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建设模法赛队(一)|生存指北
前言
一届比赛的结束不仅是各拿各奖、各回各家,更意味着下一届比赛筹备工作的开始。截至日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个学校已经开始招募模拟法庭赛队队员。
招新是个技术活,队伍建设更是技术活。我们策划了《模拟法庭生存指北·赛队建设篇》,助力各赛队“从零开始”打造一支赛场劲旅。
五点速成建议
本文不假设每一个队员都很出色,也不假设每一个队员都很尽责。当我们面对一把不胡的牌时,应该怎么办?本文将在此就模拟法庭队伍建设提出几点想法,供同侪参考。
01
要组建合适
但并非全员顶配的团队
建立的是团队,不是组建家庭,也不是学校招生。
在队伍建设初期,招人的标准应当以“满足团队需求”为第一标准。不应当以招来最聪明的人、最懂法律的人、最会辩论的人为唯一标准,也不应当以招来最和善、大家最喜欢的人为私下的潜在标准。团队建设者应该清晰地规划出自己的需求,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招新工作:我应该要完成哪些工作?为了完成这些工作可以拆分成几个任务?这些任务都需要什么样的角色担当?这些角色要求要有怎样的素质?
举例而言,参加一个模拟法庭比赛,一种模式是拆分成研究员(负责法律内容研究)、出庭人(负责出庭辩论)、撰稿人(负责文稿统筹撰写)、行政财务负责工作(负责队伍行程财务预算,包括签证机酒跑经费)等多种角色,每个角色也有需要的性格品质。这些角色之间有重合,有区分,有合作,有矛盾。队伍建设者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能力构建者的角色,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各个角色和你可挑选的潜在队员进行匹配。这样虽然不一定是理想的队伍,但至少是当下最合适的队伍。
另外,如果单兵素质过硬,那么确实,一些队伍建设的问题自然可以不需要过于严谨。但如果并非每个队员都有很强的个人能力,那么队伍成员的合适性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很多时候我们比赛的队伍不是千军万马里面随意挑选的,队员们也不都是人中龙凤,“打好手上的牌”在多数时候显得尤其重要。
02
保持高强度的沟通
所谓高强度的沟通,第一是让各个队员都能了解其他队员在做什么,第二是让每个队员都了解团队希望达成的各个阶段目标是什么。这样有什么用呢?这样能保证你的队伍能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真正进入团队工作的参与度,而不是在完成一个分领域的、漫长的学期作业。
看上去这两个条件很轻松,但在实践里非常困难。首先,技术上来看,很少有队伍能让大家平均参与每一个比赛涉及的法律领域,这既不现实,也不高效。很多时候,一个队伍会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陷入到自说自话的关头:各个法律领域的研究员互不了解、每周集会自己汇报自己的材料、只有教练或者队长才略知全貌。在本人的经验里,这种研究的壁垒会让队伍的构成从整体化转向散装化,也会让整体的研究结果偏向片面,见树不见林。其次,从队伍建设来看,如果让各领域的负责人进行总结、汇报,并希望每个队员都能积极参与,这样的举措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很容易会被认为占用过多的时间和思考精力而让队员心生抵触。
对此,首先应该确保队伍有成熟的机制,可以令不同方面有效交流并在短时间内立刻看懂对方正在做的工作。例如,区分出核心材料、次要材料、补充材料评级,撰写简报,对观点和论据提炼,永远关注能用大白话写出的逻辑推演过程和要点等;其次,让双方对手上的活计感觉疲倦的时候,在适当的场合让各方面休息,互相交换手上正在进行的内容“换脑思考”。这在多数情况下都值得一试。
03
不要想着创新
做好基础研究的分数远大于最后创新的部分。
模拟法庭的比赛固然有其新颖性和前沿、尖峰的法律内容,但对于比赛的大部分较量,都在基础工作之上。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要做的首先是能同步到优秀的业界指标(例如前几年的优秀诉讼状、冠军文书)。我们不要求同步100%,同步60%已经可以击败一半以上的队伍了。如果能同步80%,就可以出山一较高下了。对于比赛的论证逻辑、引注方式、选择材料等,先看先学,然后逐步仿写里面的基础知识,包括法律基础、逻辑模型,甚至遣词造句。先写先模仿,学会了,再走下一步。多数比赛只要能把这个做好,自然可以走到后面,甚至可以走到很后面。
04
有距离感
在比赛期间,团队会花费大量时间在一起共事合作。队员是否会成为私人朋友,或者甚至更进一步,这不是团队工作期间应当被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本人的经验里,留有足够的空间和距离给每一个参与的队员是非常必须的,尤其在面对队员之间存在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时候。
05
团队能坚持到底,
个人能退出有序
打游戏最怕遇到半路挂机的队员,法律竞赛也是一样。
模拟法庭本身是一个设计为“以学生参加”为主的法律活动。既然大家都是学生,队伍本身自然少有强制的拘束力,也难有明确的上下级责任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原因(例如论文,实习,队员矛盾)而中途放弃是比较常见且成本不高的。
对此,一个理想的队伍建设固然应该要以“团队上坚持到底”为基本原则;一个现实的队伍安排也该要预设“队员个体中途退出”的可代替方案以及让队伍安心打比赛的奖惩机制。对于一些教练参与度高,且教练具备学校老师身份等权威性的队伍,这点可以寻求教练的帮助;对于另外一些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同学,则要好好考虑一下冷静期、队伍退出后的替代方案。这样的退出至少是有序的,不会产生因为个人退出而导致团队整体下滑。
另外还应当注意,在进入实际的合作前,我们永远不知道一个人真实的抗压、工作能力到底为何;也很难了解自己是否适配某些工作,甚至自己是否喜欢此类工作。此时,如果存在队员因为不合适而离开队伍,请不要苛责离开的成员。事实上,对于招揽进不合适、不匹配的成员,多数责任应该是由管理者承担的。这说明了招新机制存在问题,在漫长的考察期后还是招进来了“不合适的人”。因为一个比赛的退出放弃进而认为退出者本人素质不佳,这种结论应该要更为谨慎地做出。
作者简介
天浩
某外资律所律师,“法律竞赛”顾问。
专辑
推荐
编辑 | Nancy
点在看让更多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