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及提要

编辑部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3-08-28
     点击封面 · 订阅包邮


目  录

新作评论

加速、失控和共鸣

——《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技术理性批判

刘 可 / 5

戴夫·艾格斯小说《国王的全息图》中的当代旅行叙事

聂祝琳 / 15

《十字路口》:后传统社会的到来

刘 露 / 25

反乌托邦叙事下的现实隐喻

——评阿拉伯小说国际奖获奖作品《第二次狗战》

唐 珺 / 34

冷眼看人间

——麦凯恩《十三种看的方式》的空间释读

冯丽霞 / 42

身体与身份、失语与言说

——评2021年德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蓝色女人》

王 坤 / 51

动态研究

美国“9·11”小说中的时空记忆场

王 薇 / 59

“就让记录自己来陈述所有这一切吧”:

艾米莉·黑尔信件与托·斯·艾略特诗歌解读新方向

黄 强 / 68

俄侨期刊《现代纪事》的俄罗斯文化共同体建构意识

王时玉 / 77

作家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的模糊地带

——萨拉·鲁尔戏剧研究

李言实 / 87

石黑一雄早期鬼故事、电影与不可靠叙述

沈安妮 / 96

漫画“9·11”

——阿特·斯皮格曼的观看之道

罗伊丽 / 105

特丽·威廉斯的生态隐喻“马赛克”

——对《在破碎的世界里寻求美》的生态人文主义解析

李永红 / 117

从“自觉存在”到“逃避存在”:

《藻海无边》与《大闪蝶·尤金妮亚》的主题变奏

巩晓琳 / 126

当代西伯利亚文本中的地理形象

——以西伯利亚作家群创作为例

李春钰 / 139

重读

从精神炼狱走向《断头台》的阿夫季

卲楠希 / 149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注释体例

 / 158 


内容提要

加速、失控和共鸣

——《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技术理性批判

/ 刘 可

内容提要  在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中,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反映了工具理性和技术崇拜的弊端。作家从机器人的视角出发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恶果,理性的自负和社会的不断加速使世界面临失控的风险,进而造成社会阶层的撕裂和人的异化。通过小说,石黑一雄一方面向世人揭示技术理性的有限性,警惕技术拜物教和科学主义,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一条以复归原始思维和重建共鸣关系为特征的人性救赎之路。

关键词  技术理性 加速 失控 共鸣 石黑一雄 《克拉拉与太阳》



戴夫·艾格斯小说《国王的全息图》中的当代旅行叙事

/ 聂祝琳

内容提要  戴夫·艾格斯的《国王的全息图》以美国主人公在沙特阿拉伯的后“9·11”跨国商务旅行为主要情节,对全球化时代美国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展开思考。主人公的沙特阿拉伯旅行既是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衰落的美国中产阶级追逐美国梦的幻灭之旅,也是在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参照下美国例外论的消解之旅。同时,主人公作为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受害者身份及其对传统制造业的怀旧情结亦保障了小说中“帝国之眼”的隐蔽运作。

关键词  戴夫·艾格斯 《国王的全息图》美国梦 美国例外论 “帝国之眼”



《十字路口》:后传统社会的到来

/ 刘 露

内容提要  美国作家弗兰岑的新作《十字路口》聚焦1971 年的美国,小说中小镇牧师拉斯在社会、职业生涯和家庭中被全方位边缘化的故事主线,宣告着某种后传统秩序的到来。借助吉登斯等理论家有关后传统社会的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到小说所描绘的时代美国社会的转变。小说呈现了制度反思性背景下个体的心理危机与治疗文化兴起、传统父权家庭秩序的瓦解和个体间“纯粹关系”的尝试,以及亚政治对社会自下而上的重塑,而这一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延续至今日之美国。

关键词  《十字路口》后传统社会 制度反思性 纯粹关系 亚政治



反乌托邦叙事下的现实隐喻

——评阿拉伯小说国际奖获奖作品《第二次狗战》

/ 唐 珺

内容提要  约旦籍巴勒斯坦裔作家易卜拉欣·纳斯鲁拉的获奖小说《第二次狗战》构想了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世界。在道德沦丧、暴力横行的社会中,个体与政权共同触发了荒谬的“第二次狗战”,人类文明因人性之恶深陷重建与毁灭的轮回危机。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对该小说的现实隐喻予以解读,认为小说通过虚构未来映射当下,批判了人类社会自古至今的暴力与极端倾向,引发了读者对瘟疫、人性、体制、战争及人类未来命运的反思。

关键词  《第二次狗战》易卜拉欣·纳斯鲁拉 反乌托邦 人性之恶



冷眼看人间

——麦凯恩《十三种看的方式》的空间释读

/ 冯丽霞

内容提要  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一贯书写黑暗空间中的光明与希望,而《十三种看的方式》却讲述了一个老者遇袭致死的悲剧。结尾冷峻灰暗的天空意象是否反映了作者偶尔也会对人类绝望的悲观情绪?“十三种看的方式”中谁在看?看什么?为什么要以多种方式去看?本文基于对小说中时空错乱的叙事迷宫以及理性与阈限构成的悖论空间的分析,透视 其隐喻 阈限性现代社会悖论与危机的主题意蕴。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看 叙事 理性 阈限 空间



身体与身份、失语与言说

——评2021年德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蓝色女人》

/ 王 坤

内容提要  作为新世纪以来德国文坛涌现出的杰出女作家,安蒂婕·拉维克·斯特鲁贝尔凭借其小说《蓝色女人》一举摘得2021 年德国图书奖。她在小说中用富有表现力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讲述了一名遭遇性侵的女性的故事。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在经受创伤事件后失语与言说之间悖论性叙事张力的文学呈现,不仅诉说了个体女性所遭受的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创伤,也揭示和反思了隐匿在时代语境之下西方社会里弱势群体的文化之殇。

关键词  《蓝色女人》斯特鲁贝尔 身体 身份 失语 言说



美国“9·11”小说中的时空记忆场

/ 王 薇

内容提要  2001 年以降,以“9·11”恐怖袭击事件为叙事要点的美国“9·11”小说,从多角度、多层次塑造时空记忆场的方式,唤醒、再生后“9·11”时代文化记忆。本文运用诺拉的“记忆场”概念,分别从时间记忆场和空间记忆场两方面入手,着重探讨美国“9·11”小说如何呈现“此刻”(2001 年9 月11 日“那一天”)和“此地”(世贸双塔和“归零地”)等相对固定的时空记忆场,又是如何从“记忆场”踱进“纪念地”书写,进而揭示美国“9·11”小说时空记忆场的动态演变特征。本文认为,“记忆场”到“纪念地”的书写使美国“9·11”小说摆脱了常见的创伤书写带来的负面观感,产生了时间进程延续与空间秩序重建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  美国“9·11”小说 记忆场 纪念地



“就让记录自己来陈述所有这一切吧”:艾米莉·黑尔信件与托·斯·艾略特诗歌解读新方向

/ 黄 强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国际托·斯·艾略特协会前任会长弗兰西斯·迪基的博客提供的信息讨论2020 年解封的黑尔信件对于艾略特诗歌批评将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此次解封信件中的内容不仅显示以往学界对艾略特诗歌可能存在一些误读,而且可能将推动艾略特研究进一步关注艾略特诗歌作品与其生平传记间的关联。此外,该批书信展现了今后艾略特研究可能出现的新方向。

关键词  托·斯·艾略特 艾米丽·黑尔 信件 诗歌



俄侨期刊《现代纪事》的俄罗斯文化共同体建构意识

/ 王时玉

内容提要  《现代纪事》是20 世纪俄罗斯域外文化史上最著名的大型俄语期刊,也是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艺术的“庇护人”。作为俄侨民族意识的“建构主体”,《现代纪事》刻画了具有双重意蕴的俄罗斯文化共同体面貌。一方面,该杂志以域外文化中心巴黎为轴心,聚集流亡他乡的俄侨知识分子,共同形塑俄罗斯域外文化现象;另一方面,它构建了基于整体家国观、世界观和俄罗斯文学观的连接本土和域外的文化共同体。此外,《现代纪事》的民族意识建构也为协调当下俄罗斯与原苏联加盟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现代记事》俄侨 民族意识 共同体 文化根基



后现代视域下的模糊地带

——萨拉·鲁尔戏剧研究

/ 李言实

内容提要  萨拉·鲁尔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她的剧作对当代美国社会和生活投入了极大关注。在后现代社会中,诸多传统上认为的不同甚至对立开始共存于同一空间,构成一种多元杂糅、生死共存、亦真亦幻的后现代景观。萨拉·鲁尔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她的剧作表现了对男性与女性、生命与死亡、现实与虚构等方面矛盾的悖论统一。在性别身份建构上,她解构了男性和女性的传统二元对立,塑造了性别身份模糊的角色;在对于人的存在的思考上,她打破了生命与死亡的对立状态,建构了生与死的模糊地带;在现实与虚构的关系上,她打破社会真实与戏剧虚构的边界,构建了二者相互交融的模糊空间。通过解构传统的二元对立,鲁尔在其剧作中构建了一个多元杂糅的模糊地带,展现了21 世纪美国社会的后现代景观。

关键词  萨拉·鲁尔 美国戏剧 后现代 模糊地带



石黑一雄早期鬼故事、电影与不可靠叙述

/ 沈安妮

内容提要  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前四部作品均为鬼故事,其首部长篇小说《远山淡影》中的鬼故事特征与其早期短篇故事以及电视剧本创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基于馆藏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研究中心的石黑一雄创作笔记档案中的《远山淡影》初稿及相关鬼故事电视电影纪录片剧本,探讨石黑早期鬼故事的灵感来源,以及其与石黑代表性的基于回忆的不可靠叙述之间的关联。石黑借用日本文化艺术中的鬼故事元素塑造了一种具有回忆性特点的不可靠叙述,使叙述主体于其讲述的故事中异化成鬼,成为一个介于梦境与现实、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之间的感知及记述媒介。

关键词  石黑一雄 电影与文学 《远山淡影》鬼故事



漫画“9·11”

——阿特·斯皮格曼的观看之道

/ 罗伊丽

内容提要  阿特·斯皮格曼的《在无双塔的阴影下》是目前唯一跻身于“9·11 小说”之列的漫画叙事作品。这不仅是因为斯皮格曼在美国漫画界的影响力与声誉,更重要的是该作品所体现的独特的“视差”性:与以文字为媒介的叙事作品不同,斯皮格曼选择图文双轨的漫画作为艺术再现的媒介;同时该作品独具匠心的叙事架构亦体现了斯皮格曼对漫画既定类型的超越。其中,“变形”美学的运用最为突出,既内化于个体的主体性塑造,又塑造了全书的结构。这种继承自卡夫卡的“变形”美学不仅深刻地再现了“后9·11”社会中个体存在及其与他者关系的不稳定乃至异化,更重要的是,斯皮格曼的“变形记”在带来震惊与着迷之余产生了“画/ 话外之力”,实现了对现实的介入,激发读者对极端暴力事件予以省思。

关键词  阿特·斯皮格曼 《在无双塔的阴影下》“9·11”漫画 观看之道 变形



特丽·威廉斯的生态隐喻“马赛克”

——对《在破碎的世界里寻求美》的生态人文主义解析

/ 李永红

内容提要  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是美国当代杰出的作家、自然学家和环境保护家,其作品在美国自然文学、生态批评及环境保护领域颇具影响。本文基于其成熟期作品《在破碎的世界里寻求美》,解析其独特的马赛克式文本建构,揭示其生态隐喻“马赛克”所蕴含的生态人文主义内涵,即人类的过失导致生命世界的碎片化,只有充分认识生命的差异性和内在关联性,尊重生命,并在破碎的世界里寻找和创造美,才能疗愈心灵创伤,走出生态困境。

关键词  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 马赛克 生态隐喻



从“自觉存在”到“逃避存在”:

《藻海无边》与《大闪蝶·尤金妮亚》的主题变奏

/ 巩晓琳

内容提要  20 世纪下半叶对维多利亚时代进行重写的小说中,简·里斯的《藻海无边》和拜厄特的《大闪蝶·尤金妮亚》在主题上表现出从“自觉存在”到“逃避存在”的转变。1966 年出版的《藻海无边》通过强调主体意识、人物主体的时间体验和主体的行动,重构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存在的自觉意识,而1992 年的《大闪蝶·尤金妮亚》则通过强调他者对主体同一性的消解、重建拒绝空间化的时间之维,揭示了当代人以言谈替代行动的生存方式,并且探讨了当代人希望回到维多利亚时代的逃避心理。从“自觉存在”到“逃避存在”的主题演变,不仅反映了从现代到后现代叙事范式的变化,更表现了20 世纪人类经过深重灾难的洗礼后,通过文学书写对历史所作的反思与对人类出路由内而外的探寻。

关键词  《大闪蝶·尤金妮亚》《藻海无边》自觉存在 逃避存在 他者 后现代



当代西伯利亚文本中的地理形象

—— 以西伯利亚作家群创作为例

/ 李春钰

内容提要  俄罗斯文学中的西伯利亚文本是继莫斯科文本和彼得堡文本之后又一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当代俄罗斯文坛,以拉斯普京、阿斯塔菲耶夫和先钦等为代表的西伯利亚作家群以农村题材创作见长,在作品中对西伯利亚这一地理空间进行不同建构,使其成为德·扎米亚京理论体系中的“地理形象”。20 世纪后半叶以来,西伯利亚地理形象总体经历了从“诗意故园”到“淹没地带”的演变,不同时期作家的创作理念也经历了由“神话化”向“新现实主义”的过渡。这些西伯利亚文本是民族自我意识在当代社会的深刻表达,彰显着俄罗斯文化及俄罗斯思想的特质。

关键词  西伯利亚文本 地理形象 神话化 新现实主义



从精神炼狱走向《断头台》的阿夫季

/ 卲楠希

内容提要  《断头台》是一部具有“新思维”代言意识的生态文学作品。其思想内涵体现在艺术和观念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文学艺术意义上的《断头台》,作为一部复杂而深刻的生态与社会悲剧,作者把人世间的情境移植到草原的动物上,从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批评入手,通过人与狼两条旋律的怪诞书写,刻画了主人公阿夫季与草原狼阿克巴拉相似的坎坷境遇和生命历程,二者在想象、境遇和结局上形成了复调的三部曲。另一个层面是观念意义上的《断头台》,作为戈尔巴乔夫政权中的核心人物,作者笔下的阿夫季质疑并否定传统教会及其教义, 他试图寻找一个新的“上帝”,暗喻了需要建立一种新思想体系, 为信仰危机中的苏联找到精神的出路,这与改革派的“新思维”存在着观念上的思维同构性。

关键词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断头台》新思维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2年栏目介绍及稿约说明


往期回顾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2年第1期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2年第2期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点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