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表妹非要买4000块的LA MER,我拳头硬了
昨天下午,我正愁找不着选题的时候,选题它自己找上门了。
我的表妹,上周刚参加完中考,这周就来找我……一起买LA MER??
这人和人的15岁确实不一样。
我15岁时听到“腊梅”,只能想到《一剪梅》。
直到大三,我才知道“海蓝之谜”不是“海之蓝”的子品牌。
可这位15岁少女已经如数家珍,这些四位数的套盒怎么拼更划算。
我的内心妈味上涌:你才多大就用这么贵的东西!
但我觉得这小机灵鬼可不听我这套。
毕竟“15岁只能用SOD蜜”在当今社会无异于清朝人的发言。
为了守卫她(爸妈)的钱包,我得想点别的招。
我准备先来糖衣炮弹。
既然LA MER主打强大修复功效,我可以夸她皮肤好,根本没有瑕疵,也就不需要修复,通过彩虹屁让她打消念头。
但我一查,两年前已经有位美妆博主@大嘴博士状告LA MER虚假宣传。
在他展示的证据中,LA MER在美国、日本的官网强调“稳定”“舒缓”。
但在大陆官网,这个故事变成了“灼伤的容颜回复往昔”,简直是医学奇迹 Fantastic!
估计因为被锤了,现在LA MER官网不敢再担保“恢复如初”,已经把说辞改成了比较暧昧的“焕变肌肤”。
我想查查LA MER的主打成分,但是出来结果第一条又是一记重拳。
这位化学科普博主@林瘦猫的吐槽真笑死我:什么屁的神秘深海巨藻,就是大海带!
我估计LA MER的市场营销也学习过互联网行业黑话。
更加叹为观止的,是LA MER官网宣传的制作工艺——“用光线和声音能量升华深海巨藻”。
你拿光晒海带,我还能理解。
但给海带听音乐,属实有些玄学。
好奇如我,还真挖到点料。
《ELLE》写过一篇LA MER传奇。
据说这就是LA MER创始人烧伤博士给海带们听的磁带,会发出“咕噜噜”的声音。
在雅诗兰黛收购LA MER之前,先派高级研究员去围观博士研发面霜,他被这个神秘的过程震惊了。
“这是我见过最神奇的事情:他的屋里堆满了小罐面霜,不时传出奇怪的声音、气味和脉冲光……看起来确实不太科学。”
这位研究员还说,烧伤博士做面霜的时候借鉴了占星术,原来LA MER才是来自星星的你。
然后,最魔幻的来了——
雅诗兰黛接手LA MER之后,尝试重做面霜都失败了,于是他们请了一个灵媒跟已故的烧伤博士对话,才获得了具有神奇功效的配方。
一个灵媒……灵媒……
至此我已经惊得眼珠子快掉地上,我宁愿相信《ELLE》是收钱发稿,宁愿相信市面上流行的“LA MER创始人根本不存在”的阴谋论。
海蓝之谜,我建议改名叫未解之谜。
可当我把这些信息发给我妹,她说她知道这些营销都不靠谱,但是她就要买。
我本来想骂她失了智,但我一个阅历丰富、凡事拎得很清的姐妹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
买它,就因为它贵,还有名。
她还大方坦白了最初购买LA MER的心理动机。
当女孩们很明确,就是要高价购买LA MER的品牌价值,用它构建自己的身份想象时,光是骂一句“智商税”已经无法概括这个消费迷思。
我决心好好探索一下LA MER如何从一众贵妇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年轻女孩心头的白月光。
排除心头的偏见再看LA MER官网,我体会到了这个品牌故事的精髓。
“遭遇意外后开始科研”既有戏剧性又是极小概率事件,突出一个“精彩”“稀有”。
“白天研究太空,晚上研究海洋”,反正就是不能踏实在地上待着,突出一个“不接地气”。
就这几句话,品牌形象全部传递出来。
其实这故事不禁琢磨。隔行如隔山,这博士咋能纵横物化生,上天下海啥研究都能成功?
但是,人家的逻辑本来就不是让故事符合常识,而是靠词句的铺陈引发有关高端的想象然后催生消费。
对比看看某肉夹馍的品牌故事,非常合乎逻辑,但这种平民奋斗史太常见、太循规蹈矩。
LA MER要塑造的是不可复制的断崖式优越,怎么能沾染半点世间的俗气?
有了故事之后,就是想尽办法让人们看到这个故事。
我发朋友圈征集大家的LA MER初体验,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14、15年知道的这个牌子。
LA MER那时不仅在国内时尚大刊疯狂发稿,也借着公众号和微博蓬勃发展的势头,频繁在社交媒体中现身。
品牌故事虽然很假,但鬼话说多了也能变成神话。
这就是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大众传媒无法决定人们对某事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安排相关的议题,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
如果说“收礼只收脑白金”是电视广告时代的奇迹,那么“用腊梅就是高贵”则是社交媒体时代创造的一条坚固反射弧。
那时候,LA MER的专柜还土得像八线乡镇自营微商品牌。
但靠着在网上疯狂冲浪,LA MER超越赫莲娜等其他贵牌,成为都市丽人的奋斗目标,留学生孝敬母亲的免税店首选,白富美的梳妆台标配。
就在我还在感叹这一通营销操作的时候,我妹嫌我磨叽已经找她同学下好了单。
我也只剩无力的最后一击:
“你这么小就用上这么高级的东西,不怕以后看什么都觉得没劲吗?”
她秒回我:
“科技在进步啊老姐!总有更好的东西出来啊。”
听她说这句我无言以对,却突然想明白了LA MER与社交媒体的共谋。
社交媒体只呈现结果而不强调逻辑。
“奋斗换来享受”的因果直接省去,只有从“享受”到“更高的享受”,即时满足、永不停止的信息流是无限膨胀的物欲的隐喻。
曾经LA MER这类高端商品还被当作奋斗到一定阶段、攒够了钱才能拥有的标志,而被社交媒体重新形塑了观念的我们,只管“想不想”,不管“配不配”。
社交媒体跟消费主义合伙把世界变得扁平。
“名人”与“凡人” 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只要花钱就能用上明星同款,只要花钱就能自己变成明星,被他人崇拜。
也不再有“童年”和“成年”的区分。
多的是我妹这样喜提贵妇霜的小大人,还有我这样喊着“谁还不是个宝宝”然后买买买的大孩子。
我一度沉迷拼乐高,被我妈抱怨“你都多大了还买这么多玩具”。
这跟我本能地想吐槽我妹“你才这么小就买LA MER”,其实是一回事。
想到这一点我释怀了,并且准备下次见我妹的时候,拿小罐子装一点她的面霜回来。
说到底就别总当别人是韭菜了,说不定我脑袋顶上比谁都绿……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