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知道,这世界想关心你的人多的不计其数

王不二 王不二 2021-07-06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by 尼尔·波兹曼。


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给人类感知世界增加了数字维度。每个人的日常活动情况会在不同的电脑中以数字信息的形式记载下来。


例如

搜索数据反映你关心的内容事项,

电商数据反映你的消费状况,

手机位置数据体现了你的出行活动情况,

银行账务交易数据反映了你的金融往来状况,

微信通信数据反映了你的社交关系情况等等。


只要对你的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基本就可以清晰完整地反映出你到底是怎样的存在。甚至可以很清楚地掌握你有什么嗜好以及优缺点或者是否有财务困难。


很多所谓隐私在大数据面前已经无法隐藏。


而现实中,我们的确因为科技的进步,平添了许多方便和乐趣。比如,二哥现在出门就基本上不带现金了。几千年来天下无贼的理想,终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实现了。没现金,小偷都失业了。


如今似乎连手机都不用了,直接刷脸就畅通无阻的到任何地方了,什么酒店、商场、飞机、火车、一刷脸,直接搞定。


方便确实方便,可是,你却要担心被“算计”了。知乎上就有一个大数据真实案例:


某大数据分析女博士,嗯,没错,就是女博士,这位女博士做科研昏了头,脑子一发热,就想研究一下自己的老公是否出轨了(估计是突发奇想,或者是女人的第六感),因此自己编写了一套评价老公和其他女性亲密度的程序。


这套科学的分析系统是基于新浪微博大数据的,她利用爬虫技术获取老公的微博动态和所有好友数据。以一种科学的赋权方法计分。


例如留言超过多少字加多少分,

含有么么哒等敏感词加多少分,

以及含有表情符号加多少分。


大数据分析出结果竟然是她比几个女人都低!(当然了,女博士可能不玩微博,和老公的评分低一点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一个从事科研的大数据学家来说,一切数据都是有意义的。


她分析,其中得分最高的那个女人被她视作异常值。所以她调查了这个异常值,是她老公公司的同事,不过她没有直接发飙。而是默默等待,一直监视着两个人的微博。


直到有一次老公说要去某地出差几天,果然发现了那个女人发了一条微博,内容大概就是谢谢有你的陪伴之类的话。


结果就不用多说了,女博士直接开车过去捉奸在床。果断离婚,高额赔偿。


当然,她老公是什么感受二哥不知道,不过所有看过这个故事的男生听完脊柱发凉,女生听完无比膜拜....


科技,的确让生活更精彩!不是么?


就像某人骂微博推荐系统:什么烂推荐系统,把我前女友推荐给我老婆,说你们有共同好友。


还能再坑一点不?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无处不在的科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坑了人们的生活。


无处不在的大数据深坑。


网购的时候,只要你搜索过一样东西,下次登陆必定有之前多留意过的商品类型,有人手贱在网上搜骨灰盒,然后就其他应用中各种推荐丧葬用品;

打开百度,浏览历史已经保留了上百条;

登陆微博,上次关注的达人又“如约而至”;

进入网易云,与历史记录同类型的歌单让人眼花缭乱……


商家使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地捕捉到用户喜好,从而获得更多的亲睐,在获利更多的刺激下,平台进一步去采集、存储、循环利用我们的个人数据,收集个人信息。


隐私?你没有啥见不得人的事,为啥这么害怕隐私?


都2020年了,你说你藏着掖着,怎么享受大数据为你提供的便利呢?获取你隐私,那是为了方便你,知道你爱好什么,需求什么,对你有更好的服务,不是吗?


车险快到期了,大约提前半年左右,几乎每天都有各种保险公司员工打电话推销车险的,不胜其烦;


房子要装修了,装修公司、各种装修材料公司的,也是天天电话骚扰;


刚注册一家公司,往后一周天天接到超过20家代账公司的咨询电话;


淘宝购物从未退过货,收到假货的概率高达90%;


手机里面各种各样的APP随时对你进行定位和偷听都不是什么难事的时代。


要知道,这世界想关心你的人多的不计其数。每个人近乎全裸,你活的轻松吗?


在大数据时代,知道你的更多信息甚至都能预测出关于你的未来信息。


去年,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亚当·萨迪克(Adam Sadilek)和来自微软实验室的工程师约翰·克拉姆(John Krumm)发现他们可以大致预测一个人未来可能到达的位置,最多可以预测到80周后,其准确度高达80%。


就连你明天中午吃什么外卖都能给出答案。惊不惊喜?



我们在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的同时,科技却干预我们的生活,它的边界在哪儿,风险是否可控,也是人们担心的。


面对高科技下的无地自容,这种改变你能轻松拥抱吗?


二哥看过一个段子:说某人去洗浴中心,用的移动支付,多次单笔消费在500元左右,结果被有司约谈,警察问:洗什么澡一次要500多?当然,如果这个人用现金支付,是不是就没有这个插曲了,呵呵。


想象一下,假如你去购物,一开心猛刷一通:手机号、姓名、银行卡、身份证号、车牌号、房子几套,股票代号等等数据全部被记录。你开始抗拒:作为一个人,我应该有自己的隐私,没隐私,那和动物园的动物有什么区别?


商家:你是个人,动物没隐私可以活,你作为一个人,没有大数据的当下,你能活的过一周吗?


最后你妥协了,把所有的数据都设置为可见,商家后台马上就显示出,你爱开钟点房、有前列腺、最近缺钱,还在百度搜索二手车。


商家信誓旦旦说,我们绝对绝对不会泄露顾客信息的。可能话音未落,你就接到“您需要贷款吗?”的电话了。


当你在某宝上可以花几块钱随便买到大量的个人信息的时候,你敢相信这些新科技吗?相信他们会为你保护个人隐私么?


大数据杀熟是存在的。


2018年10月7日晚间,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撰文称,同一张机票,在别家订的时候仅1300元,返回飞猪却变成了2322元。王小山表示,直到前几日在在阿根廷伊瓜苏瀑布遇到一个河南旅行达人提醒“杀熟”问题,回忆后查看发现“从利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机票,同一航班,别家卖2500元,飞猪显示的售价却高达3211元。”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百度百科上对其的定义为: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2018年初,“大数据杀熟”一词因滴滴出行被曝光而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一度成为了网络热词。


有网友称滴滴疑利用“大数据杀熟”,同样的起点和终点,两个用户的收费价格不一,且有网友称,安卓用户与苹果用户也存差别对待。


商家杀富,但绝不济贫。


现在互联网发达了,“杀熟”操作流程更简便,波及范围更大,“杀熟”成功收益更多,而“杀熟”的成本却降低了很多。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实际上都是大数据的功劳。因为用户画像精准。


根据你使用app及其他软件的习惯,可以判断出你感兴趣的领域;

根据你的输入法,获取你的关键词;

根据你使用软件时候的ip地址可以知道你是哪里人。根据你填写的个人资料,可以知道你的年龄、性别等;


最后,平台可以根据你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爱好、收入水平、经常看哪类内容、在用哪些app、当前所在地等等条件来给你精准定向投放广告信息。


这种形式的广告定向投放基本上所有平台都在用。


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我们的隐私、我们的网络行为可能我们自己还没留意到,但是平台的算法已经算的明明白白了。他们可以在对的时间对的场合给你推荐对的商品,价格正好在你的承受范围内,算定你一定会购买。


因为大数据比你更懂你。


大数据时代,我们的隐私就这样被所使用的app堂而皇之的收集,然后利用它们来变现。你越是某平台的忠实用户,你被收集的隐私信息就越多。割韭菜的镰刀就越锋利。


全民上瘾的抖音、大数据杀熟的滴滴、操纵隐私的剑桥分析,算法正在一点一点蚕食我们的心智、剥削我们的价值、控制我们的思想。


尚处于“智障”阶段的人工智能,已然展露出它的獠牙,当奇点到来时,机器学习迈过自我进化的门槛,血肉之躯的人类又该如何抵挡?


当然,大数据时代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合理运用,才能让我们在享受其带来便捷的同时更安心。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告诉我!


为了拯救不开心,我创建了“不二那些让人笑出内伤的段子群”,规定不许聊天,只可分享好玩搞笑的东西。


一群500人坑位爆满,目前二群人数超过300,需要邀请才能入群。如果你也想加入,可以添加微信“yangui555”,拉你进群。

猜你喜欢,点击下方标题直接阅读

欢迎转发,或分享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给你不一样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