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优秀案例(36 )|《合同法》基于“企业微信+超星学习通”在线课程教学经验探讨
《合同法》是法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合同法的基本制度、基础原理,辅以合同法司法案例分析及研讨。本课程参照我国《合同法》文本的设计逻辑做相应的课程大纲安排,主要分为合同总论和合同分论两个部分,合同总论主要包括:合同法概述、合同的分类、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保全与担保、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合同分论将《合同法》中15类典型合同分类为产权转移类合同、财产用益类合同、完成工作类合同、提供劳务类合同,除产权转移类的买卖合同作详细讲述,其他类别合同只作整体性讲述。
本课程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法律规定,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案例并解决实际问题。首先,使学生了解合同法作为促进市场交易的法律规则,在法定范围内允许当事人平等、充分表达真实意愿,利用国家公信力(法律)保护民事主体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法律规定结合起来,从合同法的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分析实际中的合同问题,较为熟练地运用合同法律规范解决合同纠纷。图1 课程结构图
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阵前准备
01
提前准备,未雨绸缪
Law
按照校院工作安排,合同法课程组老师们积极准备线上授课。考虑到直播对于网络硬件的要求较高,课程组初步计划是利用在线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习强国(电视台看慕课板块)、雨课堂、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慕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等多个线上课程资源,课程组一致同意采用西南大学杨攀老师团队的《合同法基础》课程。
2月17日,任课老师将课程相关推荐书目发予学生,建议他们按需购买,提前布置教材、参考教材、教学视频等任务。
图2 合同法课程组老师在线讨论视频授课的参考教学视频
图3 任课教师向2019级学生提供电子版教材
图4 布置阅读任务
02
及时调整,软硬兼施
Law
临近开学,预期教学计划中西南大学《合同法基础》课程上传速度较慢,且考虑到播放教学视频难以形成与学生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于是林老师另辟战场,初试当主播。直播对于软件环境、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者需要兼而有之才能发挥最好效果。
1. 软件环境:“日常使用+应急备用+辅助拓展”多平台在线教学
通过多次测试企业微信、腾讯视频、QQ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等都是在线协作软件,在与授课班级全体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后,基于操作便捷性、网络流畅性、互动功能、应急方案等因素,与学生共同确定“日常使用+应急备用+辅助拓展”多平台在线教学:
(1)日常使用:企业微信+超星学习通
通过“企业微信”进行网络直播、课堂上实时进行交流反馈,尤其针对声音太小、有杂音、PPT播放不顺畅、知识点没听清楚等情况,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同时,企业微信还可以发布日常通知,进行课后答疑等。
“超星学习通”则主要用于上课签到和上传学习资料。因企业微信、QQ群或网盘资料分享,都可能因没有及时下载而失效,学习通中的资料可以长期保存。
(2)应急备用:腾讯视频+QQ腾讯课堂
为避免因单个平台授课可能出现的网络翻车而影响授课进程,因此提前指定备用平台,充分做好应急措施。
(3)辅助拓展: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中来自于中央财经大学、西南大学的相关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可以作为学生课后巩固加深、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辅助平台。
2. 硬件设施:电子教学设备+网络设备升级
良好的软件环境也少不了硬件设备的支持。直播之前,林老师准备了三种电子设备,并升级电信网络设备。
(1)电子教学设备:“电脑、ipad、手机”三电齐放
为了支持各个软件的顺畅播放、实时跟进电子辅助资料、及时与同学在群里沟通,林老师采取“电脑、ipad、手机”三种电子设备同时操作:
电脑实时播放课件PPT,采用全屏动画展示;
IPAD翻看电子教材,以便告知学生具体讲到教材中的哪部分内容;手机用于与学生的及时教学互动,及时了解学生需求。(2)网络设备升级:升级路由器+提升带宽为了创造稳定、顺畅的网络环境,家里添置路由器,将宽带提升为电信200兆光纤的速度,进一步提升网速。图5 林蔚老师线上教学(三台电子设备同时使用)
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排兵布阵
01
“约法三章”课前预警
Law
网络教学对学生自主、自律、自觉的能力提出更好的要求,课前向学生“约法三章”,让学生充分明白课程授课方法、评价体系、课程重要性等。
1.言明授课方法,规划授课流程
首先要求学生提前自主学习,阅读学习通发布的电子教材、PPT、教辅材料,思考课前布置的问题;自愿购置推荐阅读书目。
其次是准备好电脑或平板、手机等电子工具,保证电量充足;要求电脑或平板屏幕观看ppt播放,手机进行随时互动。
再次是调试好电子设备的教学平台,熟悉软件功能操作;准备好做笔记的文具或电子产品。
2. 明确评价体系,规范教学秩序确定课程评级体系,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以积极参与互动、提出闪亮观点、课堂笔记翔实、课后作业的出色完成为加分项目;及时未到同学,并以迟到、早退、未交或迟交作业为平时成绩扣分项目。3. 交流学习方法,培养求知意识作为一名优秀的法科学生,完成课程考试、司法考试,只是求学生涯中的一个部分,人生道路中会有更多的挑战。在合同法课程学习甚至可以说在法学课程学习中,往往会有很多案例或者法条会有不同理解和解释,这些需要学生多维度、多视角思考问题,切莫苛求唯一“正确”答案。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律条文推陈出新,一定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图6 提前向学生说明授课流程、评价方式、相关注意问题等
02
“相得益彰”课中传授
Law
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已经是迈出成功的一大步。授课过程中仍需要多手段并举:
1. 提前调试线上平台
授课前做好平台调试,提前十分钟进入平台,并与学生确认播放画面、语音的清晰、流畅度;
2.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一方面,按照合同行为的逻辑顺序合理安排授课大纲。从合同的订立、生效——合同的履行、变更——合同的消灭,把其他相关制度穿插其中进行合理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区分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
另一方面,充分结合日常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合同法律制度。小至购买姜葱蒜、借用文具、搭乘公交车,都是生活中的合同行为。授课过程中要利用课程特点,多用案例列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合同行为和相应的法律规范。尤其是在疫情爆发期,充分结合时事引发学生对生活案例的思考。3. 积极丰富互动手段首先,做好一份具备互动功能的PPT课件。在保证课程、内容结构清晰、明了的前提下,充分利办公软件的优势,合理设置动画,把问题和答案相分离,预留足够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表达,再点击播放答案,回顾知识点。其次,坚持让学生语音回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口头语言的表达比文字回复更能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更真实的反应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应当循序渐进引导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后再重新复盘,讲解答案和相关知识点。另外,鼓励学生随时“弹幕”。在老师教授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留言,无论是网络出现问题或者有理解不了的问题,及时留言反馈,以便及时更换在线平台、调整音量,或者根据学生理解、接收程度调整授课内容和方法。
4. 充分保证学习质量
为保证学生到课率,通过超星学习通的手势签到来完成签到。为防止学生签到之后离开在线课堂,实行不定时(课前、课中休息或课后)、不定次(0——3次不等)随机签到。
然而签到率并不是课程追求的效果,更需要确保学生不仅“身体”在线,“思考”也要在线。林老师采取的办法是,课堂上多设置问题,难易程度不等,确保学生紧跟授课思路,否则则回答不了,会计入平时分的扣分项。同时也能及时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是否理解。
图7 林老师授课过程
图8 结合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设置教学内容
图9 学生上课认真做笔记
图10 部分学生课堂笔记
03
“刚柔并济”课后复习
Law
本课程共有64课时,每周4课时,分别在周一、周二讲授2课时。一般会选择在周二布置复习任务,任务类型有柔有刚。
既有针对基础知识储备的检查,如通过名词解析、选择题、判断题等进行考察;也有针对开放性题目,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学生自己搜索资料寻找答案,自此期间多视角思考,不求答案的唯一准确性,但求可以拓宽思考的维度。同时,因《合同法》占法考较大分数比值,课后作业中亦会穿插真题。
另外,通过抽查学生课堂笔记、课后作业的方式,检验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再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再对易错知识进行讲解、针对开放性题目表达自己的观点。
图11 课后作业布置及收集情况
04
“随时 on call”在线答疑
Law
鼓励学生勇敢提出疑惑,可以向信息员反应、也可以直接联系本人,任课教师会尽快单个或集中“击破”。若感觉是有数名学生针对同个问题有类似疑惑,便会在群上统一说明,并在授课过程中予以解析。
图12 企业微信解答学生疑惑
三、“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之返校规划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推进,新冠病毒得到有效控制的那天在不久后便会到来。教师不应当仅局限于当下的教学计划安排,更要为返校授课做好衔接的准备。
其一,针对已经完成讲授的章节设计测试题,通过课堂测试方式摸底学生掌握程度。
其二,继续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实践证明,通过平台签到、课后线上答疑等形式确实有利于加强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疫情结束后,仍应继续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其三,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弥补在线教学模式的不足。很多平时上课不怎么积极发言、表现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却是表现的更加积极活跃,更愿意通过文字方式在群里回答课堂问题,或者提出疑惑。大部分法科专业学生未来将走向法律岗位,不管是律师、法务、法官、检察官,抑或从事其他工作,语言表达、当面沟通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还是应当鼓励他们返校后增强面对面沟通的信心,有意识强化自己的表达能力。四、教学感悟:疫情时期法学
专业人才培养的冷思考
新冠疫情的突然袭击,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然而,正是这个小插曲倒逼着老师不由自主地加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探索的工作中。
得益于现代高科技工具的应用,线上授课通过网络平台时空的递延,有序、有效地推进。这也使任课教师更加迫切感受到人文学科教育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工业信息化时代正逐步地转入人工智能时代,理工科在就业、继续求学方面的优势愈发明显。作为人文社会学科专业,更应该去思考培养的法科学生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潮流所淹没。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去培养学生和设置课程,更应当秉持开放和长远的眼光去思考未来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法科学生不是一个个行走的输出法条、检索案例的机器,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来临时,这种基础性技能,第一时间就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他们也不能想着单单依靠大学四年时光的学习和通过法考时候积攒的知识,就能从容应对客户疑惑,就能从容接受工作岗位的任务,因为时代的发展会对于法律人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正如《合同法》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现有《合同法》,还要了解正在修订的《民法典(草案)》,更要了解制度设计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立法、司法探索,才能真正去感受法律的动态韵律。来源 | 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
文案 | 林 蔚
排版 | 林书莹
编辑 | 赵建云、李 冲
审核 | 向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