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锋:扩大招生规模,打造“融通性”人才培养模式
导读: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展现出高度的关注与决心,并将教育对外开放定位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在这一大背景下,商科教育凭借其与生俱来的国际化属性,始终走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前列。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商业运作模式被颠覆,对商科教育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的素质以及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今日起,一读EDU(ID:yidu_edu)将为您呈现MBA系列专题笔谈《三十年来MBA教育生态探索与实践》,首篇将聚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科在时代变迁中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
作者介绍
钱学锋| 中国MBA教育:打造世界商学教育中的“东方派”
中国MBA教育历经30年余年发展,风华正茂。同样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教育努力把握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商业实践和国际化趋势,坚持中国问题导向,以“创造商学新知,贡献商业智慧,培养商界精英”为使命,知行求真,诚信致远,打造中国和世界商学教育领域的“中南派”!
01
砥砺奋进 逐梦前行
中国MBA教育自1991年开始以来,经历了模仿探索、消化吸收与特色化发展等多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展之初,中国MBA教育相比国际商学教育存在明显的差距。首先,培养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国际化视野;其次,教学方法和内容生搬硬套,未与本土化特征有机结合;最后,市场竞争同质化严重。21世纪初期,英国《金融时报》首次公布的MBA课程全球百强排行榜前50名中,没有一所亚洲学校入围。而如今,中国商学院在榜单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这与亚洲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MBA教育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在合理借鉴西方成熟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充分结合本土企业发展特色,逐步探索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学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例如,国内有很多新业态、新模式已经率先进入行业的“无人区”,引领全球趋势。在此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中国商学院不断探索与总结出大量特色化、本土化的鲜活商业案例与中国经验,并将之应用于MBA教学实践当中, 逐步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将国际先进的MBA教育标准与学校自身的经法管学科特色有机结合,创造出“追潮流、接地气、创特色、担责任”的既面向国际、又扎根于中国企业实践的MBA教育新途径。学校MBA教育取得了从无到有的划时代进步,实现了从有到精的创造性突破,砥砺前行, 锐意进取,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法管融通的模式,实现了管理体制与发展战略的优化。
回望MBA教育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也为国内管理教育的成长提供了丰沃土壤。中国商学院从最初的“拿来主义”,发展到如今基于中国市场的丰富实践向全球输出本土案例———这一趋势表明,未来的MBA教育市场将越来越有“亚洲风味”。而国内管理教育的蓬勃兴盛,也势必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02
“三十而立”不停步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MBA教育在中国异军突起。走过30余年的风雨,中国的MBA教育总体上非常成功,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担当感,前赴后继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呈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发展态势和更强的不确定性。面对技术革命、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正着力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在打开教育国门的同时,内外部因素的变化无论是对于国家经济还是对于商学教育而言,都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
03
雄关漫道真如铁
首先,虽然近年来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还应保持“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内外教育资源具有便捷性、高效性及多样性等特点,国内商学院如果要在面向实务、数字经济、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在全球大学前列,MBA教育就远不能只满足于目前取得的进步,应该在教学方式上做到持续升级,在人才培育上培养符合现代高等商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商学人才主要有“通才”和“专才”之分,前者通过“通识教育”得以实现,后者通过“专业教育”得以养成。复合型人才则体现了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既具有通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最终实现学科实用性的工具价值、服务社会的人力资源价值与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性价值的统一。
其次,国内商学院面临同质化、创新不足等问题,培养模式缺乏多元化。中国MBA教育大多跟随国外商学院的认证体系来完成自身标准的制定,缺乏本土化创新与特色。在百花齐放的全球商学教育大环境下,中国的MBA教育应立足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在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兼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多样性、灵活性及特色化方面不断迭代与创新。
最后,中国MBA教育的国际化“路漫漫其修远兮”。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500多年的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全球化的历史。虽然近年来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汹涌,中美亦存在全面脱钩的危险,但这只不过是历史微澜,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因此,当前全球化受阻的现状只是历史的小插曲。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MBA教育必须坚定地走国际化道路。中国MBA教育培养出来的企业中高层领导者,必须推动实现从过去“追赶式”的商业发展模式向现今“领跑式”模式演进的转变,必须具备卓越的领导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载砥砺前行。下一个三十年里,在面对新的环境和困难时,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需要如何抉择,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需要开展怎样的新征程,未来这些问题都将对中国的MBA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会。
04
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据国家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深层次系统性调整,其中需要深入解读的信息包括扩大内需、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区域重构等。只有深刻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地把握商业新趋势从而抓住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做出更好的战略抉择。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国家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MBA教育亟须与时俱进地创新。
比如,此前教育更多服务于国际大循环,主要传授西方的管理学知识,但是处于目前特定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那么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企业除了要关注国际形势,继续保持与国际的链接之外,还应该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如何服务国内市场上面。这就意味着中国本土的管理学智慧必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在商学教育方面,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精力转向服务于解决中国本土的管理实践问题。同时,作为企业领导者、中高层的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足够的心理韧性,才能在面临不确定性冲击的情况下,保持冷静的头脑,确保企业能够规避不确定性冲击带来的风险。
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过三十年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在经济、管理和法律领域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整合全校优秀师资,着力打造了中国最具特色的经法管融通MBA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立足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使之与其他学院的商学、法学以及理论经济学等学科形成有效衔接,全力扶持跨学院与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同时设立开放型基金,鼓励教师跨学科申报。MBA学生深度参与;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为MBA、EMBA学生开设“经济法”“知识产权管理”“管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等课程,搭建经法管融通的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形成融通性、创新型、开放式的MBA人才培养特色。
05
初心如磐再出发
MBA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际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未来的中国MBA教育如何增值?基于上文中所提到的中国MBA教育发展遇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变化与挑战,加快攀登MBA教育新高峰,未来中国MBA教育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商学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并要求师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影响、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侧重把成功的企业经验与教育理念直接灌输给学生,但如今中国的MBA教育要侧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辨,这才是学习中所谓的“活”而非生搬硬套。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要注重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问题,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但同时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的一分子,关注社会问题就是思考未来。
第二,扩大MBA教育的招生规模,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最近10年MBA院校招生数量与AMBA全球申报数、录取数的对比直观地表明,中国MBA学生数量已无法满足未来的经济发展需求。从2011年至2021年,10年时间学生数量增加42%,仍未达到市场预期。业内专家表示,当今社会居民物质水准的提高既离不开科技,也离不开管理。因此,MBA学生规模扩大之路任重道远,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第三,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国MBA教育的下一个三十年更重要的使命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大力培养责任型管理者,加强管理者的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以服务于公共利益、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在这点上,MBA的内涵有了新的阐释:“MBA首先是MustBeAlready,要时刻做好准备;其次是MustBeingActivist,成为改变社会的行动者;最后是MustBeingAdvanced,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未来的组织领导人,MBA应该有家国情怀,有自己的使命。MBA教育的重心一定要放在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领导者上,而不是鼓励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未来的MBA教育在这一点上必须做到长期坚持,贯彻落实,绝不动摇。
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的经验,当今中国MBA教育的创新不仅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而且应是“从有到多”的创新。MBA教育应基于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创造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化解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风险、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法治精神和法学知识方面充分发挥优势,实现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心怀“国之大者”。这个“国之大者”,首先,就是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这一立场,就是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过去不少曾经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企业家,就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糊涂而身败名裂。正确把握前进方向,有效结合海内外商学教育,才能充分实现MBA教育的创新发展。
其次,就是要理解当下和未来中国的三个关键词,即“三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能否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三个关键词,是每个个人和组织能否与时代同行并取得卓越成效的关键。
最后,就是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虽然这四个面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的,但同样也适用于每个个人和企业组织。每个时代都会诞生一批伟大的企业,正是因为这些企业解决了那个时代的难题,为社会和用户创造了价值。而同时,每一个企业的发展,既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也得益于“千载难逢的时代浪潮”,是亿万名奋斗者共同创造了这个伟大的时代。与伟大时代同行,是最大的荣幸!
MBA教育作为商学教育的枢纽环节,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带动了整个商学教育的开放、发展和升级。未来,面对世界大变局、中国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地总结MBA教育的辉煌历程,面向未来深入思考MBA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栋梁之材,为中国MBA教育的新辉煌贡献“中国智慧”,使之成为世界商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东方派”!
文章原名为《钱学锋 魏江 陈超 魏航 徐松伟 | 三十年来 MBA 教育生态的探索与实践 (笔谈)》,原载于《高等教育评论》,感谢编辑部授权转载,因篇幅所限,本文有所删减。注释、参考文献略,最终文稿请以纸质版和知网、集刊网电子版为准。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https://ai.squarestrategics.com/assistant-cn/prophet-library?_page=knowledge&source=0412A
如果您愿意分享或反馈试用体验,请添加一读君微信(edu_yidu),您将有机会获取价值298元高级会员账号。想要获取更多消息,您可添加一读君微信,留言“读者群”,邀您入群,更多福利等您体验。
更多阅读
·相关阅读
原来,在MBA教育中做好“立德树人”还有这么多讲究!·教育报告、学术论坛精选PPT、访谈原文等资料等分享
合集|近百份教育前沿报告(附下载)中美元首会晤,或将扭转报告中的这一数据(内附门户开放报告中英版) | 一读·有料(内附报告完整版)深度解析这个国际组织发布的“四大教育报告”|一读·有料高校曝光!第二类第2种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应该这么写!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10页附链接)|桂林理工大学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44页可下载)|兰州理工大学教育部副部长吴岩 | 数字化是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内附完整ppt)李政涛:直面ChatGPT,教师如何绝处逢生?(内附报告完整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