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说 | 宋鹏君:做好教育的减法和加法
“双减”政策已经实施一年多,对于学校和教育培训行业来说,“双减”起到了明显的改变,但对于已经习惯“鸡娃”的家长来说却引发了新一轮的焦虑。日前,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校长宋鹏君做客宝安图书馆“师者说”,以《做好教育的减法和加法》为主题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深入讲解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哪些方面应该做加法,哪些方面应该做减法。大事君对讲座的内容进行整理,希望能给处于焦虑状态的家长一些借鉴和思考。
以下内容整理自宋鹏君校长的讲座:
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
首先,我要分享《大学》里面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认为,只有明确自己的方向,才能不会杂、不会乱地朝着目标前进。这句话,我请书法家写成作品挂在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入校的门厅,每个进校的人都能一眼看到。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刘良华曾经总结过一个观点:在乱世的时候,社会需要刚性气质的人,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柔性气质的人更受欢迎。而我们现在处于小康社会,所以提倡“五育并举”,既有刚性教育中的强化体育、劳动和道德法治,又有柔性教育的提倡智力、美育和情感教育。
可是,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分清主次,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呢?这三种发展方式可以借鉴:
智育与体育平衡发展。教育部的文件规定,孩子每天在校需要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广东省教育厅的文件也规定,家庭教育每天要亲子体育一小时。这样,孩子每天的体育运动时间要达到两个小时才算完成基本量。仅从运动时间的投入,家长可以看看孩子是不是做到智育与体育的平衡,进而思考孩子哪个方面需要做加法,哪个方面需要做减法。
劳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素质教育不是弹钢琴、跳舞、唱歌,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让生活更美好,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养。2022新课标的内核,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倡的自主发展、实践创新,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实践能力,而非是弹琴、跳舞、唱歌的技能。
家长们可以看看孩子的艺术特长与劳动实践能力发展是否平衡,看看是不是逼着孩子弹钢琴的时间多了,送孩子去各种艺术特长班时间多了,与孩子一起做做家务活,一起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少了。很多年轻人变成“手残党”,出门的形象光鲜亮丽,房间里乱七八糟。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就是指劳育与美育要融合发展。
德育与情感依托发展。学校在给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英雄模范之前,先让孩子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体察他人的情感需求,会认知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家长总是给孩子讲空洞的大道理,忽略孩子细腻的个人情感需要,可能会出现问题。
因为孩子在现实之中如果没有得到情感的链接,当有情感的需求又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可能会去网络世界寻求情感寄托,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拟世界,存在非常大的隐患。
减法:拔掉“胃管”和“奶嘴”
我认为,一直以来,孩子身上学习的担子太重了,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再来考虑做加法。
1
拔掉“胃管”
吃一盘萝卜丝,如果经过从地里拔萝卜、洗萝卜、切萝卜、炒萝卜等过程,我们才更能体会到萝卜的美味。如果餐厅点菜直接吃餐,那萝卜的味道就要差很多。更甚者,直接把萝卜捣成泥,通过“胃管”直接输送到胃里,就没有什么食欲可言了。效率是高了,失去了快乐的过程体验。
而在教育中,“胃管”指的是学科类补习班。以吃萝卜为例子:从地里拔萝卜、洗萝卜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之后,有了疑问和困惑,到课堂上质疑问难,听老师和同学答疑解惑,过程,就是炒萝卜的过程,跟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讨论与探究,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体验,学习过程拉长了,孩子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个人保持良好的食欲,一天吃三顿就够了,而且要吃到七八分饱,不能吃得过饱导致消化不良,胃胀气。如果孩子在学校上完课后,课后、周末、寒暑假还要补课,就相当于一天吃了七八顿,也就没有了好食欲,学习成了“磨洋工”“混时间”。所以,减法首先要减掉各种学科类的补习班,让孩子把时间腾出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但是,先学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家长在家里没有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老师也没有鼓励孩子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以及给孩子在自主学习上搭建一些学习的支架和导航,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要学、不爱学的现象,跟终身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所以,要让孩子们有学习的动力,首先是要拔掉“胃管”,这也是国家明令禁止学科类补习的原因。
2
拔掉“奶嘴”
这里的“奶嘴”指的是电子产品。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数字化产品当成“电子保姆”给孩子,孩子拿上手机就安静了。但是,真正了解信息化工具的人,或懂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会选择让孩子远离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比如说,我很早之前就给女儿约定一条家规,15岁之后才能有手机,15岁之前是不能有手机的。
当然,平板是可以给孩子使用的,因为他们有学习的需要,但要限定时间,如果孩子掉入各种社交APP或者短视频陷阱,会影响大脑发展。成人尚且无法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刷起短视频来,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保持一个姿势,满足大脑的快感,但是实际上对学习和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育要拔掉“奶嘴”,限制对网络游戏和电子产品的依赖。
我在学校门口迎接孩子入校时,看到一些孩子眼神迷离,魂不守舍,就会和他们聊一聊,会发现往往是因为在家时,过分依赖电子产品,导致对现实对真实社会毫无兴趣,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已经对电子产品或电子游戏处于沉迷状态,一定要马上帮助他们摆脱。
加法:实践体验、社会交往、自主发展
1
实践体验
生命发育的全过程
精神成长的全过程
实践体验,就是要回归真实生活。我们观察人类胚胎发育的过程,会发现胚胎在10个月的时间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受精卵、小海马、蛋壳里的鸽子、小羊、小猴、最后到胎儿,上亿年生命发展的历程,几乎浓缩到10月怀胎的过程,非常奇妙。
那么,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不是也应该让孩子在精神成长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经历。比如,原始社会是怎么样的?在这个时期,人跟自然的接触特别紧密,要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和大自然做抗争,在这个过程中磨砺了人类勇敢的品质。其实,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就应该像人类的童年时期一样,去大自然里汲取和滋养生命的力量。
随着城市化的过程,现在的孩子远离了自然,远离了孕育生命的泥土,远离了充满自然力量的大山大河。所以,利用好寒暑假和周末,孩子重返真实的自然,去观察、感受、体验、甚至是与自然搏斗,是很有必要的。
我跟大家分享我女儿在成长过程中最难忘一次经历:那是在贵州的一次旅游,我们母女俩骑车到距离村落民宿比较远的一个地方,下午4点准备回来时,看着风和日丽的天气,便想沿着河边栈道走回村里,结果半路天瞬间黑了,下起了瓢泼大雨,河里的水马上涨了上来,周边没有任何人,也找不到主路,更惨的是没有带伞,心里非常恐惧。两人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在晚上8点走到了公路上,问当地的老乡借了一把伞回到民宿。而正是这次雨夜冒险,成为她记忆最深,影响最大的旅程。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只有想办法去面对恐惧、饥饿,寻求解决的办法,才能战胜困难。现在也有很多的营地,比如沙漠的挑战营,有专业的教练带着在沙漠里徒步,体会饥渴难耐,体会一滴水能被称为“甘露”。带着孩子回归到自然中,我们会经历各种预料不到事情,激发孩子的勇气,这是课本和日常生活不能带给他们的力量。
10岁之前带孩子去大自然看各种动物,观察动物的生老病死,体会精神成长。10到15岁时,像人类社会发展的农耕时期生活。实践精耕细作的辛勤,体察天道酬勤的道理,体验生命的韧性。15到18岁时,像人类社会发展的工业时期,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的,孩子要找到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在某一个领域做到最好,所以在这个阶段找到未来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的现状是很多孩子都奔着高考去学习,高考考完了,根据分数选择学校,也不知道哪个专业好找工作,这样一种选择志愿的方式,大学毕业出来大多数情况就是失业。所以,如果在高中阶段能够多参加夏令营,找到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在这个学科内去了解哪个大学在这个学科发展得怎样,哪些教授在这个学科是比较前沿的,看相关的书籍,做相关的研究,这样才能知道读大学的目标,知道自己日后的工作是要干什么。到了大学阶段,就要为工作做准备,去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
2
社会交往
“给大脑充氧”
避免遭遇“毒打”
大家看这两张两张照片:一个15岁的女孩在给一群十几岁的学生上课,她自信大方,娓娓道来,台下的学生也听得十分认真。
她是一名高一学生,我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十分吃惊,问她妈妈是如何培养出这样与众不同的孩子?得知她跟着妈妈做了5年成长营的助教,从安排食宿和课程内容,到慢慢上台讲课,她变得非常成熟稳重。更重要的是她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发展方向——学社会心理学。
她这种成熟不仅是外观,我问过她一个问题:你跟很多孩子和家长打过交道,能不能总结一下现在的孩子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挑战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她沉思片刻说:我认为现在最大问题在于孩子和父母之间价值观形成的差异,父母这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或者是七大姑八大姨的大家族,或者是厂区单位的生活区大院,他们会跟很多人打交道,而这些人,想法和价值观基本是一致的。但是,他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打交道的人很少,而各种想法、说法或价值观,堪称是五花八门,大多来自网上,其实很多孩子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各种听来的观点或者冒出的念头,在自己脑子里打架,也会很容易与家长产生冲突。
前段时间“二舅”的视频很火,我的一个朋友问自己的儿子:你看了“二舅”的视频有什么感想?结果孩子回了一句话:他又不是我二舅。现在的孩子可能连二舅都不一定有,他们的信息来自互联网,所以冲突很大。我觉得她概括是非常准确的,以前真实的社交非常多,价值观不会有太多的冲突,父母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姑姑、姨妈、舅舅、叔叔等都会来一起教育这个孩子。
现在我们经常会跟很多年轻人说:工作之后你就会接受社会的“毒打”。为什么?因为工作之前有父母的保护,孩子不用直面各个方面的矛盾。工作之后,真实的生活会产生很多冲突,孩子怎么样去化解这种冲突,更好地与人沟通,这就需要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时进行社会教育。
我建议,要把孩子的学习过程拉长,不要老是强调知识点、题型、答案、分数,而是要在交往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理性、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转换不同的视角,学会接纳,学会妥协,学会坚持,更学会换位思考。
3
自主发展
长江后浪推前浪
儿孙自有儿孙福
面对相同的自然风景大家拍出来照片都是一样的,当代社会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果过分依赖电子产品,大家看到的新闻、视频内容都差不多,最后思维方式也成了粘贴复制。所以,自主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小保留孩子独特的个性,这种独特性可能会创造出一份工作。
我在跟学校的一个老师聊天时,得知她的妹妹大学毕业在老家潮州的事业单位,觉得天天上班很无聊,于是就开始通过互联网向全国推销潮州的文化,卖潮州美食牛肉丸。这样就是她自己创造了一个工作,并且每一天都在做创造性的工作,思考如何把短视频、直播做得更好,让大家对潮州的文化、美食感兴趣,把生意做得更好。
保持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打开心扉,了解自己和孩子矛盾冲突背后的原因,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要永远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和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的孩子一定比你强,不要用父辈权威、经验之谈去教育孩子。
我家孩子以前会问:妈妈,其他的家长都“鸡娃”,你为什么不“鸡娃”呢?我说:我就算当你的火箭助推器,哪一天我“激”不动你了,你不还是落回原地吗?所以,教育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多点耐心。
在我看来,作为孩子,最怕的就是那些不学习、不成长、不进步的家长,举着手机天天在“鸡娃”。家长的再学习和教育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能走得更好,因为现在人类都非常长寿,当孩子在小学或中学时,你还有一半的路要走,所以“急娃”不如“激”自己。
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是一所儿童友好学校,儿童友好其实并不是用爱的名义去限制和控制孩子,而是老师和家长陪伴孩子,并创造机会让孩子在真实的生存之中学会如何生存,在真实的学习之中学会如何学习,在真实的交往之中学会如何交往。
我们今天保护孩子,是因为希望孩子在离开我们之后能过得更好,而且希望孩子拥抱有一颗向往未来的心,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一颗热闹生活的心,能够在离开父母之后依旧过得很好。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孩子被豢养成怕苦怕难四体不勤的“萌宠”,也不希望孩子像插了“胃管”一样成为毫无生气的学习机器。我们更希望孩子是活泼的,充满生命力和探索世界的勇气,以及为自己规划未来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父母要在往孩子身上用劲过多的地方做减法,在孩子对生命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对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做加法,在父母自己的生命成长上做做加法,这样才可以做不焦虑的家长。
宋鹏君校长推荐的书籍
《没关系 没关系》适合3-5岁亲子家庭共读
《总有一天会长大》适合5-8岁亲子家庭共读
《手工图鉴》适合8-12岁亲子共读
《游戏图鉴》适合8-12岁亲子共读
《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适合12-18岁家长
END
来源:宝安图书馆“师者说”
整理:小吕
编辑:小吕
往期精彩
2022-08-26
2022-08-25
2022-08-24
独家访谈
尹昌龙
张梦曦
张雅琳
黎新风
谢楚楚
罗浩浩
扫二维码,添加小助理进群
最新教育资讯一手掌控
更有资深教育人士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