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学家,能够成为一个研发机构的开创者和万千学子的“偶像”,并非没有历史机缘。1995年沈向洋加入微软。1998年,应李开复博士邀请回国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是微软与中国科技产业特定时代的双向选择,开启了微软在华研发机构近20年的辉煌历史。
直到2007年,时任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要求沈向洋去美国“主理”搜索业务时,沈向洋已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了八年半。那时,谷歌的搜索业务如日中天,而微软正因错失进入互联网的最好时机而反思。随着竞争对手日益壮大,微软的转型也变得愈发艰难。
沈向洋后来回忆,鲍尔默在知道他没做过产品,也没做过搜索的两大疑虑之后仍坚持让他“从零开始”使他很难拒绝。“当时家人都在北京,但我还是说,直接调吧,不用谈了。”
对沈向洋来说,搜索不仅是产品,也是新技术和新增长的引擎。2015年7月22日发布的微软201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则显示,必应(Bing)的搜索广告业务收入增长21%,其中必应(Bing)搜索美国市场份额达到20.3%,比上一财年增长110个基点。
2013年11月份,鲍尔默与萨提亚两人交接CEO职位时,沈向洋被要求“再换个工作。”——出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负责帮助公司确立中长期技术发展方向。沈向洋接受了这次任命 “干一行爱一行,也很容易感到成功和满足。”他说这番话的时候,神情里有一种科学家身上少见的轻松调皮。问他是不是享受离开研究工作的管理岗位,他边笑边摇头说:“享受可能稍微夸张了一点,但我自己是喜欢这样的。”无论何时,一个有追求的科学家是很难拒绝“将技术尽快付诸应用”的诱惑的。
问:作为一个以创新为使命的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发展方向的负责人,你是否感受到压力?
沈向洋:这种压力是巨大的。任何一个伟大的公司都是从小做到大的。对任何公司来讲发展才是硬道理,增长才是硬道理。但事实上,当公司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增长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微软现在每年的盈利额是900亿美金,每年如果涨10%,就是90亿美金。如果没有双位数的增长,对高科技的企业来说,人们就会觉得不这是一个伟大的企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的原因之一,确实压力是非常大的。问:微软还有可能再次出现当年引领风气的研发体系吗?沈向洋:我觉得永远有可能。我最近在提一个概念叫做“15+5”。任何时候当你开始想下一个最了不起的东西,从一开始想到到在市场做得真正比较成功,怎么也要5年的时间。可以做一个衡量,如果我们很努力地投入更多的资源,5年可以做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因为你永远不能局限于今天能做什么,而是应该要大胆地推测:再给我5年的时候,我们能做出怎样了不起的东西。沈向洋:我自己在参加微软之前创业做过一个小公司,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先去了硅谷,我们四个朋友做过一个小公司,很成功并且很快的卖掉了,我之后就加入了微软,大概将近19年前。我觉得,一个人不见得有机会或者是愿意去真的做创业,但一个人必须要有这样的创业精神,不管你是在哪里,对我来讲创业精神的意思是,你一定要明白总是有一件事情你自己觉得非常地重要,你总是有一件事情自己很有激情,你总是觉得有一件事情不应该等别人帮你来做,应该是自己要去动手做的事情,对我来讲这就是创业精神。当然创业的过程也是很艰辛的,大家看到成功的是少数,多少年来坚持下去,中间的困难其他人是不知道的。这样的一种精神无论在大公司小公司还是自己创业都是必需的。每一个人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喜爱什么,到底想要做什么,人生只活一次,所以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最重要。沈向洋:之前也有人问我怎么看待事业成功,我的答案每次都是非常相似。我真的没有想过所谓事业成功,我认为成功是存在偶然性的。没有多少百万富翁在一开始说自己要成为百万富翁,就能成为百万富翁的。大多数的成功,需要时机和充分的准备。对我来讲,我从没有认真去想过(事业的成功),我每天做一些自己很喜欢的事情,就是一种很成功很满足的感觉。沈向洋:我自己觉得现在是非常好的时代,当然任何时候都有很多有趣的问题你可以研究。做科研和做其他事情是一样的,选题目可能比找解法还要重要,你要想清楚今天要做什么,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活上也好、工作上也好,做科研也好都是一定要想清楚选择做什么,这是比你真正去做还更加重要的。我以前介绍学生做科研的时候也是讲,一流高手“选问题”,二流高手“解问题”,三流高手“抄问题”。“选问题”的人并不是说一定都不解,但通常“选问题”的人会看到方向,然后把方向一指以后,下面这些人就都冲上来了。微软就是要做“选问题”的人,指明方向并提供平台,让外面那么多非常优秀的人可以尽情去解答更加有趣的问题。了解更多回复“沈向洋”,收取更多有关沈向洋的往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