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楠课题组构建可裸眼检测铝的AIE-COF荧光探针用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
2025-01-0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全球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和老龄化的日渐加剧,用于AD患者的巨额治疗和护理费用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AD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AD的发生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最近的研究表明,金属诱导的Aβ聚集对于A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如铜、锌、铝、铁等。在这些金属中,铝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比其他金属密切得多,它随处可见,人们随时随地都很容易接触到铝,从而发生不易察觉的铝暴露。
研究表明,过度的铝暴露可能会促进AD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构建一种灵敏、方便、多模式的铝检测剂非常重要,对于预防铝暴露导致的AD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目前已有的检测铝的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X射线吸收光谱法(XAS)、电化学检测法(ECD)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等,都过于依赖于精密仪器,不便于普通家庭使用。相对而言,荧光检测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可以用专业机构的专业仪器检测,也可以用家庭中的简单设备,如手提紫外灯、紫外线杀菌灯、家用验钞机,甚至直接用肉眼来检测。在各种具有荧光信号的分子中,聚集诱导发光(AIE)分子因其抗光漂白能力强而被广泛用于荧光成像和检测。然而,AIE分子由于缺少识别位点不能直接检测铝。
东北师范大学高楠课题组等通过将AIE分子引入共价有机框架(COFs)结构,将识别和检测功能整合在一起。他们使用四醛基四苯乙烯和不同的氨基配体设计了一系列AIE-COFs,并逐步调整了其孔径大小(图1)。通过筛选不同AIE-COFs材料在不同铝离子浓度下的荧光变化,发现COF-N1不仅荧光变化最大,而且其颜色变化可以用肉眼观察到,这样就可以通过制作肉眼可见的 "标准色卡" 来确定铝的浓度,从而实现在临床和日常生活中检测样本中铝的含量以预防AD。

图1. (a)用于COF-N1、N2和N3合成的单体以及COF-N1,N2和N3的相应结构。(b-d)COF-N1、N2和N3的不同堆积情况的模拟结果和PXRD测试结果。(e-g)COF-N1、N2和N3的HR-TEM图像(比例尺:20 nm)。(h-j)根据N2吸附-解吸结果和QS-DFT分析得出的COF-N1、N2和N3的孔径分布。右上角的插图显示了COF-N1、N2和N3的理论计算孔径。
通过对小鼠进行不同浓度的铝暴露,结果表明,过度的铝暴露更容易形成AD。他们随后收集铝暴露小鼠的各种脏器,将处理后的器官标本加入到COF-N2中,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FLP)、日光肉眼和手持紫外灯肉眼三种方式检测器官中的铝含量。FLP检测结果与ICP检测结果误差仅为−0.0168±0.499 mg/mL,表明COF-N2作为Al3+荧光探针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Al3+的精确检测(图2)。日光裸眼检测和手持紫外灯裸眼检测结果均获得了良好的准确性,这种便捷的检测方式增加了COF-N2作为Al3+荧光探针的应用场景,可用于日常生活中样本Al3+的便捷检测,以预防AD。
图2. (a)ICP,(b)荧光分光光度计,(c)日光肉眼和(d)手持紫外灯肉眼检测铝暴露小鼠各个器官内的铝离子浓度(1-10分别代表:1.心,2.肝脏,3.脾脏,4.肺,5.肾脏,6.血液,7.大脑,8.骨,9.肌肉,10.皮肤)。
日常生活中摄入Al3+的主要来源包括食用药物、食品添加剂和接触性铝制品。检测可能导致铝暴露的样品可以有效避免铝暴露引起的AD。为了验证环境样本中COF-N2检测的准确性,他们选择了碳酸镁铝、絮凝剂、明矾、铝箔、铝制厨具和餐具等各种项目。将这些物品浸入或分散在水溶液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澄清样品进行浓缩和检测。如图3所示,无论是使用肉眼还是手提紫外灯,观察者都可以很容易分辨哪些日常物品中含有较高的铝离子浓度,从而减轻不必要的铝暴露和降低相关的AD患病风险。

图3. 使用COF-N2荧光探针通过“标准色卡”检测日用品中的铝含量。(a) 常见的含铝日用品(1.碳酸镁铝(达喜);2.絮凝剂;3.明矾;4.铝箔;5.铝制厨具;6.铝制厨具餐具)。(b) 明场肉眼观察(阳光)的结果。(c) 手提紫外灯 (345nm)下肉眼观察结果。
该成果以“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Based 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 Fluorescent Probes for Clinical Detection of Aluminum and Daily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by Naked-Eye”为题,最新在线发表于Science China Chemistry上(doi: 10.1007/s11426-024-2303-x)。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全文。

【通讯作者简介】

高楠,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致病机理研究,AI辅助的早期智能检测体系的构建,全病程干预药物的设计以及可控释放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

孙瀚君,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光电催化。

杨亚杰,博士,吉林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有机骨架设计及其涂层制备研究,针对有机骨架特异性差难题,靶向制备了系列有机骨架及涂层材料。

【扩展阅读】

2024年《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发布!

《中国科学:化学》2024年上半年最受关注微信文章

Sci. China Chem.影响因子10.4 ||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谭蔚泓院士、彭孝军院士、张晓兵教授、Juyoung Yoon院士、樊江莉教授、袁林教授等合著综述——光疗:进展、挑战与机遇

武汉大学邹有全教授团队:分子对接辅助光敏抗菌剂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北理工许颜清/王蔚芝&首师大魏玮:苝二酰亚胺基超分子胶囊用于肿瘤乏氧触发的光热/化疗联合治疗

大连工业大学李苗等:应用质子调节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对肿瘤进行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高效协同治疗的前药开发及其应用研究

天津大学刘哲课题组通过构建新型热电纳米复合材料实现肿瘤靶向光热-热电协同治疗

长春应化所陈学思/宋万通团队:基于合成材料的类溶瘤病毒纳米颗粒用于癌症免疫治疗

香港大学任咏华、杭州师范大学刘俊秋、李永光和中山大学毛宗万:可用于癌症体内治疗的发射增强的正交取向三唑基配体铂(II)配合物

深圳大学张平玉团队:超声活化的ReCORM-AIEgen用于分枝杆菌的气体和声动力协同治疗

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教授课题组:基于模拟宿主防御肽的氨基酸聚合物构造抗菌水凝胶有效治疗耐药菌导致的伤口感染

黄怀义副教授、籍少敏教授团队:红光激发的钌光催化剂干预肿瘤细胞物质合成代谢实现治疗多种耐药肺癌细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化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