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

王不二 王不二 2020-11-03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为自己的孩子操碎心的家长。(上图)


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存在“唠叨”的问题,甚至动粗也屡见不鲜。有媒体曾做过一项关于“你在什么时候最讨厌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唠叨的时候”获赞次数最多。该调查可能不具备代表性,但它提醒家长:“唠叨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


人人都说“每天要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中年人”。没错啊!另一位妈妈留言说到:


老娘我情绪一向不稳定,一直保持在发飙的零界点,始终控制在不稳定的易怒状态。我们这一家子,天天枸杞泡菊花的老父亲,每天减肥抗衰老的老母亲,日日为学习和才艺忙碌的娃,一个个活得容易么?可如果在家里连一个气都不让生?情绪怎么能找到宣泄的出口?


毕竟能量守恒,一吨脾气不会缩水到半斤,此消彼长。正所谓,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脾气......

尤其是老母们,生气这种不可抗力看起来是情绪没管理好,可实际上它是有用的啊。就比如对待光玩游戏不学习的娃,和颜悦色说别玩啦学习去,人家没反应;你心平气和说玩游戏的一百零八种弊端和学习的二百多个好处,人家根本不听;但只要板起脸,怒发冲冠,一拍桌子,连一个字都不用说,她立刻放下ipad……你看,合理有效的生气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节约了时间,对大家都有好处。

况且,“有娃”是女人得天独厚的生气条件,这世上除了自己的娃,还有谁能无条件承受你的脾气而无怨言呢(也就能气那么几年而已,要珍惜啊)......家是什么,爱的港湾,生气的舞台。你不生气我不生气,那还怎么能凸显出开心呢?天天都憋着火假装笑眯眯的人生,那才是最mmp的人生啊。


想到这,我不寒而栗,这种意图操控人类本能情绪的家庭作业,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一旦带着“不能生气”的魔咒过日子,恐怕会造成人与人之间不能坦诚相待啊。比如说夫妻俩吧,本来好好的,没事生个气,你哄哄我,我哄哄你,多带劲呢,现在好了,年纪轻轻的就整天没脾气,搞得和敬老院里刚认识的新朋友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受了什么刺激。再说母子俩吧,本来好好的,没事拍拍桌子,扔扔作业本,吼一吼骂一骂,其乐融融。民间总是传说“一个娃能重新激活一桩黯淡的婚姻”。


你听听,这位老母别说抑郁了,恐怕早都习惯了各种花式精神分裂,每天都在适应新的人格突变。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可能也是由“超限效应”引起的。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带给人们的启示,心理学家将产生超限效应的逆反心理定义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与他人的要求产生的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的心理。逆反心理会经常性,反复性的发生,有时会使你产生偏于正常思想的行为。


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

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3.没能注意“度”的把握;

4.没有换位思考。


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面对批评,孩子的心里自然会不悦,但不悦的程度则往往会随着批评的次数而逐渐加重。通常,在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的心里并不会产生太多的反感;而在受第二次批评时,孩子的反感情绪就会增加,心里就会有些不耐烦了;这时,如果家长还在继续批评,孩子不耐烦的情绪就会越积越多;并且,他心中因做错事而产生的内疚感也会全部消失;他的整个人就会因为被“逼急”了而产生反抗与对决的情绪。从而不但不接受批评,甚至还会据理争执。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看来,每天要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中年人,确实不易,各位还是好好修炼吧。


洗洗睡,晚安。


好奇 | 故事 | 电影 | 生活

—————END—————

晚安

世界与你

猜你喜欢,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