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附报告完整版)深度解析这个国际组织发布的“四大教育报告”|一读·有料

王兆璟 一读EDU
2024-09-26

编者按: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在教育领域陆续推出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称《德洛尔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等四大报告,从学会生存、学习的四个支柱到共同利益、社会契约等理念的提出,既呈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教育领导者的全球性思维和全球视野,也体现了其一贯坚持的人文主义传统,并在传承中创新。这些报告已然成为了全球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图志,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影响,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今天一读分享的这篇文章(本文原标题为《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图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教育报告的在场分析》,刊载于西北师大学报2023年第4期,已略去参考文献及摘要、关键词)深刻挖掘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这四份重要教育报告,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关注公众号一读EDU(yidu_edu)后台回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四大报告】可获取完整报告


王兆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师从我国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李定仁先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外国教育史研究。 

先后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社会科学战线》等全国中文核心期(报)刊上发表文章130余篇,部分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摘登。出版《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等专著6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






01‍

前言

全球视野早已是教育学术领域、公共政策乃至公共话语系统中的重要议题。作为一种跨文化研究,比较教育学总是以某种世界像为前提的,这个世界像在今天比较教育研究中就是全球化视野。习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全球标准、全球市场和全球模式已经实现普遍连接,针对西方世界所推崇的普世价值的批判也此起彼伏。在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报告指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的今天,教育发展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各国发展的政治主张做出应有的贡献。对全球范围的教育理念发展与改革的过程重新进行审视和讨论也是亟需的,这对构建新型全球化社会即整体全球化有着重要意义。应该明确的是,围绕全球教育理念的任何讨论,都不能离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其在教育理念演进过程中发挥着毋庸置疑的引领作用。教科文组织影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组织编写和出版教育文献。自20世纪70年代起,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报告,从《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到《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再到《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几乎每一份报告都在讨论着以下问题:面对教育问题,人类经历过什么?有什么反思?未来又应如何创新?为回应这些问题,教科文组织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阶段都为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懈努力、积极探索,被世界人民所认可,这些报告也成为全球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图志,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影响,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场”是对直接的、面前的事物而言,是“面向事物本身”,是经验的直接性和开放性本文以历史的视角对联合国过往文献进行考察,因为这是了解过去鲜活教育经验的有效途径,重要的教育报告的确能够使我们接触到时代的痕迹,从而为解决当下的现实困惑提供启示与借鉴。另一方面,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教育报告虽然深刻反映着过去20世纪的教育问题,但更多地是探讨我们正经历的、切身感受的21世纪的教育现状。因此,深刻挖掘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教育报告,是剖析当前现实教育困境、传承创新教育理念、反思提升教育改革的有效实践路径。

02

在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教育报告的时代表达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革,教育报告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在持续衍化。且这种向前、向下的发展是相互交替、相互融合的,每个阶段的演化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彰显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表达。全球视野下,作为国际社会教育发展、合作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实现了从“新篇章的开启” “拐点时期的钥匙” “复杂世界中的教育指向”到“危机中重审教育”的变迁过程。

(一)新篇章的开启:《富尔报告》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以下简称《富尔报告》)是以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为主席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报告。国际教育委员会先后召开6次专题会议,对23个国家进行实地考察,访问了13个国际与区域组织,研究并参考教科文组织长达25年的活动文献以及70多篇关于世界教育形势和教育改革的论文,最终于1972年5月向教科文总干事提交了这份报告。《富尔报告》一经发表,即对世界教育发展和各国教育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再次发布该报告。

《富尔报告》从历史发展与当时现实双重角度考察了20世纪末期教育与人类生存及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当时世界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策略,并进一步说明和解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实践路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人口迅速增长、经济科技高度发展、信息通信技术革命、知识总量激增、民主意识增强等因素都向人类传递一个信息:“我们现在所考虑的形势完全是新出现的,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它不是象多次重复说过的那样,只是从数量增加的简单现象出发的,而是从质量上的转变出发的,所以这种质量上的转变影响着人类极其深刻的特性,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来,它是革新人的天赋才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世界国家思考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提高国家实力,如何利用文化教育继续掌握实权;第三世界国家则试图通过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进一步缩小与第一世界的差距。由此,尽管不同民族、不同政权、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差异甚大,但面对教育问题的需求是一致的。各国政府都对教育发展、教育投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要求各自人民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与培训,这是人类发展史上首次将教育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即“教育先行”。但实际情况使人们很快就意识到教育投资远远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传统学校教育已经难以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也应承担起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人才”的使命,“归根到底,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正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这也是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教育面向未来社会而不是传统社会培养人才的现象,即所谓的“教育预见”。在这样史无前例的新时代面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变革”“过去一劳永逸地获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全新的教育体系应“培养人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从而使其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与此相对应,报告提出贯穿其始终的核心理念:“终身教育”、“完人教育”以及“教育民主”。

《富尔报告》在阐述核心理念的同时对当前世界环境进行了客观分析,利用大量篇幅和数据阐述在世界教育发展取得前所未有进步的同时,仍然有因为地域、民族、性别、阶级等因素导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报告指出,要想实现真正的教育民主,就要为每个人提供同等受教育的机会,推行全民教育。

首先,“终身教育”作为《富尔报告》最鲜明的主题,是整份报告的基石,同时也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有效路径。报告指出:“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依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从自然生物的角度出发,人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这正是源于人的“未完成性”,而教育的成功与否也不能简单地锁定在某一时间节点。终身教育是指在人一生中的任何一点上都不中断并且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是越出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全面扩展到人的各个方面的教育形式。

其次,报告认为终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人”(the Complete Man),即全面发展的人,指的是掌握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积极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是体力、智力、情感和道德得到充分发展的人。

最后,以培养“完人”为目的的终身教育理念实现的基本途径便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开放的教育体系、灵活的教育方式、民主的教育管理、多样的教育方式等方面,换句话说,“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只有这样,学校才不是隔离除“学生”以外的封闭区域,而是教育和文化的中心,为整个社会服务,“每一个公民享有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在这样的社会,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

《富尔报告》发布于世界变革伊始,其核心理念振聋发聩,推动世界各国政府深刻意识到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对消除教育不平等、推行全民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也真正做到了推动国际社会开启终身教育时代的新篇章。

(二)拐点时期的钥匙:《德洛尔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以下简称《德洛尔报告》)是由德洛尔(Jacques Delors)任主席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面对新时期的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报告选择教育与文化、教育与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与社会团结、教育与工作和就业、教育与发展、教育研究与科学六个方面进行讨论,同时,《德洛尔报告》肯定和继承了《富尔报告》关于终身教育的理念,并结合时代特征将其发展成为终身学习(learning throughout life),从关注个体“完人教育”到“主张教育应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的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

《德洛尔报告》诞生于20世纪后叶,其时冷战格局宣告结束,人类文明轨迹即将进入不确定的21世纪。该书概述了这一时期全球教育政策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一切为了经济发展”的观念不仅不能帮助人类获得更好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反而过度的资源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更令人担忧;二是在以各国人民越来越相互依赖和问题全球化为标志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各国各地区间仍然存在的紧张关系该如何消除;三是如何使个体与社会间达到平衡,使个体间和谐共同生活。

报告进一步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由科学技术变革引发的七组张力,分别是:全球与本土之间、普遍与个体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长视与短见之间、需要竞争与机会均等原则之间、知识总量激增与人的吸收能力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在令人头晕目眩的21世纪,在全球化时代到来之际,《德洛尔报告》指出,只有拓展“终身教育”的边界,向“终身学习”迈进,才能更好应对多变世界中的各种张力与挑战。正因如此,有学者曾说:“最近几十年以来,人们一直坚定地认为,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源泉。”《德洛尔报告》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无疑是一把进入21世纪的钥匙,用终身学习理念来延伸终身教育理念,它跨越了陈旧的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之间的鸿沟,凸显教育“以学为本”的理念,强调教育应向学习回归、向人回归,即向学习中的主体回归。

基于这一范式,报告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一是“学会认知”,即学习学习的手段。科技进步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个人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知识,更要求个体能够独立思考判断。二是“学会做事”,强调个体掌握必备技能并且能够妥善应对环境、工作、场合的变化与转换和不可预知处境的合作能力。三是“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起参加所有活动并进行合作。通过增进对他人所在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等方面的理解,促使人们合作完成共同计划,以理智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可能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最后是“学会生存”,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判断力以及责任担当等,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并使之实现最大化。而这不仅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对《富尔报告》理念的重申,即通过学习而成为“完人”。另一方面,《德洛尔报告》将终身学习阐述为“一个连续性的学习过程,扩展至整个社会,向所有时间和空间开放,进而成为生命本身的向度之一”,涵盖了教育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两方面的诉求,强调个体学习在时间上得以延伸,覆盖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一生;在空间上得以扩展,不局限于学校,而是向家庭、社区、工作场所扩展,最终使学习全方位地融入人的生命空间。《德洛尔报告》指出,“在新世纪即将到来时,我们的愿景是,迫切需要所有感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的人,不仅把学习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把学习视作目的本身。而且唯有教育才是造就人以及在个人、群体和民族之间建立关系的理想途径。”

如果将《富尔报告》视为21世纪新篇章的开启之音,那么《德洛尔报告》就是20世纪转向21世纪这一拐点时期的钥匙,这把钥匙的具体化身便是“学习”。《德洛尔报告》在变化的知识格局前和“学习”的视野下进一步观照教育现实问题,将终身教育理念延伸为终身学习理念,为建构起更为深刻、开阔、整体的学习型社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复杂世界中的教育指向:《反思教育》

进入21世纪,世界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全球各国各地区间不平等、排斥和暴力现象加剧,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度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带来的是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种族、文化和宗教的排他性日益严重,人类文明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人文环境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全球教育专家之能量,于2015年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以下简称《反思教育》)。报告再次重申了教科文组织一贯秉承的人文主义理念,倡导国际社会应遵循“个人和社会在当地及全球层面采取负责任的行为,争取实现人人共享的更美好的未来,让社会正义和环境管理指导社会的经济发展”,并提出教育和知识应被视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带来的革新是彻底的,网络信息技术解决了远距离沟通问题,也实现了远程教育,在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暴露因地域、文化、宗教等因素带来的数据鸿沟和信息差距。新的世界教育格局正在形成,人们也需要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学习和知识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不难发现,《反思教育》中进行教育反思的逻辑链应是:时代变革—社会变革—教育变革,而报告中依次应答的问题是:在时代飞速变化的同时教育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育的概念、模式是否需要重新定义?《反思教育》带来了对“知识”、“学习”、“教育”三大基本概念的新定义:一是“知识”,报告中指出,“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知识观也在发生变化,知识的外延与内涵已经跨越了认知领域,向价值与情感领域延伸。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知识获取的途径更加多样,在线课程、移动媒体都可以让学习者突破距离限制获得教育资源;海量信息充斥在每个学习者脑海中,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一样的主观理解,知识的多样性如同文化的多样性一样被接受和认可。二是“学习”,《反思教育》强调,“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在这个新的视角下,“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这一定义重新解释了学习的过程性,对只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即最容易被量化评判的知识和技能,忽略了学习成果的其他更多方面的做法提出批判。而强调学习是目的、是集体努力的定位,则是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及“学习型社会”教育理念的再次重申。三是对“教育”概念重新定义,“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教育空间扩展促使以传统教育机构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样态,通过多种教育机构的相互促进,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等学习形式的融合,最终不同类型的学习、不同形式的学习、不同空间的学习之间的互动,形成一体化体系。这个新定义更凸显工作场合、社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行为,肯定“非正式教育”、“非正式学习”的作用,这也为报告最后提出的核心理念“共同利益”奠定了基础。而“共同利益”的概念在报告中被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相互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在相互关系中实现善行,人类也正是通过这种关系实现自身的幸福”,同时也是“通过集体努力紧密团结的社会成员关系中固有的因素”。报告强调人类的共同人性、相互依存、信任与社会团结的重要性,由此延伸至教育领域,强调教育是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不论是对教育活动的过程或结果,亦或是对教育机会而言,教育的群体力量都不可或缺。

《反思教育》呼吁全人类构建一种“全球思维格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时,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与群体之间、多样的教育模式之间、灵活的学习方式之间,以及过去、当下和未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我们共同的注意力都将回归教育的初衷,即关注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四)危机中重审教育:《教育的未来》

2021年10月,在《反思教育》报告发布六年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发布了有关“教育的未来”的重磅报告,名为《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A new social contact for education,以下简称《教育的未来》)。这份报告集调研、评估、畅想、倡议于一体,是在与超过100万的人进行了历时两年的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相较于前三份报告,《教育的未来》显然更加稳定且直接,对教育革新的呼唤更加迫切,明确表示,我们需要“激烈的变革”和新的开端。关于这份报告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我们迫切需要改变方向,因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地球的未来,而这两者目前都处于危险之中。”基此,报告提出建立“一项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一份旨在重建我们与彼此、与地球、与技术之间关系的社会契约”。

放眼2050年,报告就教育发展提出了三个根本问题:“当前的哪些工作应该继续?哪些应该摒弃?还有哪些需要创造性地全新打造?”为回应这些问题,契约还规定了两项基本原则:其一,保障所有人的终身优质教育权。报告指出,接受教育的权利是《世界人权宣言》规定的人类大家庭每个成员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牢牢植根于对人权的承诺”。此外,还必须扩大教育权,保障“终身教育权”,这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承与重申。另一方面,要保障“优质教育权”,将终身教育进一步提高到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接受到优质教育的程度;同时,还应注意“教育权”与“信息权” “文化权” “科学权”等权利息息相关。其二,加强作为一项公共视野和共同利益的教育。作为一项人类共同的社会事业,教育可以构建共同的目标,并帮助个人、团体、社会实现共同繁荣。新的社会契约不仅要确保公共教育资金充裕,还要包含全社会对于人人参与有关教育的公开讨论的鼎力支持。

此外,报告主张通过变革教育来应对当前世界三大危机,即人类的生存危机、人权危机、人类居住星球的自然环境危机,从教育学、课程、教学、学校和一切生活领域的学习等五方面审视全球教育现状,论证教育创新的方向,并呼吁拓展教育时空、加强科学研究、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以促进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形成。《教育的未来》在呼吁全人类共同关注教育问题之外,还提醒人类注意当前已经清晰可见的几个颠覆性转变,如:地球环境持续恶化,脱碳和绿色经济转型正在推进当中;数字技术蕴含巨大变革潜能,但人类还没有找到将其潜能转换为现实的路径;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结构转型正在重塑全球就业格局,创造以人为本的体面工作将成为更加艰巨的任务,等等。针对这些转变,报告指出,人类必须致力于确保性别平等和所有公民的权利,以人权为基础,不分种族、宗教、残障、性取向等因素,以尊重生命、人类尊严和文化多样性等为原则,涵盖关怀、互惠和团结的伦理,着力开展社会对话,呼吁全球团结与国际合作,务必让人人都能够参与构建教育的未来,共同思考和共同行动,强化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共同利益的愿景。

整体来看,《教育的未来》从始至终呈现出一种“迫切感”,迫切地希望将处在危机中的世界问题呈现到国际社会眼前,迫切地希望在这一危难时期,各国政府和人民可以重新审视教育的未来,迫切地希望通过改革教育问题而改变世界问题,迫切地希望教育未来能够真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教育的未来》呼吁各国政府、社会各界、学校内外都树立起契约精神,呼吁公共对话和集体行动,为教育的未来、为我们的未来做出更大努力。

03

全球教育图志的嬗变之路

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报告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全球教育的先锋和领导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创和引领了全球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革新,见证了人类教育文明的嬗变之路,其发布的教育报告在社会变革、教育革新之际发出了时代强音,是彰显全球教育智慧演进的生动图志。

(一)旧时代的批判与教训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来,委托各方编写了多份全球性的教育报告,每当国际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都会借此呼吁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功用与价值。20世纪70年代,世界依旧处在冷战所带来的紧张氛围下,在当时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的国际背景下,教育扮演着一个特殊角色。20世纪40年代,由于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教育被视为可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秘籍”,在之后的二十年间,经济快速崛起,当时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社会职业的需求,即刻间,教育就沦落为国际多数社会问题都无法处理的替罪羊。

伴随着人们对教育的热情期待,1972年的富尔报告》一经发布,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富尔报告》言辞犀利地指出20世纪教育的旧观念和旧制度的缺陷与弊病,并对传统教育开展的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包括“终身教育”在内的若干极为重要的教育新理念与原则。《富尔报告》认为,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旧教育体制下的教育发展脱离时代需求,亟需变革。科技变革使得人类的知识总量迅猛增加,新的职业、观点数不胜数,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解决当前社会的具体问题,这就直接导致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职业需求,教育作为指引人类前进和发展的重要路标,不能停留在过去,而是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以培养拥有自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为主要责任。另一方面,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性教育报告,《富尔报告》始终坚持全球视野,认为旧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模式是西方的,并不适用于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需要整体变革。1996年《德洛尔报告》发布,就“终身学习”理念与实际的联系进一步深入探讨,并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坚持以“学”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彻底回归人类视野。《德洛尔报告》敏锐地意识到在信息激增、知识结构变化的21世纪,教师不再是教育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学习者。换言之,20世纪或许是教师的世纪,但21世纪将是学习者的世纪。将教育由“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凸显教育的人文价值而非功利价值,由此,《德洛尔报告》的内蕴不只是对经济世界的抱负,更是对人性发展的希冀。

《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虽然受到广泛认可,被称为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但也有学者指出,由于时代局限,两份报告分别在教育改革和创新等方面,对实际情况估计过于乐观,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理念如何具体实施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反思教育》的发布。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成年”

应当明确的是,这里的“现代”并不是指通常在哲学领域被谈论的“现代化”、“现代性”等概念,而是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文献为线索,告别过去、开创未来、新的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时间节点。因而,现代教育理念是指,立足于新的历史时期,在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犀利批判的基础上所建构的教育思想、倡议的教育理念。《反思教育》就是立足于21世纪第一个“拐点”前后期,对旧的教育理念重新进行审视,并提出新的教育议题的全球性教育报告,具有开启新时代的意义。

对个体而言,所谓“成年”大致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对自己的过往有了真正的理解;二是能够反思自己,看清自身的边界。而之所以将《反思教育》发布后的这一时期视为现代教育理念“成年”,首先,是因为报告的提出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完成了两个任务,其一,深刻全面地对我们所处的21世纪世界进行剖析,使国际社会认清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各地区冲突、资源过度消费、环境气候进一步恶化、教育资源不对等问题,使人们真正能够看清我们生活的世界及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机制;其二,针对片面的或杂乱的新时期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直指教育问题中最深层次的缺陷,并警示我们这些教育问题不会因为社会发展而消失,反而会越加严重。其次,教育报告还根据新的环境定义新的教育概念,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例如重新定义“知识”等概念的内涵,提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共同利益的教育理念等。依据以上两点思考,再看《反思教育》这份报告,它对不稳定的21世纪的认识和分析是透彻且清晰的,对当下教育问题的解决、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所持有的态度不再是乐观或模糊,而是激烈且稳定的;对待教育问题,不再是着眼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某一具体问题、某一特殊问题,而是将所有问题都放置于全人类面前、全球面前,放置于人类历史的过去和未来中整体考量。将人类的“共同利益”全部融合起来,这一观念超越了以往的“公共利益”所内涵的公私对立、群体与个体的对立,不再将教育这一话题仅仅局限于教育世界中,而是拓宽至人类世界,直面人类生活。这亦是教科文组织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面前所做出的“高瞻远瞩”的思考和“重塑教育愿景的原因”。这或许正如报告的题目所言,人类需要在反思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更加重视教育工作者以及对教育事业产生影响的力量。

(三)新的挑战与希冀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来,每隔25年就针对全球教育问题发布一份重要教育报告,在第三个25载到来之际,新冠疫情突袭全球,人类生活与教育秩序受到严重干扰,许多原有模式被强硬更改,教育环境几乎全面革新,环境问题、民主倒退、阶级对立以及颠覆性自动化技术带来的挑战愈加突显。阴云笼罩之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新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教科文组织发挥了自身作为全球教育领域“智力机构”和“思想库”的作用,号召各国团结,通过教育变革重塑理想的人类未来社会,展现了其多年来力求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的美好希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报告发布时表示,“如果有什么东西将我们聚集起来的话,那就是我们当下的脆弱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追问这种状态产生的源头,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人类仍然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社会和经济主要发展驱动力,但危机感和信仰逐渐丧失的环境中。机器与技术带来的“填充”,持续给我们的教育发展带来抗衡力。在这个新的25年内,我们面临诸多问题,人类在急剧变化的地球环境前日益渺小与脆弱。报告肯定了现代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肯定了技术的更新迭代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与教育的传统样态,表明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便利与高效的同时,更多的是挑战。2023年3月,新一代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4的发布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对以这一工具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争议还在持续,引发争议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科技已经从可以帮助人类从事体力劳动而演化为可以进入人类的语言领域,而语言的发展与应用几乎被认为是人类的本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追问不应结束,最终解释走向何处也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发展正在加深对教育的影响,尖端科技引领全球教育进步时,如何使人类保持主体性、反思性、创造力依旧是全球教育者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之一。另一方面,《教育的未来》也深刻意识到,今时今日我们对教育的期待与规划应由过去简单的“人类中心主义”向地球整体化过渡,具体来讲就是在追求人文价值的同时,不再忽视与我们共生的其他生物。《教育的未来》似乎带着满腔的热情想让人们知晓世界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又似乎强健有力地告诉我们教育是亘古不变的出口,唯有各方协作、各抒己见,为我们的未来共绘蓝图、共担职责、共同行动,人类才能形成共同的“社会契约”,并为之奋斗和努力。

纵观四份教育报告核心教育理念的转变可以看出,时代的变革永远是教育革新的驱动力,时代的持续变化源源不断地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条件、提出新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也在一次次改革中更加完善,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展开更广泛的讨论,聆听各方需要,融汇各界声音,从而在应对一次次挑战后,继续满怀憧憬,对话未来。

04

图志彰显的教育文明

历史是把握人类文明的时间尺度,只有在时间的检验下才能言说并把握教育文明。关于文明的诸多解释的归宿点几乎都围绕长久以来人类所坚持的共同理念、信仰。布罗代尔曾说:“文明只能在长时段中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把握一条逐渐呈现的主线——为一群人所共同遵守的某种东西。尽管历史上出现过动荡和骚乱,但是,这种东西还是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遗产,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列教育报告或许还不足以称之为长时间段内“历史”性的文献资料,但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作为一种反映现实人类教育问题的图志,每一份报告都承载着一个阶段内发生重要变革的教育思考,也都寄托着下一阶段对人类命运趋向的希冀。而这些报告表达的教育愿景正是布罗代尔笔下人们“共同遵守的东西”和“最珍贵的遗产”,即深刻的人类、人性、人文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受科学人文主义影响,从《富尔报告》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不断将学校教育的边界向外延展,包括非传统的教育支柱(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覆盖广度(主题)、时间(终身)、空间(社会)的全民教育等各个版本,其概念的共同特征最终都指向“人类的智慧和同心同德”。《德洛尔报告》强调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习观,以学习活动中的“人”——学习者为主体,构建人人能学、处处可学的全面学习型社会是该报告的美好愿景。《反思教育》将教育视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将人文主义视作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指引人类教育未来发展的价值指针。“人文主义发展观的道德伦理原则反对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这就意味着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相融合”,强调多元文化与集体力量。《教育的未来》再次重申教育的人文主义,“我们需要对人文主义建立新的理解,承认我们无法将人类和地球的所有其他生物分开”。在这个意义上,这四份“图志”一步步将教育问题从传统的学校教育、思想教育下“解封”,不再一味强调教育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而是朝着纵向上蕴含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横向上包含个体与群体、世界和地区、普遍和特殊等关系的“第三空间”延伸。作为一种镶嵌于人类现实生活、精神世界内的空间,它具有宏大完整的视野,对人类命运、国家社会发展以及生命星球、全球所有生物共同利益进行整体的动态思考,且这样的思考时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也以“人”的成长为归宿。

不同时期,面对不同时代现实困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立足于人文主义的框架下,探讨和呼唤教育向人的权利、人的尊严、人的生存、人与社会关系、人与地球关系回归。在报告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深刻的理性思考,又不乏深厚的情感表达,从不同维度肯定着“人”、“人的价值”是衡量一切社会因素的尺度,这一点在任何时期都不曾改变。社会变革历经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到今天走向智能化,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也从过去的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工具人”发展到今天社会的重要成员“文化人”,人的价值在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中得到了充分认可,强调教育应当促进人与人的相互交流,认同“他者”文化,使自信、平等、团结、友爱等现代人类素质得到广泛的提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论时代如何更迭变化,教育思想如何融合与升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教育报告作为一种展现全球教育思想演化路径的图志,已经将人文主义这一教育文明理念升华为人类智慧,这是我们的智慧力量,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失的情感底色。

05‍

结语

自1972年至2021年,作为引领全球教育发展的先行者,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四份重要教育报告一方面呈现了作为全球教育的领导者、教育思想的实验室所秉持的全球整体化思维与全球视野;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教科文组织一贯坚持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坚持在传承中创新。不论是从终身教育到终生学习再到共同利益,还是从学会生存到学习的四大支柱再到社会契约;从曾经的完人教育时代,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也许不远的未来还会有人与机器技术协同共生的教育时代,都可以看到教科文组织始终坚持国际视野,批判西方世界“中心-边缘”的研究视角,以全人类教育发展为前提,不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发展目标,以引领世界各国持续前进。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之变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刚刚过去的世界范围的疫情也无时不提醒人类:在全球视野下,在危机面前,任何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坚守共同利益,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实现发展,教育同样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社会。这与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具有共通之处,演讲表示:“中国愿同联合国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从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至今的五十余年间,始终不遗余力地落实和执行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发展的“中国速度”,短时间内完成基础教育建设、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的支持等,一系列措施与政策的发布都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秉承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响应。此外,我国还积极承担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经济贸易为核心,文化交流、教育互助等为主要内容,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千百年来教育融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教育不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生活本身。每逢危难时刻,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教育,以期得到解决问题的“良策”,或许教育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只有人类相互依存、共同行动,才能使教育这一古老的话题持续为我们的前进提供正确的指引。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

关注公众号一读EDU(yidu_edu)后台回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四大报告】可获取完整报告



好消息

一读君建立读者群知识星球

欢迎添加一读君微信(edu_yidu)回复“知识星球”

即可了解如何加入知识星球

获取

国内外各教育相关主题的

报告

内参

政策汇编

教育统计数据

学术论坛报告精选PPT

会议资讯

等等

回复“读者群”

即可入群






更多阅读

·教育报告、学术论坛精选Ppt、访谈原文等资料等分


不做“拍脑袋”决策!送你一本高校规划决策参考


(内附报告完整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一读·有料

深度报告(内附报告中文版)丨《2023地平线报告》:AI袭来,教育该如何应对?


(内附报告中文版)最新!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发布《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未来》报告|一读·有料


杨宗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附报告PPT)


不搞“非升即走”?如何设计科学的高校教师聘任与评价制度(附《全球高校人事制度专题研究报告》)


国际前沿!教育变革全球调研报告发布(内附报告全文)


《2022全球教育智库影响力评价PAP研究报告》重磅发布


马斯克最新访谈:ChatGPT后,教育最核心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内附访谈全文)


李政涛:直面ChatGPT,教师如何绝处逢生?(内附报告完整PPT)


·教育统计数据分析

强基计划与拔尖计划院校专业大盘点(内附最新完整名单)|一读·有数


增选启动!10年来这些高校当选两院院士最多!(附最新增选名单)|一读·有数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盘点(附最新立项名单)|一读·有数


诸强争霸!近20年国家杰青数据大盘点|一读·有数


社科研究哪家强? 4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盘点|一读·有数


科技创新“最强”校!这些高校,出类拔萃|一读·有数


二十大闭幕!这些高校有人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一读·有数


教育研究“风向”如何?国字号教育研究项目近3年立项数据一览|一读·有数


·高校国际化


我们究竟应拿什么评价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①


高校国际化战略怎么定?来看看这两所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②


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来看看这些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④


从学术产出数据看高校国际化合作|【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⑦


干货!教你拥有一支高校国际化建设“铁军”


大学国际化建设有章可循,先从哪开始?


想建成国际化高校?从这6件事开始!

·高校数字化转型

大型高校人事系统如何建设?看看加州大学的最新人事系统——UCPath【智慧校园专题】④


高校数据治理战略:来自加州伯克利的启示


高校数据治理战略:来自斯坦福的启示


海外一流高校职员考核知多少:以加州伯克利、斯坦福、MIT为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读ED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