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连化物所黄延强课题组: 单原子钴催化剂电子结构调变实现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活性调控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 2022-04-29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的有效途径。在电还原CO2的产物中,CO是化学工业中的关键原料,可以很容易地与电解质水溶液分离,因此探索对CO2电还原制CO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的电催化剂十分重要。与通过热解制备的单原子催化剂相比,过渡金属酞菁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和易调节的电子结构,为研究催化位点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CO2电还原为CO需经历两电子反应过程,其中从催化中心到CO2分子的首个电子转移形成*CO2-中间体极大地影响了整体反应速率。因此,CO2的结合和活化对于调节CO的形成和从分子角度设计理想的电催化剂至关重要。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通过建立和优化反应模型,可以研究催化剂内在的构效关系,并在电子结构和分子轨道水平上清楚地探索催化活性中心与CO2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黄延强研究员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彬教授、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白福全教授合作,利用钴酞菁(CoPc)作为CO2RR的模型催化剂,通过引入具有吸电子/给电子作用的硝基/氨基官能团对钴单原子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进行精确调节,从而调控CO2电还原制CO的活性和选择性。紫外-可见光谱和XPS测试中吸收峰的位移证实了不同官能团的电子作用对钴活性中心电子结构的影响。电化学活性测试表明,吸电子作用的硝基对CO2的还原具有促进作用,硝基钴酞菁得到了更高的电流密度和CO法拉第效率,给电子的氨基则相反(图1)。

1aCoPcCoPc/G和石墨烯的拉曼光谱;(bR空间中的EXAFS光谱,证实CoCoPc/G中的原子分散;(cCoPc,氨基CoPc和硝基CoPcUV-Vis光谱和(dCo 2p XPS光谱。

DFT计算从分子轨道层面揭示了活性差异的来源——吸电子作用引起Co中心电子密度的降低,导致Co 3d轨道中能级的分裂更加明显。其中dz2轨道明显提升,将较少地受到其他低能级d轨道(例如dxy)的影响,从而更容易与CO2分子的π*轨道形成电子离域,然后与CO2分子成键。dz2轨道的提升导致形成*CO2-中间体的吉布斯自由能降低,成为促进CO2RR催化的关键因素。dz2dxy轨道间的能量差和形成*CO2-的吉布斯自由能、CO法拉第效率间符合线性关系(图2)。该工作为CO2RR提供了详细的反应路径并对单原子催化剂上CO2还原的机理、构效关系进行了深入理解,为今后高效CO2电还原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思路。

aDFT计算的Co原子上CO2还原为CO的吉布斯自由能图;(bCO法拉第效率/CO2还原成*CO2-的吉布斯自由能与能量差ΔEdz2-dxy)之间的线性关系;(c)不同Co单原子催化剂的Co 3d轨道能级;(dCo中心的3d轨道电子与CO2分子之间的电子离域。

该成果以“Electron-withdrawing functional ligand promotes CO2 reduction catalysis in single atom catalyst”为题,最新发表于Science China Chemistry12期(Vol.63, Issue 12,1727-1733)。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全文



作者简介

黄延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副主任,特种能源催化过程组组长。200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先后赴西班牙卡迪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短期进修,现承担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国家电网以及其他部委多项国家安全重大项目研制任务。在Nature Commun.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件,现任J. Energy Chem.执行编辑、Chin. J. Catal.青年编委。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获得大连化物所青年优秀奖、辽宁省自然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刘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之后于2011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取博士学位。2011-2012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杨培东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并建立光伏与光电催化研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化学、光电化学与原位表征技术,在国际著名期刊Chem. Rev.Nat. EnergyNat. Commun.ChemJoule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等发表论文170余篇。

 

白福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得吉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工作。2012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任FIFC特别研究员。2016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发态量子化学与新型材料设计。在Angew. Chem. Int. Ed.,Mater. Chem. Front.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编写专著和书籍章节2部,取得专利及软件著作2件。






【扩展阅读】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团队:三维多孔碳负载碳化钼助力温和条件氮还原

中科大吴长征教授综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中活性位点的局域结构调控

王功名课题组通过轨道调控界面电子耦合使Ni3N具有更好的析氢催化性能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扬州大学徐强教授团队专论:“准MOF”和限域金属纳米颗粒间的协同催化

上海交通大学潘云翔研究员综述:薄碳层包覆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湖南大学王双印团队:异质结诱导富界面缺陷高效催化生物质电氧化

大连化物所章福祥课题组:设计反式光催化剂体系的新思路

金属有机骨架及其衍生纳米材料在电化学氧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深圳大学苏陈良教授团队:基于光催化水分解制氢技术的芳基氯化物氢/氘解反应

中山大学纪红兵团队:卟啉基氮掺杂多孔碳负载铁单原子高效氧还原电催化剂

金属有机骨架及其衍生纳米材料在电化学氧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