
剧本杀的“杀”比狼人杀的“杀”要硬核得多,不再是狼人和村民的简单对立,而是真切地指向一桩桩“凶案”。自然,追求严密推理逻辑的传统“本格”派比混合穿越、灵魂、科幻等非现实元素的“变格”派更兴盛,67%的热销剧本都属这一类型。
相应地,玩家就更偏好“现代”背景的本子,热销剧本中近48%都是现代背景,大概因为现实逻辑的背景下,玩家更容易把自己代入其中。
除此以外,不少剧本杀为了增强可玩性,会做成“开放本”。在开放本中,玩家有编造剧情、丰满人物形象,甚至改变结局的权力,不需要像在“封闭本”中一板一眼地根据剧本行事。


剧本杀是一个故事,但更是一个游戏。作为一个游戏中的故事,它对于每个玩家而言是破碎、片面的存在,所以需要故事中的游戏机制来刺激即时的、阶段性的情感产生,以弥补故事完整性缺失带来的困惑感[2],当这一需求被不断放大, 情感本与欢乐本应运而生。在这些本子里,凶杀案更像一块背景板,作案手法是否复杂精妙变得无足轻重,更重要的是情节是否荡气回肠或者能否制造足够的欢声笑语。这些剧本中还常常加入小游戏机制或阵营设定,变成“机制本”和“阵营本”,加强游戏属性,让玩家不会因推理的困难、破案的压力而丧失兴趣。
这些对非推理爱好者更友好的本子,受市场欢迎程度超乎想象。在销量前十的榜单中,共有6个“欢乐本”“情感本”“机制本”,且前四席都被它们霸占,而圈外人刻板印象中的“惊悚本”“推理本”只有3个。
剧本杀店主豆豆开店之初选择的基本都是硬核推理本,但她后来发现“很多新手玩家根本玩不来”。于是她立刻调整了买本策略,购入更多难度较低的欢乐本或情感本。

情感本看重人设、情节和文笔,NGA(知名游戏论坛)上一个主玩情感本的资深玩家分析,适合玩情感本的无非这三类人:感性的、代入角色能力比较强的和新手。“情感本最重要的是让人代入进这个角色里,体验另一段人生经历的爱情、爱情或友情。”
但“硬核玩家”们并不太理解“水龙头”们(在情感本里哭得稀里哗啦的玩家)的着迷点,他们始终维护“推理本”的地位。三年前就开始玩剧本杀的资深玩家小初,几乎只会对“硬核本”感兴趣。“我觉得条分缕析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盘清楚很有意思,也可能是因为我比较擅长做整理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每次带着大家把时间线等等捋清楚的时候会非常有成就感。”虽然并不自诩高端玩家,但剧本杀抽丝剥茧的过程确实能给她带来巨大的乐趣。她笑言,“玩硬核本的话,让我从早推到晚也是可以的,时间感觉过的特别快。”
有人追逐抽丝剥茧的快感,有人沉迷交缠错乱的情感,有人想要轻松欢乐的氛围,不同的剧本类型,指向多样的体验期待和社交需求。

既是演员,也是观众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是故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伤心过度也死了” 是情节。福斯特一席话揭示了顺序故事与情节的区别:前者重事件发展,后者重因果逻辑。
对于剧本杀而言,纸质的剧本文本只提供最终的故事,而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串联逻辑线、指认凶手等步骤,正是为了补全剧本文中各个事件之间潜藏的情节。恰如一位剧本杀爱好者为玩家提供的忠告:剧本杀的关键不是找出谁是凶手,而是找出每个玩家之间的故事,每个玩家和死者之间的矛盾,还原整个剧本杀的故事,这才是‘剧本杀’最大的乐趣。
因此,剧本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游戏。玩家之间需要充分配合,才能体会游戏设置的精妙。黑探有品小程序的店家必备榜显示,85.7%左右的剧本杀需要6人以上完成,并且剧本最低消耗时间一般在3-4小时。
在较长的游戏环节中,队友和DM成为剧本杀体验的关键。相比于戏剧,剧本杀的“演员”们只能拿到剧本的断章,这场戏剧最终的演出效果,取决于演员们(玩家)现场的参与度和总导演(DM)对整场节奏的把控。无论是硬核玩家津津乐道的盘问环节,还是情感体验玩家所追求的暂时性的“代入感”,在遇到一位不“上手”的玩家时,都会大打折扣。
相关游戏论坛中讨论“最讨厌的剧本杀队友”的帖子里,“情绪贴脸流”(过于入戏影响正常推理环节进行)、“催命流”(想快点结束游戏)、“自闭流”(不辩解不分享不入戏的三不人士)成为回帖里最常提及的三种玩家。
即便是以轻松游戏为卖点的欢乐本,和陌生人聊天吹水打桌游的体验,对于普普通通当代社恐人来说,多半也没和好友们各占阵营,并肩作战或是互相挖坑来的快乐。事实上,据艾媒数据中心的调查,玩家的确更喜欢和熟悉的人组局,仅有26.9%的玩家愿意和陌生人一起玩剧本杀

队友的靠谱与否甚至会直观影响到玩家对剧本的评分。在一个高分欢乐本《来电》的评论区下,有玩家也因为“纯粹花钱玩桌游来了……如果熟人还可能还有点意思……拼车就真的很尬”的原因,给出了1分的差评。相反,给这个本好评的玩家则会力荐“朋友聚会强推!”“笑点超有意思,小游戏也很有趣”。
当然,也有人会享受这种开盲盒一般的拼车体验。对于这些玩家而言,剧本杀有时会成为拓展社交圈的一个新渠道
在豆瓣的“我今天遇到一个crush”小组,有组员直言:“剧本杀真是crush圣地”!截止12月12日,在过去一年内,有496条组内叙述自己遇到crush经历的帖子都带上了剧本杀的关键词,可以说,平均每天都有超过一场的crush在剧本杀的场地中上演。密闭狭小的场地、剧情强捆绑的亲密身份、共同阵营的掩护机制……都是情感激荡的天然催化剂。
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Flow(沉浸)的概念,他认为,当人们对于某项活动或者事物抱有高度热情时,可以投身其中并获得高峰体验。[3]而在剧本杀中,玩家既是戏剧的演员,同时也是戏剧的观众,个体的主体性得到高度显现。这让玩家们得以深深沉浸入其中,无论想是›从解密中获得乐趣,还是享受一段瞬时的关系,都能各得其所。
也许这就是剧本杀的魅力所在,一场限时的假面剧场开演,爱恨情仇生死纠缠限时沉浸体验,新时代的“同船渡”,成本只要七十九元起。

一次性的赏味游戏,也会过期?

然而,看似是一次性玩乐、永远未知永远让人兴趣盎然的剧本杀,也早已被老手们摸出了不少套路:“一般来说玩剧本杀会先推时间线,推完基本上锁凶能锁到3个左右。”“凶手会有一些特征,比如恐高,比如洁癖,这些特征可能会影响到凶案现场的布置。”“混淆性别、混淆时间线也是常见的手法。”“还有三角恋的情感纠纷、失散多年的亲人……都是常见的玩家身份关系。”“变格本里,时空穿越、灵魂互换等是很通用的套路。”玩家小初总结道。
事实证明,玩家们并不是总愿意类似的机制和套路买账,一些以机制取胜的佳作,常常难以延续先前的辉煌。譬如被很多人誉为欢乐本top1的宿醉,在推出2之后评分大降,有读者在评论区直言“终归没有突破1的影子”“口碑作品的作者们如果想写续作的话希望能好好打磨,不要写个烂本子强加个联动彩蛋起名为xxx2就发作品”。

刚刚接触剧本杀时的新鲜劲过去,看穿剧本杀常见套路的玩家会变得越来越难讨好。剧本杀好剧本一本难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近年来,有资本尝试引ip入局,试图依靠ip+的思路迅速打开局面。在今年的7月30日,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入股小黑探,还打算与芒果TV、熹多文化、探案笔记等围绕阅文IP做主题开发。
但从观众反馈来看,“ip+”的思路似乎并没那么万能。黑探有品小程序的评分显示,ip本打分的人数寥寥,最高也不过百人左右的打分,与评论都动辄一两千条的热门本相比可以说是“门可罗雀”。且ip本总体评价偏低,只有《琅琊榜风起长林之碧海波涛》、《鬼吹灯·东方传说》、《仙剑·参商别》的评分勉强超过及格线,得分分别为6.5、6.62、6.11。,
对于挑剔的原著党来说,联动并非“双厨狂喜”,反而可能剥夺玩剧本杀时的乐趣。有受访者表示,“看到世界观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出现固定的形象,反而不方便自己沉浸进去”。而如果ip本内容试图还原原作走向,对了解原作内容的玩家而言,则如同“开了天眼”一般无趣。

归根结底,剧本杀用游戏机制把一个故事本应拥有的完整情节、人物、谜题乃至情感分解为一个个碎片式的剧情形象,各种类型化的符号要素,成为在剧本杀中发挥娱乐效果的剧情手段。[4]其核心虽然是剧本,但其逻辑却是一种消费式的生产。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依靠简单而轻松地被“消费”,剧本杀可以快速推动未曾玩过的玩家进入当前的场景,并且顺利地跟着游戏机制前进,获得满足。但这也为剧本杀埋下了“快消”的隐患。一个本子的生命(除去多线结局的开放本)往往只有一次,而类似的机制刺激多了,“magic”也随之衰减,剧情断章、逻辑生硬等尴尬因素也暴露出来。

尾声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往往以凶杀案为开头的剧本杀,某种意义上天然具备了悲剧的要素。一场好的剧本杀是一场被挪至圆桌的微型戏剧,在叙事诡计的假面下,等待它的演员发掘假面下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亲与仇,于惊心动魄的冲突、对抗、逆转中彰显出人性的复杂。一部热门的情感向剧本杀作品《声声慢》在简介如此介绍自己:“有情难忘,有恨难说。有爱难得,有怨别离”。
剧本杀近年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大概就是因为在机制与要素的套路盖过剧本杀戏剧感的品格之前,玩家尽可以在剧本杀中收获他们想要的一切:有情人见风月,推理控破危局,陌生的能破冰,相熟的常欢聚。
特别感谢毛科龙提供数据挖掘帮助
参考文献
[1] 中泰证券.(2021).Z世代娱乐消费系列研究.[2]&[4] 叶青.(2021).扮演、戏剧化及其空虚:剧本杀作为文化现象. 艺术评论(11),136-147.[3] Csikszentmihalyi M.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M].San Francisco: Jossey - Bass Publishers,1975.

往期回顾在社会里的时钟里,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
报道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正常的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