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还在说“热死了”?看古人有多少种优雅的吐槽方式!

气象历史课 中国气象 2021-09-07


初入小满时节

我国各地气温正以

可感知的形式步步攀升

盛夏高温热浪正蓄力待发



同一个太阳,同一个夏天

我们有“空调WiFi小龙虾”

千百年前的古人没有这样的享受 

他们是怎么消夏的呢

都在诗里了!


小编先把他们分了分类



避暑派

1. 散热达人 白居易

2. 人狠话不多 李白

3. 云旅游先驱 欧阳修

4. 情调大师 晁补之


喊热派

1. 吐槽机枪 杨万里

2. 自营冷气机 戴复古

3. 夸张鬼才 柳宗元



唐宋诗人消夏英雄榜



避暑派


散热达人
白居易




别人散热形于外

白居易的“散”

妙在形散神也散

形可以借助外物——


白居易为翰林学士时

曾得唐宪宗赐冰

霎时间“烦暑迎消,凉飙随至

激动到“饮之栗栗”“捧之兢兢

忙不迭上《谢恩赐冰状》

以表忠心


金贵的“蕲州簟”安排上~还要给听说自己被贬后“病中垂死惊坐起”的小伙伴元稹捎一件。把元稹感动得一张凉席睡出了龙鳞般的质感:水魄轻涵黛,琉璃薄带尘。梦成伤冷滑,惊卧老龙身



或者身体力行,
府西亭、
李十一舍人的松园、
还有他最爱的各种佛阁、禅室、僧房
都留下了他避暑的身影——


香山寺避暑二绝其一

纱巾草履竹疏衣,

晚下香山蹋翠微。

一路凉风十八里,

卧乘篮舆睡中归。


白居易曾出资修建的香山寺


在恒寂师禅室
他悟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避暑大法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
但能心静即身凉。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狠话不多
李白




懒摇白羽扇,
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
露顶洒松风。
——《夏日山中》
不怕蚊子,不惧蜘蛛,真英雄也


云旅游先驱
欧阳修




燎枯而灼焦的夏天
我窝在家里
而欧阳修准备到处去玩
言之凿凿,看得人心动不已



吾将东走乎泰山兮,

履崔嵬之高峰。

荫白云之摇曳兮,

听石溜之玲珑。

吾将西登乎昆仑兮,

出于九州之外。

览星辰之浮没,

视日月之隐蔽。



欲泛乎南溟兮,

何异避喧之趋市兮,

又如恶影之就日。

欲临乎北荒兮,

飞雪层冰之所聚。

鬼方穷发无人迹兮,

乃龙蛇之杂处。  





“ 四方上下皆不得以往兮,
顾此大热吾不知夫所逃。”
这些地方都是想想罢了
“惟冥心以息虑兮,庶可忘于烦酷。


情调大师
晁补之



某天,苏轼去门生晁补之的寓所
五月二十四,热得不行,
但是主人家一个诗意的举动
于是满座生凉,暑意全消
“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


减字木兰花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

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喊热派



吐槽机枪
杨万里



杨万里的厉害之处在于
别人吐槽是“单点发射”,
他吐槽是“连环暴击”
过金台突然觉得天热,
于是,他一口气写了三首


过金台天气顿热三首

其一

旧说长江无六月,

暮春已自不禁当。

其二

日晒船篷四面炊,

几时却得出船时。

其三

入到船中气郁蒸,

出来船外日侵陵。



一个“”字
写尽了太阳把船篷晒得四面冒烟的景况
于是杨万里和“长江六月”旧说
梁子结大了。
《初二月苦热》他说得更狠:
“人言长江无六月,我言六月无长江。”

只因为
“一面是水五面日”“日光煮水复成汤”



暮热游荷池
他一上头写了五首
充斥着“追凉不得”的“看啥啥别扭”


其一

独行行到荷池上,

荷不生风水不香。

其二

追凉不得浑闲事,

烧眼生憎半幅霞。

其四

也不多时便立秋,

寄声残暑速拘收。



一会儿嫌没有风送暗香
一会儿见云霞如火顿觉可憎
忍不住恨道:
天凉了,让暑热“破产”吧。


自营冷气机
戴复古



戴复古一生家国动荡
作品多抒发爱国思想
反映人民疾苦
哪怕身受热毒煎熬
也不忘关心田间劳作的农夫


大热五首其一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

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

安坐吾敢食?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首
他居然把天热的原因归结为——
“天嗔吾面白,晒作铁色深。”
于是怼道:
“天能黑我面,岂能黑我心。”
真是冷气不够,笑话来凑


夸张鬼才
柳宗元



柳宗元能上榜纯粹是因为

想象力丰富

作为和白居易同辈的诗人

他很不屑于“心静自然凉”

曾经隔空怼道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我又不是神仙,以静制热?

不存在的!


在这首诗里

他贡献了对柳州暑热的经典评价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夏夜苦热登西楼》




从井里打上来的是开水
打开门灼焰好像进了锅炉
那真是救命啊!!!
而在另一首《夏昼偶作》
柳宗元又贡献了一个奇妙的比喻:
“南州溽暑醉如酒
隐几熟眠开北牖。”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唐宋时期以“热”为主题的
文艺作品如此蓬勃?

这与气候历史周期变化有关
竺可桢先生以冬季温度
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可将中国历史大致划分为
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唐朝正处于中国的第三个温暖期。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八)记载:
天宝十年(751)秋
宫内(长安)有几株柑树结实一百五十颗
果实味道“与江南所进无异”
唐代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也比现在长。

推荐阅读:气候,《长安十二时辰》的幕后“真凶”?


竺可桢据此推测,
唐时最高年气温比魏晋南北朝高3度,比竺撰文当时也要高出1℃左右。


宋朝虽有大部分时间处于
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寒冷期
但偏偏此时夏季极端高温天气频发
南宋中期又开始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宋朝存在的319年间“热灾”频发。

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

“六月,大热,民有渴死者”;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

“隆暑”“人多渴死”;

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

“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所以,诗人们酷热之下
挥毫泼墨也就情有可原了
毕竟
既不能“安得雷轰九地,会令雨起千峰”
又不能“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只能写一写
聊以慰藉罢了


更多推荐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审核:段昊书

策划编辑:狸如

图片来源:《地球科学进展》月刊、网络

转载授权请联系:010-58993075(段老师)

送给我们一颗小星星,好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