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2-05-09

点击封面,一键订购


二〇二〇年第二期


目  录


专题·诺贝尔文学奖

故事背后,或者溢出的意义

——浅谈托卡尔丘克 

高 兴 / 5

汉德克与老庄哲学

——试析彼得·汉德克萨尔茨堡创作期作品中的道家哲学影响 

李 睿 / 15



专题·女性主义与#MeToo运动

主持人语

 戴潍娜 / 27

沉默规则打破者

——女性主义及#MeToo运动四人谈 

沈 睿 西 川 覃里雯 戴潍娜 / 28

以两本书为标志:美国#MeToo运动两周年

沈 睿 / 43

改变之书:另一种英雄主义

 戴潍娜 / 49

“一个都不能少”:拉美文学向针对女性的暴力说不

楼 宇 / 59



新作评论

流散主体与植物他者:论理查德·鲍尔斯《上层林冠》

袁 杰 / 68



作家研究

“做自己,还是不做自己”

——奥齐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 

杨卫东 / 78



理论前沿

景观中的世界图像

——阿甘本形象学批判的弥赛亚-马克思主义契机 

赵 倞 / 89

诗在姿势中发生

——阿甘本的诗学理论初探 

周 丹 / 101



2018年好书推荐

《送奶工》《华盛顿·布莱克》《朋友》

 / 111


内容提要

故事背后,或者溢出的意义

——浅谈托卡尔丘克

高 兴


内容提要 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获得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让她在一夜之间为世界所瞩目。那么,在波兰文学格局中,她究竟算是什么样的作家?她又有着怎样的创作风格和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托卡尔丘克文学观念和写作意图的分析,对托卡尔丘克具体作品的研读,以及对波兰文学的简要梳理来走近这位新晋诺奖得主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 波兰文学 托卡尔丘克 文学观念 创作风格和特色



汉德克与老庄哲学

——试析彼得·汉德克萨尔茨堡创作期作品中的道家哲学影响

李 睿


内容提要 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奥地利德语作家彼得·汉德克崇爱老庄道家哲学。本文尝试梳理汉德克在萨尔茨堡创作期作品中的道家哲学影响痕迹,指出汉德克作品以“回归”作为最终和解状态的追寻历程,为读者展示了一个“虚己”的过程,契合道家哲学中所谓“反/返”与“大归”的概念;其作品中描述的主人公寻找自我、回归自我、实现自我的“去主观化”过程与老庄哲学所谓从“有我”到“丧我”的转变具有一致性;从汉德克的“重温”美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老子》所谓“复”的道家哲学思想。


关键词 汉德克 道家 老子 庄子 萨尔茨堡



沉默规则打破者

——女性主义及#MeToo运动四人谈

沈 睿 西 川 覃里雯 戴潍娜


内容提要 在过去的两年里,#MeToo 运动可谓最醒目的关键词之一,这场拒绝强权、拒绝性别暴力的革命,引发了社会各界诸多不同的声音。与此同时,女性主义内部也有众多不同阵营和观点的分化。本文邀请四位嘉宾,从历史、政治、文学、身体革命、社会事件、科技进步等多方面对当下女性主义潮流进行剖析,并对下一个阶段的#MeToo运动发展提出期望或担忧。


关键词 女性主义 #MeToo运动 身体革命 两性文明



以两本书为标志:美国#MeToo运动两周年

沈 睿


内容提要 通过对美国#MeToo运动三位发起人在这场运动两周年之际出版的书《她说:点燃了一场运动的性骚扰的故事是怎样打破坚冰的》和《抓和毙:谎言、间谍以及袒护作恶者的阴谋》的评价,本文介绍了运动发起人是如何与权力体制和权势人物较量,深入调查,并最终揭露美国权贵男性,特别是好莱坞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的性侵性骚扰行为,从而导致#Metoo运动爆发的。笔者认为,#Metoo运动本质上是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是瓦解男权体制和文化的一场深入的文化革命。


关键词 #Metoo运动 西方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第三次浪潮



改变之书:另一种英雄主义

戴潍娜


内容提要 近年来,#MeToo运动席卷全球。在女权主义运动如日中天之际,亚洲各国不约而同涌现出了标志性的女性主义文本。日本的《黑箱》《坡道上的家》,韩国的《82年生的金智英》,中国台湾地区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等作品不仅创造出一种幸存美学,同时挑战了社会现实,在公共政治、道德价值、伦理秩序中尝试重新建构有关女性的英雄想象。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坡道上的家》 《82年生的金智英》 《黑箱》 幸存美学 英雄主义



“一个都不能少”:拉美文学向针对女性的暴力说不

楼 宇


内容提要 近年来,#MeToo运动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但在拉丁美洲影响最大的是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运动。该运动2015年发轫于阿根廷,旨在通过游行的形式呼吁停止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随后得到拉美多国民众的响应。在这场席卷拉美的维护女性权益的浪潮中,作家没有成为旁观者,他们以文言说,用文学的诗意勇敢地向针对女性的暴力说“不”。关于性侵犯、家庭暴力、针对女性的谋杀事件的关注与讨论成为近期拉美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关键词 拉美文学 针对女性的暴力 女性文学 女性权益 #MeToo运动



流散主体与植物他者:论理查德·鲍尔斯《上层林冠》

袁 杰


内容提要 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在其新作《上层林冠》中延续了一贯的多声部叙事风格,以多个家庭九位故事人物的生命轨迹为主要线索,辅之以大量的植物学知识和植物生命书写,展现了一幅后人类主体与他者共生关系的图景。小说通过对美国流散主体之身份构建困境的展演,以及对美国土地上植物他者的身份辨析,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观,从而实现了对植物他者的伦理反思,昭示出一种物种之间的“后人类共同体”诉求,对这一主题的持续关注也凸显了鲍尔斯作为一位当代美国作家的道德责任感。


关键词 《上层林冠》 流散主体 植物他者 “后人类共同体”



“做自己,还是不做自己”

——奥齐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

杨卫东


内容提要 反对偶像崇拜在辛西娅·奥齐克的作品中一直是中心主题,她总是或隐或显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偶像崇拜现象,用看似矛盾重重的游戏文本挑战、愉悦读者,引领读者探索其作品的道德寓意。在奥齐克的小说中,没有自我的人容易崇拜偶像,在浑浑噩噩中度日;而迷执于自我、过于自恋的人同样也容易崇拜偶像,容易陷入对权力和完美成就的追求,最终可能导致社会动乱和大屠杀的恶果。对于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现象,奥齐克提供了克服的办法:重视传统文化,带着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不为权威偶像所缚,不为固定的观念所缚,回归日常生活,踏实地做好身边的事情。


关键词 辛西娅·奥齐克 偶像崇拜 大屠杀 纳粹 欲望 女权主义



景观中的世界图像

——阿甘本形象学批判的弥赛亚-马克思主义契机

赵 倞


内容提要 形象/图像在阿甘本思想中占有特殊地位,可当作哲学批判与文艺批判的联结点。本文追索了形象问题在阿甘本思想中的萌生与发展,分析了海德格尔、本雅明、德波等思想家对他的重大影响。阿甘本的形象学实质上是一种哲学社会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及本雅明的弥赛亚主义精神相契。以伦敦水晶宫、巴黎世博会及圣诞景等具体形象为依据,本文从批判与拯救两个方向,呈现了阿甘本形象学的基本面貌。其中,世界图像恰好成为贯穿全文的观察线索。


关键词 阿甘本 马克思 本雅明 形象 世界图像



诗在姿势中发生

——阿甘本的诗学理论初探

周 丹


内容提要 阿甘本主张诗不再是对特定意义的传达,强调诗要终结某种意义的“恩典”。他将对“姿势”的思考引入对诗的探讨,指出姿势是人最本己的存在的体现,并提出诗是在姿势中发生的。阿甘本界定作为姿势的作者,认为作者把作品构建为一场游戏,并不在作品中表达什么,而读者与主人公重复作者的姿势,将自身的表达归于空无。在阿甘本的诗学理论中,在姿势中发生的诗,始终保持为未被表达的状态。人类则通过诗的制作与阅读,祛除诸种被强加于自身的本质与属性,诗由此成为人类守护自身存在之无限可能性的行动。


关键词 阿甘本 诗学 恩典 姿势 作者



往期阅读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0年第1期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原名《外国文学动态》)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外国文学研究所和译林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学术双月刊,迄今已有六十余年历史。本刊以密切关注和追踪研究外国文学创作现状、理论发展趋势为宗旨,要求来稿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学术性。本刊常设栏目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作评论、动态研究、年度文学研究、理论前沿、重读、访谈等,另设有专题栏目。本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已被CNKI等数据库收录。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投稿邮箱

wgwxdt@aliyun.com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关注我们

责编:艾  萌      校对:袁  浩

排版:培  育      终审:时  安





社科期刊网


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