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顾颉刚还是一位有为的出版家
点击上方蓝字“开明视点”关注我们!
我们都知道顾颉刚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但您或许不知道,他是民进会员,而且还是一位非常有为的出版家。
“大家小书”写春秋,
好书相伴添书香
2016年的世界读书日,在全民阅读气氛日渐浓郁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一套8点黄金档播出的“2015年度中国好书”颁奖典礼晚会上,顾颉刚、童书业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的《国史讲话: 春秋》一书,在总计28种各类好书中,名列人文社科类6种好书之一。
本书是顾颉刚先生以小说笔法正说历史的通俗读物。大师出品、小说笔法、正说历史,这是十足的“大家小书”。时间往前推到2015年8月,当时这部书出版时有的媒体曾以“史学宗师写‘小说’,顾颉刚‘国史讲话’系列出版”为题进行报道。这部书大致编于1937年,原为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讲学时的讲义,由顾先生定宗旨,其学生童书业执笔,再由顾先生阅定修改,大约78年后经世纪文景公司重新编排,成为“国史讲话”系列 :《国史讲话 :上古》、《国史讲话 :春秋》及《国史讲话 :宋蒙三百年》中的一本。
一本已经有些年头的国学小书,并不时尚,但却以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契机,让这位大学者、史学大师的名字和成就又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极具学术地位及影响,又是民进会员、曾任民进中央委员的顾颉刚先生,让我们就以“史学宗师”来追寻他的人生重要足迹。
《顾颉刚全集》
开宗立派声贯耳,
学术地位人熟知
顾颉刚先生(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众多头衔中,顾先生突出的,是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有人称他是现代学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
在中国史学界,特别是20世纪20至40年代,顾颉刚这个名字如雷贯耳。1923年,30岁的顾先生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胡适称之为“一个中心学说已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了”。1926年,顾先生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第一册,先后出版七册),再次引起轰动。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先生自然成为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抗日战争前,学术界喜欢把有名望、地位高的教授称为“老板”。当时北平学术圈内有三个人被称为“老板”,一个是胡适,一个是傅斯年,还有一个就是顾颉刚。可见顾先生当时学术地位之高。
顾先生的私淑弟子黄现璠说:“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唯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刘半农说:“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著名学者余英时赞誉他为“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说,顾颉刚在古史学上的贡献,恰如牛顿之在力学,达尔文之在生物学;有此贡献,“颉刚是在史学上称王了”。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中央文史馆馆员谈文论道时说:“顾颉刚提出了一个‘古史层累说’,其实正面理解应当说,每代人都有积累、有发展、有丰富。”“如果后人累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当代社会、有利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那我们何乐而不接受呢?”
顾颉刚
学术、研究成就有人识,
政治、民进生涯知甚少
因为学术立说的影响及重要成就,顾颉刚先生也是有着较高社会地位、参与政治活动的学者。他是1948年3月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评选的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届人文组院士还有胡适、冯友兰、金岳霖、傅斯年、陈寅恪、陈垣、梁思成、郭沫若等27人,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顾先生坚信自己的研究工作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有用,选择留下来,投入了新的生活。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进中央委员等职。1954年,顾颉刚先生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曾是多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
印象是从《叶圣陶研究年刊》中的《叶圣陶日记选刊》中知道顾颉刚先生的名字,知道他与叶圣陶先生关系密切,进一步知道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会员,民进的中央委员。
个人猜想,顾先生加入民进,可能有各种契机,说不定也与一生的挚友叶圣陶先生有关。这种猜想可能并不正确。看到的有关材料是:1955年6月11日,民进中央主席马叙伦先生邀顾先生参加民进,第二年顾先生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20世纪60年代初,中华书局总经理金灿然曾与中国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尹达、民进中央秘书长徐伯昕商定:顾颉刚的学习由民进领导,业务由中华负责,工资归历史所发给。顾先生就这样与民进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民进中的大家。
顾颉刚《国史讲话》系列
学问著述见功力,
皇皇巨著留青史
顾颉刚先生著作颇丰,著述等身。除影响巨大的《古史辨》外,重要的著作还有《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尚书大诰译证》、《中国史学入门》、《史林杂识初编》等。
2010年12月,在顾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从1979年开始整理编纂,历时31年编纂而成的《顾颉刚全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这是国家出版基金重大资助出版项目,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委派顾颉刚之女顾潮、之子顾洪以及研究员王熙华等负责。
这套皇皇2500万字的全集分为《顾颉刚古史论文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顾颉刚读书笔记》、《顾颉刚书信集》、《顾颉刚日记》、《宝树园文存》、《清代著述考》和《顾颉刚文库古籍书目》等8集,59卷,62册,内容涵盖收录顾颉刚1921—1980年的所有日记,1800余封书信,近600万字的读书笔记,以及被认为是全集最核心内容的《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1911年,中学毕业的叶圣陶(中)与同学王伯祥(右)、顾颉刚(左)合影。他们先后考入苏州的草桥中学,一起作诗填词、嵌字联对。顾颉刚时年18岁。
编辑生涯过半,
出版队伍荣耀
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教育、文化、出版为主界别的民主党派。顾颉刚先生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学术、文章、地位已为人熟知。但他还可算作是一位编辑出版家,就不太被人熟悉了。在顾先生的前半生中,用了相当多的时间、相当大的精力从事了许多编辑出版工作。1908年顾先生15岁时,与王伯祥、叶圣陶等在苏州草桥学堂一道读书时就结成一个诗社——放社,并合办了一个叫《学艺日刊》的油印刊物。这可以看作三位杰出的编辑出版家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尝试和开始。后来,这三位同籍苏州,又曾是同窗的“玄妙观中三年少”,是“老寓京华东城道”的一生挚友。
1918年,顾先生参与出版《新潮》杂志。1921年,他任《国学季刊》编委,编点《辨伪丛刊》。1922年12月,经胡适介绍,他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史地部任编辑,参与编辑历史教科书《中学本国史教科书》,还编辑过《新学制初中国语教科书》。1923年年底,顾先生离开商务印书馆回北大研究所,担任《歌谣》周刊编辑。
大致梳理,顾先生一生编辑的学术刊物不下十余种,还出版过《民众周报》、《大众知识》半月刊(1937年停刊)。20世纪30年代,他还办过出版鼓词等通俗文艺形式作品及编纂通俗故事丛书的“通俗读物编刊社”。
今天看来,顾先生作为知名学者参与社会活动,参与政治、参政议政,后来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似乎早有渊源。很突出的是他的参政议政很早就与出版有关。有研究者考证: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经理的顾颉刚,作为华东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出版会议,并在会议上提交了提案。1953年,他继任大中国图书局的总经理,出版科学挂图及史地小丛书。这一年,他任由大中国图书局的字典等部门和出版机构合并而成的新通俗出版社的编纂委员会主任。之后的公私合营中,他也为大中国图书局的公私合营奔波。
顾先生要算同时代教授中编辑出版物最多的人之一了,应该算是名副其实的编辑出版家。他也很愿意做编辑出版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地使许多有志有为的人,都得到他的适当的名誉和地位,岂不是人生一乐?”
从顾先生的职业和学术生涯看,有的研究者认为,从1954年春天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为专职研究员,可以算作他编辑出版生涯的结束。这一年他61岁。到1980年87岁去世,他的大半人生旅途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以学者身份闻名的顾先生,也曾经是编辑出版队伍的一员,是编辑出版人的荣耀,也是以出版为主界别之一的民进的荣耀。
读书人家垫功底,
学术文章有渊源
作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学者,能有如此成就,肯定离不开读书。顾颉刚先生1893年5月8日生于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苏州是中华文化的厚重之地,顾家又是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特地题写“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相赠。
这样非同一般的背景和功底,自然对顾先生的读书、学问、研究、立说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起决定性作用。年仅2岁时,祖父就迫不及待地教顾先生识字。他也不负重望,从小就对书感兴趣,是颗读书的种子,六七岁时已能认识几千个字。从小,顾先生基本上都是在读书求学中度过的。12岁那年,他做了一篇题为“恨不能”的文章,表示“恨不能读尽天下书”。
学不厌精自成系,
读书立说皆有思
勤于读书,注重记录,喜欢在书上加批注是顾颉刚先生读书治学的突出特点。从1914年起至1980年逝世,他从未间断写读书笔记。60余年,他积累了近200册笔记,约600万字。读书时,他总会把思考、疑问、见解等记录下来,许多文章都是根据读书笔记加工而成的。《顾颉刚全集》中的《读书笔记:附篇目分类索引·全16卷共17册》,占了全集的相当大部分。这些读书笔记,记载着他的学术历程、学术遗产和治学精神,是史学界、研究界以及多领域的珍贵财富。
在读书及做学问上,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说,存疑是顾颉刚治学的一大特点。顾先生自己也曾说过,“对待书籍亦要留心:千万不要上古人的当,被作者瞒过;须要自己放出眼光来,敢想、敢疑”。“一个人的进步,根本在这个人有疑惑的性情”。
顾先生自己有专门论读书的文章。他说,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他还谈到读书中要注意 :其一,不可以有成见。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其二,是应该多赏识。他还说,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 ;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
点滴走笔、定有疏漏、难掩遗憾。时光难阻流逝,学术思想生根。今天,我们应该关注顾颉刚先生,不能忘了也是民进人的史学宗师顾颉刚先生。
(本文原载《民主》杂志2016年9期)
2016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多少种与民进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