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实实做科研,发挥博士生涯的价值
来源:小木虫
编辑:学长
自从到了博士的后半段起,我就开始帮大老板带学生,本科毕设、研究生、博士生……和学弟学妹们有了几年一起做实验的快乐生活。虽然多数情况下大家还是比较快乐,但是往往一谈起成绩,就令人莫名感伤。昨儿我在一位同学感慨研一过去了没有什么成果的帖子下无心留言,居然有人响应。想到自己多年来的经历,也就这个问题说一下吧。
首先我想说的是,不同的学科方向有巨大的差别,我一个搞核技术的难以体会北航很多工科生发SCI的苦逼,搞材料和纳米的也难以体会我们这类偏工程学科只能水水低分SCI的苦逼。但是我觉得衡量一个研究生生涯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能不能在这个学科方向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尤其是在原有课题组研究基础、在导师研究的基础上是否有所提高。
从这一点上来讲,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不能对指导老师的意见完全无条件遵守,至少需要掌握清楚学科和方向的发展脉络,能够自己搞明白问题的背景。而且导师给的问题要么很大要么很细,如果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列一个问题清单,分出问题解决优先级的一二三四,那么科研的进度就很容易被导师牵着鼻子走,这样一来研究生生涯很容易沦为长期临时工。
当然,也有很多学生抱怨,我有很牛逼的idea,为什么做不出牛逼的工作。当年我也有这个问题,但是到了后来,我认为“这个问题很牛逼居然没人做过”是和“师妹可能对我有意思”一样常见的臆想。这涉及到一个科研手段的训练问题,很多时候实验和分析技术没发展到那一步,所以很多问题确实不好弄。比如我这个方向十几年前,由于计算机水平的限制,模型基本都是简单的一维热力学方程,但是到了我搞科研的时候,各种热流耦合的问题都能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所以很多问题的理解就可以更加深入。这个问题我开始没有意识到,但是有一次我的导师看到我的服务器羡慕地说,她在九十年代花了上万块搞的机器才能解决一维问题,还得花一整天。我才发现,过去十年,摩尔定律还是挺吓人的啊。
说者是否有心不得而知,但是听者得能自己琢磨出点味道来,会讲段子的导师很多时候能给学生带来额外的收获。
关于研究思路的锤炼方法的磨砺,我自己走了一段一言难尽的过程。我在中国的导师基本上对我自由放养,喜欢弄啥弄啥。所以我感觉硕博连读的前两年基本啥正经的都没干,有的时候跟着搞计算物理的同学玩各种程序,有的时候晚上和做陶瓷的同学烧炉子喝酒,有的时候帮做电路的师兄焊板子,导致基本一事无成。后来到了俄罗斯,我的导师看我啥都不会,就找了个博士老头天天手把手带我边做实验边补基础,然后就是一帮工程师带我天天做实验拆机器。我在俄罗斯待了一年半一篇文章都没发,但是比较大的收获是,一帮业内顶尖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把我对很多方向的认识水平直线往上带,我的实验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了严格的训练。另一方面,俄罗斯晚上没什么事情,所以为了发文章,我把可能用到的软件全都仔细筛了一遍,选出了几个急用的细细学习。等到在俄罗斯学习的后期,我已经吃透了俄罗斯人在实验技术方面设计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回头搭个平台验证一下,再做个计算验证,文章就这么发起来了。
这里牵扯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跟大牛混可以显著提高自己的水平。当然了,刚开始水平低的时候,大牛可能压根看不上,所以这时候可以选择跟大牛的课题组混。这样的优势是,很多你在烂组里边没人搞明白的问题,在大牛的课题组里可能就是常识问题。而且牛人一般有一种很强的本领,就是可以把很深奥的东西提炼得非常简洁。进一步说,如果他认为很简洁而你还听不懂,他至少能告诉你去哪里补课。而且和牛人接触的另一个好处是,牛人一般很开放,他们对自己的水平有高度的自信,所以通常不怯于和别人分享自己的idea,所以和他们可以学到很多思路方面的东西。
和大牛混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大牛的业内资源一般都很厉害,比如有时开会我老婆喜欢跟着休年假玩,所以我当年俄罗斯的导师就会招呼我,带我老婆去和一帮老头吃饭顺便见见我师娘。后来我发现我老婆认识很多一般研究生都没机会得见的大牛,我才不得不承认,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简直任何的圈子都是这样:年轻人想在业内发展,首先得天资好,有做出成绩的条件;再就是要够努力,做出能被业内大牛看得上的成绩;三就是要有大牛提携,交给你在圈里混的人脉和资历。这三样,简直缺一不可。
所以很多时候,我想到自己后来能做出点儿东西来,很多因素感觉可遇不可求。我国内的导师对我很宽松,如果没有当年我天天荒废一样到处瞎玩,我就可能不会知道很多有趣的东西,认识很多有趣的朋友,很多科研上很奇怪的方法和点子就不会产生。但是如果没有俄国人对我严酷的训练,我可能连一个实验都做不好。虽然这样的张弛对我的生涯很重要,但我也需要承认,时间成本太高了,我硕博连读花了六年多,实在是一个很悲惨的过程。但是我觉得研究中的张弛之道确实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每周开组会,把很多学生push得很紧,但是他们就会主动思考吗?他们就会有自己的思路吗?或者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他们的视野将来在圈里混够用吗?这是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
但是总的来讲,现在我倾向于认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对本科生做毕业而言,搞明白事情,别犯常识错误,开心毕业;对硕士而言,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在一两个点上来点战术胜利,学会写文章;对博士而言,则要艰苦磨砺,通达大观,有有底气的思路,有能拿出手的一两篇干货文章,如此而已。
另外我还要提醒很多很早就做科研的本科生,很多时候,你们可以跟着导师做做实验甚至发SCI,但是这种情况下,成绩很大程度上不是你的。我可以理解现在圈里的浮躁和造星的需要,我们也确实带几个本科生做了做实验发了点儿文章,并且他们拿着这些“成绩”保送去了top2大学读博士。但是一个经常存在的问题是,这样一来,他们把科研想得太简单了,所以忽视了对思考问题尤其是提炼问题能力的训练,这会造成一些很糟糕的问题。总的来说,脑子是个好东西,多用它的人一定会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收获。
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作为指导他们的大师兄,我希望他们能够多学东西,开心毕业。而对博士的师弟师妹们而言,我期望他们有一天能拿着自己的成果和老家伙们经过残酷的交锋而最终登顶——虽然很多时候我也很希望他们能啥问题都没有顺顺溜溜毕业,但我仍从内心希望他们能够承担他们应该经历的,这是他们不应该逃避的东西。
虽然博士的道路可能极为痛苦,牛组烂组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但我觉得读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磨练来建立而不是崩溃自己的信心。这个信心的建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实验室的每一代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定位和任务,一定要让实验室因为自己的工作而与过去有所不同。虽然我博士读得很漫长,成绩也一般。但是作为实验室的开门大师兄,我搞定了实验平台,建立了测量方法体系,建立了最常用的几个模型和分析手段,师弟师妹们仍然在我打开的几个方向上前进并作出了成绩。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我的博士生生涯发挥了价值。作为共勉的话,我觉得各位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一定要在未来有信心昂首从实验室走出去。
往期回顾
考博英语一对一复习
课程流程:(会根据具体学员有所调整)
l 第一阶段:提升词汇量和基础语法知识(其中会配合各种训练提升听力);
l 第二阶段:分项训练(阅读理解、翻译、写作、新题型),根据你所报考院校进行;
l 第三阶段:临考实战演练和冲刺。
详情可添加学长微信咨询:
xuezhang600
或xuezhang800
(一个半小时体验价99元,购买后务必联系学长)
购买方式一:扫描上图二维码
购买方式二: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