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么多专家的好点子,有一点可取就值得一试

[总第152期·他山之玉]近期,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北京召开“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来自全国各地近200人参加,围绕“活化利用·创新驱动”的主题,展开主旨演讲和案例分享,很值得大家带着“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点难点问题去研学。感谢您点击上方蓝字“避暑山庄Plus”关注进入公众号,回看《历史消息》,阅读更多资讯,分享传播正能量。

墨宝印记:曹金岗


本期送上11位专家的发言摘录,标题和重点标识为本刊所加:(1)文物保护利用系统工程的“四梁八柱”(2)增进民生福祉是文物工作重要目标(3)让社会文保志愿者有组织有平台(4)换位市长角度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5)乡村项目要做农民想做会做的事(6)文化遗产研究更要关注现在和未来(7)博物馆做好专业和服务就是“活”(8)鼓浪屿“活态社区”的保护利用(9)上海市分类指导的“一楼一策”(10)敦煌石窟“数字供养人”公募项目(11)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1)文物保护利用系统工程的“四梁八柱”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励 小 捷

保护与利用是文物工作永恒的主题。探讨文物保护与利用问题一定要站到新时代的立脚点上,一定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文物事业的新需求,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让文物活起来,是对文物工作的总要求;统筹文物的保护利用,是文物事业的大战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新标准。

 

文物利用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一是为社会公众之目的,二是有利于增进对遗产的认识和理解,三是利用与保护应该是统一的。

 

文物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概括为“四梁八柱”,所谓“四梁”是文物合理利用的基本任务,“八柱”是保证文物合理利用的底线和措施。四梁包括:进一步扩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度;促进馆藏文物的利用;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文物价值的传播;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可以通过经营性利用实现升值。八柱包括:以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文化价值优先为导向;以科学精神和社会公德为准绳;公布文物利用的负面清单;制定文物合理利用的规范性文件;改革体制机制,为文物利用创造良好氛围;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统筹。

 

国有文物是国家宝贵的资源性资产,作为国有资产要加强管理,包括资产登记、清晰产权、价值评估、损益公告等等。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同时要看到,文物资产与其他如森林、土地、矿山等国有资源性资产有区别,主要区别是它的不可再生性和它的价值存在形式,文物价值主要是它蕴含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文物价值是通过观赏、体验和认知得到外溢才能实现的,不同于森林、矿山是通过对资源的损耗使用来实现的。

 

从目前的法律政策环境看,一小部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通过使用权的转移,可以实现资本运作和保值增值。如部分非国保的、国有的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传统村落和文化景观、旅游景区中的文物建筑。即通过依法取得对其租赁权,以付出租金为代价,在一定期限内获得对租赁物的使用、占有、收益权。这样就形成了租赁权的获得与转让的资本运作的过程。现在有的城市已经出台了这方面的有关政策。


   (2)增进民生福祉是文物工作重要目标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  彭 跃 辉

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是基于文物资源的多重价值,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更好展现其新魅力新风采。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价值彰显旨在更多展示、利用、传承文物资源的社会价值。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平衡”:文物保护任务和文物保护队伍不平衡,文化消费需求升级和文物合理利用有效供给不平衡,社会参与积极性与文物领域开放度不平衡,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有力支撑。

 

下一步,建议明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政策航标。面向社会平等开放文物资源,探索试行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社会力量进入文物领域的法律规制、政策边界和各方权益。划定文物保护利用的红线和底线,社会参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干,提供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准则和规范。有了坚定不移的方向感,有了明确稳定的预期,增强了社会参与的安全感,注重了社区、百姓的获得感,更好释放社会参与的动力、活力。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要注重取势、明道、优术、便商,努力为社会参与提供便利条件,当好政策推介员、公共服务员,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实现多赢发展。分析问题的时候坚持敬畏历史、不忘初心,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 活得久,增进民生福祉,这是文物工作的重要目的。


(3)让社会文保志愿者有组织有平台

山西文博志愿者之家  李  强

我对文保组织所应有的文保理念的理解是,从事文保工作要树立以非功利的心态走进它,以平等人性尊重它,以科学精神认知它、参与它。在全民共享的理念下,社会文保组织是对文物保护以及活化利用的有益补充。

 

围绕活化利用我们的困扰核心是:无对接平台、无专人组织、无文保项目信息发布与沟通机制。我的意见是积极推进社会文保组织平台搭建,核心强调孵化的概念。文物活化利用,组织者首先要活。面对丰富的文物资源不仅要鼓励爱护文物、守望历史家园的情怀,更需要脚踏实地实现有效资源对接。多方合作是最大程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激发文保组织热情的必要途径。尤其是当前,提倡多方合作但如何合作?推动文保组织平台搭建,解决长效机制是根本办法。充分发挥文保组织的平台支撑作用、桥梁纽带、推动协调作用,以项目为引导、以资金为保障解决瓶颈问题,实现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效益最大化,从而真正实现文物保护社会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4)换位市长角度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苏  杨

合理适度地利用,要点是统筹保护利用关系,保护成果惠及人民,文物部门守土尽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好还要活起来,要求比较高,难度非常大。在“理”的基础上,“度”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设限度、可度量、多维度,也可以说限制、规范、开放三种手段并举。设限度指合理适度利用需要限定文物利用方式和强度;可度量指合理适度利用需要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多维度指合理适度利用需要挖掘多功能的利用。我们要有新的利用思路、新的多方利益结构,形成新的体制机制,这非常重要。合理利用需要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项目跟其他公共项目一样,也需要投资并能可持续运营。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遗产是城镇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更新、新城建设和特色事业产业发展是文化遗产服务城镇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具体操作的时候有难度。首先要认识到文化遗产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利弊互鉴的。文化遗产可能会造成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强度、方式的限制,可能造成产业发展的限制。一定要换位思考,可以从市长角度看一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及其所带来的限制,看一下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它的关系,既真正协调了保护和利用矛盾,同时也让文物活起来,不会让市领导觉得这是一个负担。这些方面要考虑到,而不是笼统地讲保护、定规则。

 

对于新型城镇化,平衡保护与利用的要点是:先知禁区再造新区,严格保护有边界。特别重要的是,古城活化和城镇宜居保护首先要让市民受益,这样才能形成共抓大保护的机制。对于文物系统研究者和文物保护参与者来说,与时俱进的遗产功能也是亟待开发的。城镇多功能文化平台和特色事业产业依托(统筹利用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现事业产业升级),全世界已有很多经验。法国经验的核心是把资源环境包括自然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产品品质的优势,通过品牌平台固化、推广,体现为价格优势和销量优势,在环境友好和社区参与情况下实现单位产量价值明显提升。文化遗产要有一个转化,且这种转化都以保护为前提。转化的时候要体现管得越多越值钱。中国要从文化遗产大国变成文化遗产强国,需要做好文物活化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5)乡村项目要做农民想做会做的事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员会副会长  孙  君

做乡村项目,我自己的定位是村长助理。古村是一个活的生命系统,建筑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田、房、祠是乡村的护身符,没有村,哪有房?没有人,房子保护就没有意义。这就是田、人、房、祠与古建的关系,这个过程当中房子占多大的元素?如果真的想保护好古村落、保护好古建筑,一定要遵守田人合一、家禽合一、房祠合一,孝道合一、城乡合一、家国合一。

 

保护古村重要环节是让年轻人回来。我们在农村做过很多项目,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让传统村落和文保单位进入生活层面。自古以来古村落不是保护下来的,而是人生活下来的。从没有政府帮农民修房子、建房子,只要村庄有人,都是自我完善、自我修缮。我们概括三句话,让年轻人回来,让鸟回来,让民俗回来,中国所有村落就不再是你的事,是他们的事。一定要做农民想做的事,修中堂、修家谱、修祠堂、修祖坟、修学校。做农民会做的事,做最有价值的事。

 

温度、气候、地理环境决定了建筑的形式,生活与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与信仰,这是建筑的内涵。种田是保护古村的终级红线,如果不让农民种田,完全本末倒置。现代化以后我们突然怀念乡愁,回望乡村,它在现代化之上,高于城市文明。乡村一定是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中国传统村落、古村落保护的终级目标只有一点,就是安居乐业。


(6)文化遗产研究更要关注现在和未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杭  侃

文化遗产是一个富矿,但与现在有时空隔膜,怎么解决?我们做了一些思考。“源流运动”定位是“考古·艺术·设计”,已经做了三年,“源”是面向古代,追本溯源;“流”是关注当今、面向未来;“运动”是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

 

博物馆IP时代真的来了吗?现实有很多问题。我们的设计也有问题,设计师没有系统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文化修养制约了设计品质。我们没有特别著名的品牌,其实跟文化修养相关。艺术设计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我觉得博物馆不能提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文创是可以做的,但只是其教育功能的延伸。科学技术是进步的,但是艺术并不一定,所以很多古代艺术品有当代性。

 

我们重视文化遗产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办法和历史分割。遗产无处不在,遗产研究很重要。遗产最重要的不是关乎过去,而是我们与现在、未来的关系。我们的选择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在当代所持并希冀能带进未来的某种价值体系。我们说文化遗产似乎觉得它是客观的。实际上它的价值有客观也有主观部分。考古面对的是绝对真实的遗物和遗迹,如何利用?博物馆不是古董的坟墓而是新思想策源地。

 

考镜源流、以故为新。源流运动从考古真实到生活美学。对一件器物,多方面阐述,透物见人,挖掘文物背后的情感。大运动始自小平台。源流运动要用中国之眼看待中国文化,更强调向文化遗产汲取营养,创造出有中国审美的作品。这几年做下来深深觉得文博圈知识结构、人才队伍和内在驱动力都不够。我们一定要争取社会力量更广泛参与。


(7)博物馆做好专业和服务就是“活”

中国汉画学会会长  陈 履 生

千馆一面是我国博物馆目前存在的不争事实。让文物“活起来”,是让沉睡在博物馆库房的藏品更多地与公众见面,有更多展出机会,或者用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能够得到生动的展示。“活”也要去除同质化,以多样化的特色显现中国博物馆版图上的“活”。博物馆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把文物中的历史故事、文化关系等展示出来,这是“活”的本质内容。但目前,很多博物馆并没有使展出文物得到完整呈现,即并没有向公众讲好与文物相关的内容和故事。

 

在博物馆,除了唤醒那些深藏在库房中的文物,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还有很多,可目前的误区往往局限在某些新的形式或科技手段的运用上。展示中的数字化,包括让一些画动起来,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活起来”的唯一的方式。实际上把应该多元的博物馆发展变成了单一化的取向。有些博物馆可以不做文创,有些博物馆有热情可以做文创,这是博物馆多样性的存在。文化自觉非常重要,仅靠政府号召和提倡,很难。不能“活”,无法“化”的问题,首先需要博物馆有自觉性。

 

不管在什么时代,博物馆都应该用多样性和丰富性吸引公众,应该用博物馆的专业语言来陈述专业的内容,反映文物的基本特征。所以,博物馆的展出不仅仅是要展示某一件、某一类、某一个时代的作品,或者是有相互关联的诸多作品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文化信息的完整性上下工夫,要在为公众传递多方面信息上去努力,要关注细节。我认为把基本专业问题做好,为公众服务做好,才是真正的“活”。如展厅里面的残疾人通道做得够不够精致、有没有考虑到小朋友的观展特点、有没有能力让盲人感受艺术的魅力等,要在本质问题上活起来,在专业范围内把博物馆做大。这就需要博物馆在文明传播的过程当中,研究规律和方法,让公众在博物馆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8)鼓浪屿“活态社区”的保护利用

鼓浪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王 唯 山

鼓浪屿的保护利用是一个活态社区的发展过程,其保护与利用的理念是当下社区生活的真实演绎,与历史国际社区、文化展示两个方面组合。合理利用是保护遗产(文物)建筑的最好形式,使用原则是科学、合理、适度、最小干预、可逆性。

 

我们通过法律支撑、规划引导以及积极运作开展活化利用。鼓浪屿的活用利用特点之一,是通过各种手段将原来使用状态不好的建筑改变成比较好的使用状态。另外在遗产实践中,鼓浪屿文化遗产本体主要组成部分是近千幢的文物和历史建筑,面临极其复杂建筑权属的有效管理问题,先对比较容易实施保护的公房不断列入保护范围。对文化遗产、历史风貌建筑等,编制规划、制定利用导则,这是活化利用,能够保持文化社区的重要支撑。采取各种方式把这些建筑用起来。对私人产权建筑同样有这样的支持。对比较重要的核心要素,政府以收购、征收购买的形式,实施更好的保护、利用。我们成立公共理事会,由社区群体组成,为社区开展工作提出意见。

 

从实践来讲,我们保持建筑原有实用功能,将其作为历史文化展示和文化活动场所。活化利用要为社区服务,此外大量做一些旅游服务,以此实现多样化、均衡发展。


(9)上海市分类指导的“一楼一策”

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  舒 晟 岚  

2011年“三普”后,上海文物资源从数量、品类、年代、功能、质量和规模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带来了实际管理当中的系列问题。法律身份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原则上将所有文物普查点依法核定公布,并公开。全部公开后要对它们进行保护、管理和利用,我们制定《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明确分类保护政策。第一类最严格,所有地方要严格保护;第二类,保存较好的建筑,外立面和主结构不可以动,部分室内空间如果没有重点保护内容,允许略作改动;第三类,主立面不可以动,次要体系、室内空间允许变动。

 

分类保护与文物保护单位级别不一一对应,而是取决于保存现状、文物价值、文物类型、使用功能等等。分类保护可以将文物保护内容精细化区分。所以在分类保护措施下,我们提出“一楼一策”,严格确定每幢建筑具体保护措施。分类保护思想是对“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细化,一事一议,具体明确必须要保护什么,可以适当动哪里。

 

我认为利用并不是保护的对立面,通过精细化管理合理利用可以促进保护、提升文物价值。所以文物保护工作不是让文物一成不变,而是如何管控这种变化。我们要把精细化管理做好、措施做好。


(10)敦煌石窟“数字供养人”公募项目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杨 秀 清

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新华公益合作上线了“数字供养人”公募项目,6月7日上线,6月8日起通过微信朋友圈全面推广。上线当天关注量破百万。

 

“供养”是佛教用语,在敦煌石窟千年开凿史上,正是一代代供养人,塑造了敦煌辉煌。数字供养人的概念是想让更多人参与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通过小额捐赠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敬畏与尊重,体现文化认同,延续供养人对壁画的守护精神。

 

项目借助“互联网+”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对敦煌石窟进行数字化保存,一是通过这种形式让社会大众都来关心敦煌石窟的保护,通过捐赠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二是通过网络在线,朋友圈创意广告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参与,捐赠者获得敦煌壁画“智慧锦囊”,让更多人亲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11)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香港信和置业有限公司中国业务总经理  黄若红

大澳文物酒店是香港政府的一个文物保育政策——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之一,是将旧大澳警署保存修复,并重整成拥有九间客房的酒店。

 

香港伙伴建筑是政府通过与非政府伙伴的合作关系,共同活化历史建筑。首先评出一些历史建筑,之后向社会招标,政府对这些伙伴计划有四个要求,一是要保存历史建筑,并以创新方法善用;第二将历史建筑改建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第三是要推动市民积极参与,保育历史建筑;第四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地区层面。

 

当保育项目向社会公布之后,社会必须成立一个非盈利企业,来参与投标。中标之后去香港立法会宣讲,确定这个计划能否达到政府的要求。定标之后才能进行活化保育的项目。大澳文物酒店精心保存原有的建筑风格,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留住年轻人,同时注重对弱势群体的照顾。酒店活化利用最主要成功之处是它融入当地社区,带动起当地生态旅游,带动社区建设。香港政府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是一个政府倡导、企业合作、大众参与、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内地有丰富的文化瑰宝,希望政府能借鉴香港政府的一些做法,为企业提供更多参与机会。


(转自公众号“文博中国” 编辑:陈梅 )

微友家园:承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中国避暑山庄外八庙保护协会设立“承德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保护协会配设了“课题项目工作部”,助推社科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感谢社科界的朋友们,关注本公众号“避暑山庄Plus”,期待您在下方“写留言”处写下您的留言,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献智献策。


请您点击下方蓝字题目,浏览感兴趣的图文影音。

重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战略部署关乎咱承德

您还记得26岁的她吗,京畔承德的国字号协会

历史上今天的影像好珍贵:把承德讲给世界听

人文承德点睛之笔:世界文化遗产地公众节日

文物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专家出谋划策

承德文化志愿者在行动:学雷锋激情永恒

文化志愿者的心声:承德,你是我生命的太阳

文博志愿者加油!七部门印发志愿服务实施意见

军工微友文化使者,避暑山庄无暑清凉故事多

社会各界助推,普陀宗乘获全国优秀文保项目

避暑山庄Plu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文章右上角“┇” 

分享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