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中探索——浅谈儿童美育中踩过的那些坑
儿童美育不单是绘画技巧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敏感性,鉴赏力。在儿童美育的过程中要小心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上次起了个头,这次继续聊苏清华老师的《艺术人生的开端》带给我的感悟。文末有幸连线到苏清华老师本人,进一步答疑解惑。
先聊几个误区。
涂色书:
关于涂色书,《艺术人生的开端》(以下简称《艺术》)这本书,提到儿童在限制的框框里,用图示的颜色小心翼翼的不涂出界限,长此以往限制了儿童的创作,弊大于利。
“孩子把老师的要求时刻记在心里,她不小心把颜色涂出了框线,就觉得是错了。我看到孩子在画画时变得小心谨慎,画面上失去了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机。”
“孩子每天小心翼翼的在一个个形状不同的圈圈里填涂颜色,一旦离开那些模式化的形象,就不知道如何 下笔,失去了对美的正确认识,麻木了原本丰富的想象力。”
填沙圈,涂色书充斥在我们周遭。游乐场,幼儿园,包括家里也有不少涂色书。有一段时间格格很喜欢涂色,我甚至觉得她对画画的喜好是从涂色开始的。可想而知这个观点对我的震撼。
刚开始我有把家里涂色书都扔掉的冲动。我回想到格格的话,“我有时候会涂出去,我画得也不是很好。” 她已经把规矩的涂色作为了一个评判好坏的标准。
于是我把涂色书压在了不显眼的地方,家里的美育活动丰富的时候,她自然淡忘了涂色。在外面接触到涂色的时候,我没刻意制止。我不再倡导涂色。当她的视野更丰富的时候,她自然会觉得自由的创作更有趣。我们要有明确的观点,执行时顺其自然。
画只小老鼠:
《艺术》一书里提到这么一个故事。紫苏有一次恳请妈妈给画一只小老鼠,结果这只同样的老鼠常常出现在她的画作中。紫苏笔下别的动物形象都生动多样。唯独这只小老鼠,老鼠连头侧的方向都保持一致。
(紫苏的小老鼠,来自《艺术》)
我也有同样的困惑,我教过格格一次画麻花辫,之后她的很多画里都沿用这个糖葫芦式的画法。孩子容易把大人的做法树为权威,变成了一座不愿跨越的山峰。那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到底该不该画个形象让孩子模仿呢?
(格格的麻花辫)
“孩子天生具备很强的模仿性,一旦模仿过了简笔画的形象,这个形象就变成榜样,先入为主地占据了孩子的心灵,遏制了孩子独立探索和构建形象的欲望…所以给孩子教简笔画,不但对孩子的技术成长没有帮助,反而会起到一种阻碍和伤害的作用。”
让孩子多观察。提供图片,实物,影片等丰富的形式。在观察中,用语言去引导。 在色彩,构图上提供建议。避免直接画一个形象让孩子模仿。这是我粗浅的认识。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感觉不到教的痕迹。”
“比如孩子想要画某种东西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最好立刻为孩子找来那种东西,或者反映那种东西的各种特征的真实图片,引导孩子观察,画出自己的感受。一开始孩子也许画得不好,但有了观察的好习惯和表达的欲望,总有一天会画得很好。”
关于临摹:
有一次一本浅显有趣的绘本,格格一时兴起,照着一页一页的画了下来。有几页画得面目全非,有几页画得很神似。孩子照着绘本画是一种临摹的方式。临摹先是照搬和模仿,娴熟后,才能超越和再创作?
(格格临摹的绘本)
《艺术》中,苏清华老师讲到她小时候的一次经历。老师在课堂上讲梵高,让大家临摹梵高的画。苏老师对梵高的画如痴如醉,她运用梵高的技巧,加上在自然界的观察,创作了一幅作品。
“于是我带着图片到自然中去,半临摹半写生地画风景,那和写生不一样,更不同于完全地临摹。我借用的是梵高的技法,画面表达的却是我眼前的风景。”
我关于儿童如何临摹的疑问,在《美育》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需要根据儿童自身的审美经验,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基础上,摹画理解并喜欢的优秀作品,借鉴作品中自己需要的艺术元素,比如绘画技巧,色彩的应用,构图的处理…要在摹画中表达自己的创造性。”
“摹画决不能选择概念化的临品,我把这种方式称为‘创造性摹画“。
格妈成文后,还有很多困惑,没想到连线到作者本人,生活艺术家工作室创始人,家庭美育倡导人,苏清华老师。 苏老师对一个普通妈妈的疑问,做了耐心的解答。(以下文字整理自语音)。
格妈:什么是概念化的临品?
格妈:绘本算是概念化的临品吗?以绘本为例,怎么让绘本临摹具有创造性?
格妈:给图片观察是不是也是一种临摹?
格妈:为什么图片观察不算临摹。它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格妈:临摹先是照搬和模仿,娴熟后,才能超越和在创作。这种观点正确吗?是不是完全不提倡照搬的临摹?
格妈:单绘画本身是要通过训练的,绘画是有技巧的,那么对于孩子,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教她们画画的技巧?
格妈:一上美术班,和自由涂鸦期的画风完全不同。 这种状况,是好还是坏,如何评判?格格妈觉得从作品很难辨别,关键是要看老师是如何引导的?
美育在我们身边,家庭是美育最重要的组成。家庭可以开展很多丰富的活动。《艺术》这本书里有很多生动的艺术游戏,也是一本美育游戏书。接下来我会分享一些家庭美育的游戏,在艺术中探索。
明天在家玩什么?
真诚,有品质,
理工科妈妈爸爸们的文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