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冬奥气象预报员“上山记”
1 月25 日,北京延庆,晴。
一群登山队员早早来到2022 年冬奥会核心赛区小海坨山。他们的装备颇为专业:冲锋衣、高帮鞋、登山杖……
与普通登山队员不一样的是,他们随身携带着手持测风仪等观测设备,因为——
他们是带着特殊任务上山的冬奥气象预报员。
气象预报员爬山,所为何事?
2022 年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高山滑雪项目的天气预报需达到“百米级、分钟级”的精细化程度。为此,冬奥气象服务团队再次开启赛区驻训工作,除了赛区预报测试、山地气象理论学习等日常工作以外,每周一次登山,了解小海坨山地形、天气条件的复杂性,成为队员们的“必修课”。
实地体验,"笨拙"却又必须
小海坨山地形极为陡峭,即便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爬山也绝非易事。在延庆赛区,蜿蜒的高山滑雪赛道已现出大致轮廓。预报员需沿着赛道边缘的山石攀爬,平均坡度约30 度至40 度。
“看那边的地形,山谷风作用非常明显。”行至半山腰,荆浩与团队成员阎宏亮停下来讨论。尽管已反复研究小海坨山的地形图和小气候特征,去年冬训期间也爬了十余次山,体验了降雪、大风降温、大雾等不同的天气类型,但,队员们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山脚、半山腰、山脊、山顶,这些都是阎宏亮的测风点。“ 在山脚下以东风为主,半山腰却变化多端。”“ 赛道最陡处以强的西北风为主,两边山体对冷空气阻挡不明显。”大家一边攀爬,一边结合观察到的地形、感受到的风向风力变化进行讨论。
十余套气象观测站沿着赛道分布,它们传回的赛区天气数据,是冬奥气象预报员精准预报的重要基础。爬山过程中,大家每路过一个气象观测站,都会仔细检查其观测环境、分析地形与气流的相互作用、查看设备运行状况。
攀爬至接近海拔2000 米的赛道起点,阵风忽起。阎宏亮赶紧拿出手持测风仪,“赛道起点的风力风向变化,关乎比赛是否能正常进行,需要重点关注。”
“好兄弟,拉一把!”越接近山顶,越陡峭难行。大家相互提醒着注意安全,手脚并用,全力攀爬。
他们此行的终极目标,是接近山顶的一处自动气象站。“近几日观测数据显示,那里会出现明显的偏南风,这与我们的主观预测不完全相符,必须现场验证。”荆浩说。
午后两点左右,荆浩和同事终于到达目的地。
山顶视野开阔,寒风也更刺骨。他们仔细观察自动气象站的风向变化情况,并分析、讨论在西北风环流背景下,局地地形强迫和热力强迫作用对风向的影响。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路背到山顶的自发热米饭,就是大家的美味午餐。“有热米饭吃,比建站的时候幸福多了。”阎宏亮曾多次参与赛区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建站所需设备,全靠人扛、马驮采才能运到山顶;带上山的矿泉水,常常结成冰块。
帐篷外,冷风呼啸;帐篷内,热气腾腾。预报员们边吃饭边兴奋地讨论一路心得,不觉疲惫。
他们知道,当下付出的辛苦,必将一点一滴积累为精细化预报的宝贵经验,在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中绽放气象光芒。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本文作者: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贾静淅、实习记者谷星月摄影报道
微信编辑:张娟
投稿咨询:010-68409419(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