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红:论国史哲学与发展新时代中国学
新时代中国学的历史底蕴与时代特征(专题讨论之一)
主持人:宋月红
[主持人语]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近代中国历经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青春之中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在历史中国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纪元,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不断富强,人民更加幸福。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与不竭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于是,走进中国、了解中国、认识和传播中国,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学术风气,中国学也成为一种国际“显学”,并促使其由过去“他塑”的“汉学”“海外中国学”“国外中国学”发展而为“自塑”“他塑”交流互鉴的“世界中国学”,特别是观照历史、观照时代,呼唤构建“新时代中国学”,推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史研究特别是国史哲学,赋予新时代中国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自主知识体系。发展新时代中国学,就是要在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历史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同时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认知“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为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推进新时代中国学理论与方法建设,我们与河北学刊杂志社一起策划组织了本组专题讨论,结合新时代中国学发展建设中的若干历史、理论与学术问题进行多方面探讨,以期引领和推动新时代中国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论国史哲学与发展新时代中国学
宋月红
历史发展、历史问题蕴含并生成哲学问题,哲学以历史为基础和依据,形成历史哲学。国史哲学是关于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以新中国历史发展及其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和内容,运用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反映和揭示新中国建设及发展的进程、成就与经验,特别是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指导下,在认识新中国历史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新中国史的哲学命题,构建国史理论和国史观,引领和推动新中国史研究、编纂、宣传与教育。中国学是认识与传播关于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中国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推动中国和世界相互构建中国学,发展而为新时代中国学。新中国史研究既要从历史与时代的结合上丰富和发展国史哲学,又要从哲学意义上发展新时代中国学,赋予新时代中国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自主知识体系,广泛而深入地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一、国史哲学与新时代中国学的学科属性和逻辑关系
国史哲学是关于新中国史的哲学,既根据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哲学意义上研究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社会矛盾运动、历史必然性、发展规律性,又通过新中国史研究而丰富和发展哲学原理、历史发展机理、文明进步的价值与意义,具有历史学与哲学的双重性、交叉性。国史哲学将新中国史研究与哲学研究贯通融合、辩证统一起来,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的结合上,真实、立体、系统、全面地认识和研究新中国的国情实际、发展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因而在新中国史研究中具有奠基、贯通、统合和引领作用,并成为新中国史研究、当代中国研究和中外关系研究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也是向世界介绍、阐释和传播中国的认知依据、内涵所在与形象载体。
国史哲学研究的重心在于以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历史性”“时代性”揭示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及其所蕴含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文明观。新中国史是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是与时俱进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仅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更是蕴含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发展的“安身立命的基础”与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践行并彰显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关乎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与道路、目标与制度、理论与实践、成就与经验、精神与意义、前景与未来,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各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深入、系统地展现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概言之,新中国史以“史”定名,在内涵上则是关于当代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反映和揭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及其整体面貌。国史哲学在整体、系统而深入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新中国史所蕴含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与文明观。这是新中国史研究、编纂、宣传和教育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前沿性的学科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和推动新中国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国史哲学与其他新中国史研究分支学科一起,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为时代画像,明理、增信、崇德,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然而,长期以来的“海外中国学”“世界中国学”,以研究海外、国外关于中国的认知为主,虽然依托关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特别是新中国史研究,但大多不包含“以我为主”的关于中国的认识和研究内容,导致中国学研究“以我为主”的“主体性”和传播内容的“主题性”的薄弱或缺位。这样的中国学以“他塑”为主,而缺乏“自塑”及其比较和互鉴,不仅不完整、不具体,更不具有主体性的本源性和原创性。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学的学术传统及其优势的基础上,以新中国史研究为基础,以国史哲学关于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历史性”“时代性”为主题和内涵,有利于将中国学由海外、国外中国学发展到新时代中国学,丰富和深化中国学的思想内涵,提升中国学的基础理论素养和鲜明时代特征,更好地发挥国史哲学在新中国研究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国史哲学和新时代中国学关于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历史性”“时代性”
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历史性”“时代性”是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实在性,也是国史哲学和新时代中国学的研究主题与内涵的鲜明特性。
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篇章。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关注近代东方、近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在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天辟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彻底终结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开启新纪元;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中国历史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切历史一样,都是复杂变化的,但其更是“螺旋式上升”的,这一历史发展的独特变革性、转折性、飞跃性彰显其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历史性”“时代性”,也标志着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历史方位及时代特征。与新中国史研究的其他具体学科相比较,国史哲学在历史发展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更关注和聚焦于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性”“时代性”及其世界观、历史观、文明观与价值观。
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历史性”“时代性”赖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客观实在、辩证发展、鲜活有机的。它特别是指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规律性、历史发展大势与走向、历史发展战略全局与总体布局、历史发展价值与世界意义。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相通的。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不断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缔造中华文明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价值追求、实践力量及精神源泉,无不从历史发展的思想基础、社会生产生活和精神力量上深刻蕴含、彰显及发展着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从胜利走向胜利,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真谛。
国史哲学关于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历史性”“时代性”,其所依据的“历史”既是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又是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它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以这样的“历史”去认识和研究历史与哲学问题,重在明理、增信、崇德,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从历史发展的社会矛盾问题看,包括历史的国情与现实的国情、历史的源头、起点、基点和出发点,历史发展的方向、方位、目标和任务,以此揭示历史发展的社会条件、大势和走向。就历史发展的社会矛盾运动进程来讲,则关乎历史的主体、动力、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彰显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变革性、转折性和进步性,体现历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果逻辑关系,以及阶段性与连续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国史哲学主要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内在机理和时代大潮中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彰显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文明底蕴、时代背景、成就、经验和前景,从中认识和把握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规律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特别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乘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当今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各国历史基础、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多样多元。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需要中国学有更大的作为,并立足新时代、顺应新时代而发展与壮大。发展新时代中国学,就是要在历史与时代的结合上,在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历史背景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炼标志性概念和“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认知“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深化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互鉴。
三、国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新时代中国学的基本内涵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国史哲学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相结合中,既研究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更在此基础上研究蕴含于其中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文明观,赓续和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认识和把握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新时代中国学在已有中国学的基础上聚焦新时代,研究并阐释新时代在新中国历史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成就与经验、价值与意义,同时根据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深化和拓展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丰富和发展关于新时代研究、阐释和传播中国立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智慧、中国贡献、中国形象的基本内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人类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是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国史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和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是怎样紧紧连在一起的,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是怎样得到了充分检验、贯彻及彰显的。与之相适应,新时代中国学则要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国史哲学认识中国,着眼于研究新时代处理与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新时代中国学则据此向世界传播中国,阐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关于新中国历史发展所蕴含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和社会发展规律,在治国理政、推动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中,在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中,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贯穿并融入新中国历史发展之中,人民立场就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国史哲学研究新中国历史发展所蕴含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围绕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人民“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新中国历史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彰显党艰辛探索、艰苦奋斗的历史成就和经验,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的历史发展所蕴含的正确党史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所蕴含的中华民族观和大历史观,深入研究并阐释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把握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活的灵魂。新时代中国学则在认识中国、传播中国中,把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同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结合起来,充分彰显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火热生活、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
(三)关于新中国建设和发展道路。方向指引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性地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国史哲学研究新中国建设和发展道路,就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际,围绕新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研究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从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深刻阐明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新时代中国学则围绕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与本质,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处于什么历史方位,是“什么样的主义”,深入阐明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就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什么性质,本质在哪里,如何认识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阐明“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讲清楚“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所蕴含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
(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正确方向,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史哲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就要从哲学意义上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研究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认识和把握“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和生态观,“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新时代中国学则要讲明白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是可感可行的,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人类文明形态上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只有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五)关于赓续和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探寻并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引领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历史自信、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科学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与时代潮流,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责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国史哲学研究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反映及揭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上的思想理论源泉与实践基础,在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上的自主自立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在沿着正确方向和发展道路坚定前行的历史自觉与奋斗精神。新时代中国学则要根据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研究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中国历史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培育、践行和弘扬,讲述历史主动精神在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体现及其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历史主动精神样态,使之可感知、可领悟、可践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国史哲学既研究历史问题又研究哲学问题,而国史中的历史问题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运用哲学研究国史,在国史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历史哲学,还需要融入政治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此构建国史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学提供和创造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与前景,推动国史研究创新发展、国史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时代中国学应用研究的融合发展,在观照历史、观照时代中拓展历史哲学的视野,走出一条国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发展之路。
(宋月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E
N
D
编者注:此文发表于《河北学刊》2023年第3期第1-6页。为方便手机阅读,微信版删除了注释,如果您想引用原文,请查阅《河北学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