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强:创新研究到底怎么做?| 我在微软做研发
丹棱君有话说:“创新”—— 贯穿科研工作始终,同时也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源动力。做好创新型研究,无论是对个人科研思维的建立,还是对科研工作本身的推进,都至关重要。但是,什么样的研究才是创新型研究?又该如何做好创新型研究?或许这是每一个即将或已经步入科研工作的人都非常关注的话题。日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霍强以串讲书籍的新颖形式分享了关于“创新”的独到观点。“项目选题应该如何确定?”“怎样做好创新型研究?”如果这也是你的困惑,那么就让我们打开霍老师的书架,一起看看关于“创新”的那些事!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霍强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讲“创新”。其实这个话题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经常和我的学生、团队的成员一起探讨。但我今天想要讲的是与做研究相关的一些原理性内容,我会以不同的书籍穿插着其中的道理和观点给大家进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科研生活提供一些帮助!
从问为什么开始
首先,我认为做任何事情,第一步都是“Start with why(从问为什么开始)”,这也是一本畅销书的书名。
这本书的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不管是企业家、科学家,还是政治领袖,他们做的事情大多都是围绕着三个圆圈进行的。而且他们的进行顺序都是由外向里,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去做。但是很少有人去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来源:《Start with why(从问为什么开始)》)
同时,这位作者也发现大多数特别成功的人的做事顺序往往是相反的,是从这个圆圈由里向外。他们会先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也就是“Purpose(目的)”是什么;然后才去思考如何做;最后做的结果其实也就是圆圈中对应的“What”。我十分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另外,大家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关于“Start with why”的 TED Talk,看过以后你一定会收获颇丰!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第二本书是《Pasteur’s Quadrant(巴斯德象限)》。
巴斯德是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我们听说过的巴氏消毒法就是他的发明之一。巴斯德在他最初做研究的时候,目标就很清晰——要解决某些实际的问题。比如,他早年的时候就很关心如何能把牛奶进行长时间保存,所以做了一系列研究,最终发明了可以让牛奶长时间保存的巴氏消毒法。巴斯德对人类社会的贡献非常大,包括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疫苗都是基于他早期的研究。
在《巴斯德象限》这本书里,作者把几种可能的研究类型分为了四个象限。其中象限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做研究的目标——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想要进一步了解自然。
(来源:《Pasteur’s Quadrant(巴斯德象限)》)
右上角就是巴斯德象限,做的研究既是为了了解事物的本质,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左上角的波尔象限,就是纯粹想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还有一种就是右下角的爱迪生象限,这部分创新研究属于纯粹地解决问题,至于背后的原理是怎样的,只能尽力而为。希望大家的创新都可以归类到右上角的巴斯德象限,做出更多更好的事情。
从优秀到卓越
第三本书是《Good To Great(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概念,今天我挑出其中一点关于如何选题的内容来和大家分享。
这张图叫做 “刺猬理念”。当我们要做研究进行选题时,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如图所示)。
(来源:《Good To Great(从优秀到卓越)》)
我总结起来有三个词:Passion(激情),Excellence(优势) 和 Impact(影响力)。你做的事情你是否感兴趣,你做的事情你是否擅长,以及你做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三个圆圈交集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该去做的事情。这个模型概念应该非常好理解,这些年来,我也是用这个方法来指导自己进行选题的。虽然概念很简单,但是能真正做到还是有些难度的。
接下来这本书《Build To Last(基业长青)》,和《Good To Great(从优秀到卓越)》一样都来自作者Jim Collins。
书里面的“BHAG”观点对于我们研究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BHAG”是“Big Hairy Audacious Goal”的缩写,总结来说,就是需要设立一个长期、清晰、足够难的目标。无论你做的是伟大的研究,还是庞大的企业,你都要有一个“BHAG”的目标,然后长期地坚持奋斗,一步步向前推进。
这本书中的概念和《Good To Great(从优秀到卓越)》书中三个圆圈的概念相结合,我认为就是你真正需要去做的事情。
Peter Lee:从“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看科学研究背后的永恒原则 打造一流创新环境:协作、开放、可持续 图灵奖得主 John Hopcroft:深度理解 AI 技术理论,路漫漫其修远 | 观点 韩骏:我的“开源”人生 | 我在微软做研发 刘蓓:随时准备,拥抱下一个未知丨女神节特辑 童欣:研究与烹饪的异曲同工之妙 | 我在微软做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