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送》与《活着》

王不二 王不二 2021-07-06

昨天有读者想知道我对台湾作家龙应台怎么看。今天就聊聊这事。

先说三点。

第一,一个作家之所以出名,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跟她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评价一个作家,二哥认为不应该竖着切,只看她个人的成长经历,而应该横向做对比。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得找跟她同时代的作家相提并论。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三,如果你没有跟这些作家处在同一个时代,或者你贯通了那个时代的所有知识储备以及大环境,大时代背景。那你也是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们的。所为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你才能深刻的体会到,他们创作的本源所在。

等具备上述条件,这个时候,我们在才能分析她的作品以及她这个人。今天二哥就以自己的浅显的见识,聊聊对两本书的读后感吧。

就龙应台来说,与之对应国内同时代的作家,二哥推举余华老师。他们无论从年龄,成名时间,作品的相似度度等诸多因素都比较接近。当然,这个时代还有贾平凹,王小波等等,但余华最合适。

龙应台和余华是同一个时代的作家,且他们都是1998年凭借自己作品成名。所不同的是,一个在内地,一个在台湾。

今天就拿《目送》和《活着》来举例。同样都是写普通人的生活。

读完龙应台的《目送》会让人心情变得很低落。“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写出“忧伤、深邃”的人之常情;也写出“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更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反映出作者“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普通人读起来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很容易被感动。但令人失望地是,作者并没有摆脱无谓的感叹、无病的呻吟、隔靴的搔痒、无端的煽情。

这是我读这本书后的整体感受。

进一步说,生活就是生活,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平淡、寻常。谁的人生不是这样活着?只是没必每个场景都要灌入深沉情感,每件小事都要赋予宏大意义,不必每个细节都上升到“花枝春满、悲欣交集”的境界。这种人生观,或者写法,会让人感觉很消极。

再看余华老师的《活着》,这部小说在读完之后,带给人思想观念、胸怀和见地的改变,比《目送》更深刻。

以前,二哥觉得国泰民安就是一个成语。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刻理解了这个词的意义。普通人只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走,你我都在这场灾难里。

你生如夏花,别人却生不如死。

对于活着,用当年饭岛爱自杀时说的一句话定义:最可悲的不是一个人死了,而是她不想活了。死有什么可怕的,活着才可怕。

余华老师在《活着》里说: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我们最终会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离开。一切都不是由我们决定的,还瞎操什么心。

我们只负责“活着”这个状态。

为了让“活着”这个状态看上去更美好一些,我们发明了“意义”这个词,“意义”需要一个承载,于是就出现了“事业”。

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在二哥看来,保尔这种活法毫无意义,既无本质上的意义,也无概念上的意义,甚至它都不算一种该有的活法。“意义”是人类活着的瘟疫,普通人也很容易中了“意义”的毒。

另外一位保尔就把“活着”这种状态演绎的很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裔英国作家奈保尔,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发表获奖感言时,对他经常光顾的妓女们表示“感谢”。“她们给予我安慰,我知道,当我需要时她们乐意效劳……我无暇去追求更体面的情妇,因为这要耗费时间……需要很多天、很多星期去应付无聊的琐碎,这等于是放弃生活”。

这位作家是“活着”的,他并没有像其他作家一样用“意义”欺骗我们,相对于“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就是个骗子。

余华老师的《活着》在二哥看来,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活着》的男主福贵,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什么叫“活着”。

当他失去原有的财富和地位,他依然活着,活着与财富和地位无关;
当他失去父母和儿女,他依然活着,活着和亲情无关;
当他的老友离世,他依然活着,活着和友情无关;
当他的爱人离世,他依然活着,活着与爱情无关……

这就是余华想说的,他没有编造出一个“意义”欺骗我们,他告诉我们,活着就是活着,除此之外,别无他意。

如果把这种悲欣交集转化到自身,也就四个字:凑活活着。这就是二哥对于《活着》这部小说的理解!

你看,这就是两位作者在不同环境下写出的作品。前者活在自己小确幸的圈子里,并且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觉得整个世界都被她渲染成粉色的草莓味。而后者在既无土壤,又无生存条件的环境里,照样开出一朵鲜艳无比的花。

这就是二哥对两本书的读后感,至于对两位作者的评价,我看还是算了吧,所处时代不同,生存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感受自然不一样。

如果你非要让我对龙应台有所评价,或许可以这样写:

人死后为鬼、为灵、为神,都决定于生前的一念之间。人鬼神都是我们一念之差的产物,我们有时像神明一样的神圣,有时却像魔鬼一般那样邪恶,说起来都是我们自己作出来的。

是鬼是神自有后人评书,而此刻二哥只想简简单单的活着。

洗洗睡吧,晚安。

猜你喜欢,你还可以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