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来看看这些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④

方略研究院 一读EDU
2024-09-26

引言:

国际化既是高校迈向世界卓越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社会复杂形势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摇摆期。如何积极应对时代挑战,在大变局中谋划教育对外开放新策略?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与大学的历史使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担当。

鉴于此,一读特别围绕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组织研究力量,进行文献分析与案例调研,并发布一系列文章,期望为新时期高校国际化建设提供思考路径,为打造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格局,为世界高等教育共建共享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共分为七大部分

一、对高校国际化指标体系建设做综述,并针对国内高校应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指标体系提出建议。我们究竟应拿什么评价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①

二、以两所世界一流大学为例,分析其国际化战略的共同点和和特色。高校国际化战略怎么定?来看看这两所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②

三、分析高校工作中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来源,并提出应对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高校跨文化交际冲突及解决|【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③

四、通过两所世界一流大学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

五、通过对学术产出数据的分析,解读我国高校科研国际合作的现状与趋势。

六、剖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作中的难点与关键,并就如何提升学生满意度提出意见与建议。

七、剖析新时期高校国际合作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

本期推送的内容为专题的第三篇文章——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来看看这些世界一流大学,从PISA模型与清华全球胜任力模型出发阐述全球胜任力的内涵,进而通过两所世界一流大学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实践,结合笔者自身学习经历,探讨应如何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本期目录:

1. 理解全球胜任力:PISA模型与清华模型

2. 全球胜任力培养需要多个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3. 回顾“斯坦福2025”:重新展望高等教育的未来

4. 斯坦福d.school: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典范

5. 展望未来:让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角




为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需综合提升自身科研学术能力及人才培养过程的国际化程度。而正是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趋势下,全球胜任力的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和重视。

在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对学生个人而言,其生涯发展所面对的竞争与挑战也有了越来越多国际化的元素。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优秀大学生不论是出国留学、寻求国际化的学术及职业发展方向,还是将个人的生涯发展专注于国内,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和世界产生更多的沟通,需要在跨文化的场景下进行合作。而全球胜任力的提升将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更大成就。

01

理解全球胜任力:PISA模型与清华模型

2016年,清华大学制定全球战略,明确将全球胜任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这也引发了国内教育界过去几年对全球胜任力这一概念的广泛关注。多所国内重点高校开始将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纳入其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

单从字面意思上看,“全球胜任力”这一概念作为一种教育目标便有着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的双重追求。在理念层面上,它内蕴着在人才目标设定方面的全球化追求;而在实践层面上,它也追求切实帮助学生适应跨文化场景、提升全球竞争力、并真正“胜任”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场景。

目前,针对“全球胜任力”这一概念,得到关注较多的主要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模型以及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中心倡导的全球胜任力模型

PISA全球胜任力模型

PISA模型从价值观、态度、技能、知识四个维度上对全球胜任力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在技能和知识的层面上,学生需要建立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的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应当建立全球胜任力的价值观,即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的观点,并学会在有效的沟通中建立共情,理解并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而这一价值观还应当能够转化为指导行动的态度,即学生应当在共情的基础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的互动。最终,这种跨文化共情的态度再度与实践的技能结合,指导学生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的行动。

根据PISA的模型,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既是全球胜任力的四个不同方面,也是紧密结合并最终促进学生开展跨文化沟通、合作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创新和行动的四种力量。

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模型

清华大学提出的全球胜任力模型则从认知、人际、个人三个层面上提出了六大在全球胜任力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核心素养,在对全球胜任力概念进行更深层解读的同时,也为全球胜任力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认知层面,学生需要对世界知识和全球议题建立基本了解,并具备进一步开展研究及有效讨论的能力,而这也要求学生掌握跨文化沟通中的关键工具,即不同的语言。在人际层面,学生需要保持开放与尊重的态度,追求在不同文化场景下与他人达成有效沟通和合作的目标。在个人层面,则要求学生保持自信、自觉实践,并鼓励学生积极承担作为世界公民的道德和责任。通过将全球胜任力拆分成三个层面的六大核心素养,清华的全球胜任力模型为全球胜任力的教育实践及课程设计提供了指南。

PISA模型阐明了全球胜任力的内核,并向我们呈现了全球胜任力在技能、知识、能力、价值观四个方面的内在统一性。而清华大学的全球胜任力模型则在此基础上更近一步,通过认知、人际、个人三个层面六大核心素养的确认,为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具体实施及课程设计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方案。对于高校管理者和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实施者而言,只有结合这两种全球胜任力模型设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并匹配相关教学资源,增强与企业、国际组织的合作,将各项胜任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好全球的教育教学工作。

02

全球胜任力培养需要多个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202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召开全球胜任力论坛,并发布《大局思维:为互联的世界培养“全人”的原则与实践》报告,分析了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不同模式以及驱动因素,并指出了“全面性学习”、“相关性学习”、“深度学习”、“社会化学习”、“影响深远的学习”以及“真实世界中的学习”六大全球胜任力教育所应当遵循的原则。

全球胜任力的建立,需要学生在技能、知识、价值观、态度四个方面的全面成长,也需要学生在认知、人际、个人三个不同层面上具体能力的构建。在教育过程方面,需要构建跨文化的场景,也需要多元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在师资选择方面,需要全球可持续发展创新以及教育创新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的参与;在主导者方面,需要政府的支持、学校的倡导以及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的支持。因此全球胜任力的教育必然需要不同领域多个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及支持。

笔者曾负责清华大学的d.novation系列工作坊,2019年的线下工作坊为期8周,学生们需要组成小组,在学习设计思维方法论的基础上,针对校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为了丰富学生们的体验,我们还在工作坊中邀请了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University Innovation Fellows项目的负责人、来自顶尖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以及有丰富社会创新经验的社会企业家向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对社会创新的洞见。

正是多方的参与及多元化的教师背景,为参与学员创造了一个国际化的团队合作环境。同时导师的多元背景也确保了学生在校园创新探索的实际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能及时得到相关导师的支持及解决。在D.novation项目中,参与学员在做中学,在创造正向社区影响力的同时提升了共情用户、团队合作以及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03

回顾“斯坦福2025”:重新展望高等教育的未来

全球胜任力教育是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工作,要做好面向未来的全球胜任力教育工作,就一定要重新反思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目标。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全球胜任力教育赋能学生面向未来的职业和生涯发展,才能调动学生在全球胜任力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发起的“斯坦福2025”计划在展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之未来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具意义的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读ED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