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开祖国563天,在南极的气象人经历了什么?

庆祝凯旋的 中国气象 2021-09-07


日前,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

顺利返回上海

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的

朱孔驹、祝伟和罗斌祥等气象人

在离开祖国五百多天

终于回来了

 

2019年10月22日起航前南极科考队员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合影留念。


2019年10月22日,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朱孔驹和湖北省气象局的祝伟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中山站开展极地气象观测等任务。


由于疫情原因,原定于2020年12月就可以回国的考察队,经历多次延期才到达国内。从出发到返回历时563天,这也是我国南极科考史上历时最久的一次。


来自黑龙江省气象局的罗斌祥,于2019年12月6日前往南极长城站进行为期一年的气象观测工作,在站工作461天,是我国南极科考史上在长城站越冬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漫长的南极科考时光里
国旗下的气象人
究竟经历了什么?


风雪中,气象人在闪光


朱孔驹巡视仪器运行情况。


尽管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和专业训练,真正来到南极后,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种种考验和挑战依然让他们感触颇深。

 

祝伟正在巡视仪器设备。


由于南极风雪较大,设备之间的电缆可能会因此受损,祝伟一到中山站就将线缆重新捆扎、加固。每次风雪后,他都要出门检查,保证仪器运行正常。


一遇到故障就及时抢修,所以这一年祝伟负责的设备从未影响业务运行。“当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有一个和主楼分开的单独建筑叫气象栋,有段时间气象栋总是无故停电。我和电工反复排查一直没找到原因,最后找了一个多月才发现是一处电缆破损导致了短路。经过我及时修复,没有对观测数据造成影响。

 

风雪天后祝伟检查风杆拉线。


在中山站,祝伟全年无休每天四次发报。


南极天气多变,尤其在大风暴雪中采集数据非常危险。“风速超过25米/秒时,人是很难直立行走的,只能猫着腰迎风走。”而30米/秒以上的大风天气,他一年中起码能遇到五次。

 

朱孔驹的队友在积雪中前进。


南极暴雪天时,厚重的积雪有时能达到一米深。不同于国内,南极积雪很松,一踩很容易陷进去,想再爬起来就十分困难了。朱孔驹表示,南极大雪能持续好几天,可能前一天还是好走的路,后几天就只能在松软的土地上爬行。“大气成分观测房距离生活区近一公里,有一次遇到暴雪,我耗费了半个多小时才爬过去。


朱孔驹和同事在积雪中艰难行走。

 

在位于中山站西北方向的长城站中,罗斌祥主要负责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以及观测设备的维护和无机物、微生物气溶胶采样。

 

罗斌祥在积雪中工作。


长城站与国内业务大不相同,全部气象观测任务均由一人承担完成,云、能见度和降水等业务和报文发送均需人工操作,此外还要完成各类观测资料的校对、审核和报送。工作单一且持续时间长,每天都要熬到凌晨两点以后才能休息。


此外,长城站气温低风雪大、冬季时间长且暴风雪频繁,雨凇雾凇出现频率高。雨凇和雾凇会导致风向风速传感器结冰冻住,越冬期间,罗斌祥一共爬了13次风杆,经常是在风很大的情况下。


暴风雪后被雪灌满的百叶箱。

 

暴风雪后罗斌祥清理百叶箱。


结冰的风传感器。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和连续性,每次他都要穿上厚厚的衣服和防护装备及时除冰。“经常是爬上去一身汗,除完冰后身体冰凉。有几次冰冻得太结实不好除,戴手套又不便操作,我索性摘掉手套操作。但时间一长,手又湿又冷,完全冻僵了,只能再戴上手套把手放在衣服里坐在横臂上取暖,暖和了接着除冰。”


凌晨罗斌祥爬风杆除冰。


疫情下,他们“与世隔绝”


“与室外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室内生活环境温馨,像家一样,室内温度全年适中,科考队员们可以穿单衣。”朱孔驹表示。随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不断发展,从装备物资保障到各软硬件建设方面越来越好,无不体现着祖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越冬后期大家一起包饺子。


解决了生活上的问题,科考队员们的心理健康也是这次超长时间科考带来的一大考验。“越冬后近一年接触不到其他人,就只有我们站上22个兄弟互相倾诉。我们会组织各种活动,怕大家长时间憋在自己屋里出问题。站长要求我们每天午餐晚餐一起吃,至少保证每天都能见到彼此。”朱孔驹说。


长城站的端午节,大家一起包粽子。


在长城站的罗斌祥也表示,南极越冬时心理上面对的问题比生活上的艰苦更具考验。“生活上的短缺都可以克服,关键在于如何能在这种长时间循环往复的单调生活中调整自己。我们长城站的14名科考队员会在闲暇的时候吹牛谈心、打球运动等,大家都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


大家一起在室内看电影。


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南极科考队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活动范围受限、缺少物资补给、与外界隔离......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南极,科考队员们面临的考验再度升级。

 

由于长城站度夏人员多,罗斌祥只能打地铺,入睡变得十分困难。因为疫情,他和队员们从2020年3月初起就与外界完全隔离,5月底开始完全没有新鲜蔬菜水果补给。


营养不良、长时间晒不到太阳、生活不规律,让他在每天凌晨2点观测完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那段时间我完全没有食欲,几乎每天只吃一顿饭,特别煎熬......”


2020年3月26日心形极光。

 

极夜前的太阳。


2020年底,南美各国陆续开展南极考察和补给活动,距离长城站仅1公里的智利站爆发疫情。长城站迅速出台了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取消一切外出活动,出门戴口罩,每天进行消杀,每天两次监测记录队员体温,与外界完全隔离。


因为罗斌祥需要外出到位于智利站下风位的观测场观测,站里特别要求他每次观测要戴防护手套,观测后要严格消毒,以确保站区安全。


罗斌祥在室外对设备进行除锈保养维护。

 

与此同时,作为队里唯一一位来自武汉的队员,在中山站执行任务的祝伟心急如焚,但远在南极,想立刻回家绝无可能,“我当时觉得还是应该顾全大局,急也没用,安心把工作做好,就是对家人最大的安慰。”所幸祝伟的家人并没有受到疫情太大的波及,在站里的他也时常和家人视频通话,相互关心。


祝伟在中山气象栋内校对气象观测数据,准备发报工作。

 

因为疫情,朱孔驹和祝伟被通知要延期三个月回国,于2020年12月31日完成工作交接,登上了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


祝伟的母亲在今年3月中风,后期脑出血严重,而船上的网络只能支持基本的文字聊天,且7至10天左右网络才开放一次。无法及时和家人联系,让祝伟感觉异常难熬。


由于疫情,雪龙2号无法停靠,长时间在船上通讯不便同样也让朱孔驹很困扰:“家里有亲人因为癌症去世了,没能回去看望,太难熬了。”



国旗下,气象人在高歌


除了身体心理上的考验,以及疫情带来的影响,南极科考队员在这片白茫茫的冰雪天地也留下了不少温暖珍贵的回忆。


队员在冰面上烧烤。


“大家一起完成站区维护任务,一起种菜度过难关,暴风雪天气下一起进行气象观测……这里有数不清的一起,最后让我们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友谊。”罗斌祥在长城站和大家一起过了一次生日,收获了队友们的珍贵祝福。


难忘的长城站生日派对。


“我的人生到现在,真正做蛋糕吹蜡烛这么有仪式感地过生日只有两次,第二次就是在长城站,每每想起都无比感动,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兄弟们积累起来的友谊极其珍贵,终身难忘。

 

朱孔驹和祝伟在南极中山站和全体科考队员一起度过了两个春节,大家一起包饺子、写春联、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2020年春节,中山站内大家一起包饺子。


更让朱孔驹难忘的还有在中山站邀请俄罗斯站和印度站的越冬队员来共同庆祝国庆节的经历。


国庆节室外升旗仪式。


“在国庆节户外升旗仪式时,尽管外面又冷风又大,但我们所有队员都是脱帽笔直地站在国旗下唱完国歌的,唱的时候我特别自豪,唱完脸和耳朵都冻麻了。回到屋里我们和各国队员互送了小礼物,表演了节目,这是我所经历的最难忘的国庆节。”


国庆节升旗仪式


朱孔驹还将自己在南极的工作生活记录下来制作成短视频,荣获2020年第二届全国气象短视频创作大赛一等奖。

 

朱孔驹用视频记录的南极工作和生活。


天气莫测的南极冰雪上

留下了气象人坚实的足迹

积雪冰封的探测仪器上

印满了气象人尽职的指纹


南极气象人用563天的坚守

让五星红旗在

那片白茫茫的冰雪天地

更加鲜艳

屹立不倒

推荐阅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策划:罗澜

图片:由朱孔驹 祝伟 罗斌祥提供编辑:四喜审核:段昊书 崔国辉广告投放及商业合作请关注公众号并留言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