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及提要

编辑部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3-12-26


点击封面 · 进入微店订阅


2023年第2期

目录


诺贝尔文学奖

安妮·埃尔诺的“社会学”写作 

刘 晖 / 5


重读

人人都驳圣伯夫吗?

    ——纪念马塞尔·普鲁斯特逝世一百周年                   

/ 28

 


新作评论

民间文化之后:索罗金《暴风雪》中的次要人物探微 

李朝政 / 47

《西伯利亚,西伯利亚》中的时空体研究

田欣雨 / 56


作家研究

贝恩哈特反故土文学的批判艺术

    ——以小说《寒冻》为例

张 沫 / 65

“在范式转换的月亮下”

    ——芭芭拉·金索沃小说《无处安身》中的家宅想象

汤 瑶 / 76


域外书评

21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多维度拓展

    ——评《新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金 莉 / 86

“矿井中的金丝雀”:论詹姆斯·夏皮罗的《莎士比亚在分裂的美国》

王丽娟 / 95


动态研究

论安的列斯群岛法语流散作家文化身份的建构策略

宋心怡 / 104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浑融性 

张 宇 / 118

论列斯科夫《大堂神父》中的笑谑话语 

杨姝蕾 / 127

维吉尔史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续写及伦理重估 

徐 娜 / 137


理论前沿

从身体的书写到书写的意义

    ——以南希的“外铭写”概念为中心

王 琦 / 148



2023年第2期

内容提要

安妮·埃尔诺的“社会学”写作

刘 晖

内容提要  安妮·埃尔诺声明自己的写作深受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作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习布尔迪厄著作,通过阅读《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找到了超越“文学”的写作材料和写作形式,创立了非个人自传和“平淡”写作,革新了法国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本文试图从自传与参与的客观化、趣味的社会批判与文学鉴证、“平淡”写作与形式化三个方面,辨析埃尔诺作品与布尔迪厄的反思社会学之间的亲缘与分殊,阐述埃尔诺如何将社会学家的技艺化为己有,开创“社会学”写作。

关键词  “社会学”写作 埃尔诺 布尔迪厄 习性 趣味 形式化

人人都驳圣伯夫吗?

——纪念马塞尔·普鲁斯特逝世一百周年

内容提要  脱胎于普鲁斯特遗留的笔记和手稿的批评专著《驳圣伯夫》,提出了“社会之我”和“内在之我”,贬低智力,崇尚直觉和主观真实,意在否定19世纪著名批评家圣伯夫重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实证主义批评方法或批评理论。《驳圣伯夫》将圣伯夫请下神坛,成为大盛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新批评的基石之一。这部在普鲁斯特身后出版的、经别人之手编就的论著,在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重新盘点和评估。本文通过重读《驳圣伯夫》并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批评界的观点演变,认为普鲁斯特生前的批评言论在身后成为某种预言实为批评史的风云际会使然;《驳圣伯夫》是批评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资料,而不是定论;《驳圣伯夫》是波德莱尔所说的“有其存在理由”的批评,有偏袒,有成见,有政治性,有激情,也有排他性,但“能打开最广阔的视野”。

关键词  圣伯夫 普鲁斯特 《驳圣伯夫》 波德莱尔 现代性

民间文化之后:索罗金《暴风雪》中的次要人物探微

李朝政

内容提要  叙事文学中的人物刻画既离不开对主要人物的正面描写,也不能忽视主次人物关系的构建,次要人物通过与主要人物建立各种联系而发挥作用。在索罗金的中篇小说《暴风雪》中,作为次要人物登场的磨坊主夫妇、维他命人以及巨人对故事情节的演绎和作家思想的传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民间文化、生物演化、精神分析等视角解读上述次要人物的艺术功能和文化含义,管窥俄罗斯民间文化的艺术生命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变形与延续。

关键词  民间文化 索罗金 《暴风雪》 次要人物 文化含义

《西伯利亚,西伯利亚》中的时空体研究

田欣雨

内容提要  《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拉斯普京最后的作品,在他的笔下,西伯利亚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交融,空间与时间交织,形成了俄罗斯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空体。本文以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为依据,分析书中三个主要的时空体——田园诗时空体、记忆时空体和历史时空体,指出在拉斯普京的思想体系中,自然(乡村)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历史与记忆相互交织成为民族精神的见证。三个时空体既并列又交融,揭示出拉斯普京所信仰的俄罗斯复兴需要的民族精神以及这种民族精神背后存在的“大俄罗斯主义”倾向。

关键词  拉斯普京 《西伯利亚,西伯利亚》 时空体 民族精神  “大俄罗斯主义”

贝恩哈特反故土文学的批判艺术

——以小说《寒冻》为例

张 沫

内容提要  长篇小说《寒冻》开启了贝恩哈特近三十载的反故土创作。小说以迥异于故土文学的极端化表现手法,揭露当代奥地利乡村与文化的僵化废退,撕下了美好故土的虚假面具,有理由被视作反故土文学的文化批判力作。本文从反故土文学勃兴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论析贝恩哈特反故土创作的动因与风格,通过聚焦《寒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把握作家对奥地利社会与文化症候的诊断,进而探究作家的文化批判艺术的特征、审美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关键词  寒冻 贝恩哈特 反故土文学 文化批判

“在范式转换的月亮下”

——芭芭拉·金索沃小说《无处安身》中的家宅想象

汤 瑶

内容提要  美国女作家芭芭拉·金索沃2018年的新作《无处安身》以小见大,通过“一座摇摇欲坠的房子”探索了亲子关系、女性身份,以及经济衰退、政治分裂、环境恶化等普遍性的生存问题。小说赋予家宅丰富的喻义,以“筑巢”行为暗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性,以家宅的“坍塌”暗示人们失去庇护所后面临的生存危机,以家宅的“重建”象征主人公转变观念、建立新家园的历程。通过探讨个体、家宅、社会和生态圈之间的联系,金索沃将达尔文式的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不仅提出物种平等共生、互为同伴、共筑家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而且强调了同理心、勇气、正义在引领人类走出生存困境、重建家园中的作用。

关键词  芭芭拉·金索沃 《无处安身》 家宅 危机 生态人文主义

21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多维度拓展

——评《新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金 莉

内容提要  由詹妮弗·库克主编的批评文集《新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是对21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整体观照,不啻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1世纪发展的重要作品。文集编者以宏阔的视野、敏锐的学术眼光以及独特的编排方式,为我们梳理了新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旨在向读者铺叙文集内容,并探讨该书的创新意义与21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特征。

关键词  《新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詹妮弗·库克

“矿井中的金丝雀”:论詹姆斯·夏皮罗的《莎士比亚在分裂的美国》

王丽娟

内容提要  美国著名莎士比亚研究者詹姆斯·夏皮罗教授在新近出版的《莎士比亚在分裂的美国》中重新挖掘与解读莎士比亚戏剧在美国接受历史中鲜为人知的史料,并独辟蹊径地将莎剧比作“矿井中的金丝雀”,视其为美国意识形态冲突中的预警装置。本文详细剖析“金丝雀”之喻的内涵,认为夏皮罗教授这一著作将莎剧的演出与美国种族、阶级、性别等领域中的冲突事件相联系,揭示了莎剧嵌入美国文化并成为政治话语一部分的曲折过程。作为一部文化研究著作,该著借用微观史研究中的“厚描”写作方法不仅梳理了莎士比亚在美国的接受史,更为重新解读美国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莎士比亚在分裂的美国》 “矿井中的金丝雀” 厚描 微观史

论安的列斯群岛法语流散作家文化身份的建构策略

宋心怡

内容提要  本文聚焦当代安的列斯群岛法语流散作家文化书写呈现出的暧昧不明的特点:主观意愿上疏离法国文化威权,认同克里奥尔民间文化传统,并倡导构建各类要素和谐共生的人类文化共同体;客观上却融入当下法国文学风尚和文学体制。本文考察了格里桑等在安的列斯群岛和欧美卓有影响的作家的创作状况,从文化乡愁、克里奥尔化法语、多元文化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揭示这些作家在跨文化创作场域中采取的文化身份建构策略,通过探析作家的文化认同意识及其所属的生存-写作立场之间的动态关系,全面深入地揭橥他们近年颇获法国文坛主流青睐的原因。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安的列斯 自我形塑 文化乡愁 克里奥尔化运动 文化共同体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浑融性

张 宇

内容提要  原初浑然一体状态的浑融性体现出从19世纪开始一直贯穿至今的俄罗斯文化的“整体性”传统。藉由神话思维“浑融性”研究框架,可发现后现代哲学理念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文学叙事、人物塑造、文体风格等方面均体现出相互杂糅的整体性状态;从原初神话的初级浑融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二次浑融,俄罗斯文学形成了一个人类文明发展闭环。而在具有“整体性”传统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视域下,时空、文化、人物相互杂糅后具有天启之意的混沌世界更能体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既是俄罗斯文学一个时代尾声,又是一个新时代起点的特色。

关键词  浑融性 原始神话 后现代神话 文学循环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论列斯科夫《大堂神父》中的笑谑话语

杨姝蕾

内容提要  列斯科夫借由笑谑话语舒展了民间语言粗鄙、低俗的褶皱,使之与文学语言在艺术文本中协调起来,相映成趣。《大堂神父》中狂欢的笑渗透在旧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无孔不入地内化在人民的日常交谈里,表现为骂人话、赌咒发誓、褒贬绰号、随机词、讽刺性模拟等笑谑话语的形式。笑谑话语的狂欢、悖反特质折射出作家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旨趣,呼吁信仰自由和在兄弟般团结和爱的基础上实现基督理想,这使列斯科夫的艺术作品在未来的长远时间里依然能保持活力。

关键词  《大堂神父》 列斯科夫 笑谑话语 狂欢 巴赫金

维吉尔史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续写及伦理重估

徐 娜

内容提要  文艺复兴时期对《埃涅阿斯纪》的续写、仿作及评论是对维吉尔史诗复杂性与两重性的一种回应,关注并补全了与史诗主旋律不协调的哀叹之声。20世纪中叶兴起的哈佛派“双声解读”亦是一种对维吉尔史诗中暗线、伏笔及结尾问题性的回应。引起文艺复兴时期学界关注的,更多是对埃涅阿斯违背父训,最终被愤怒和难以控制的暴力所击败情节的伦理;而当代的哈佛悲观派解读则凿之过深,将结尾英雄之怒颠覆性地解读为对奥古斯都的“谤诗”。本文通过回归到文艺复兴时期学界对埃涅阿斯德行的伦理重估,探讨维吉尔是否在罗马时期已践行隐微写作。

关键词  维吉尔 《埃涅阿斯纪》 续写 “双声解读” 埃涅阿斯的愤怒 伦理重估

从身体的书写到书写的意义

——以南希的“外铭写”概念为中心

王 琦

内容提要  让-吕克·南希通过阐发书写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发现,不论是作为标记某种创造、记载、铭刻等的行为,还是作为某种诉诸人感官的符号、风格、意义或文本,书写都始终与人的身体、与意义的生成密切相关,因此创造出“外铭写”概念来阐明书写中身体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在南希看来,一切书写都是身体的书写,都是捕捉触感踪迹的尝试,是自我与他者相互感发的生命活动,书写因而与身体本身、身体的非实在性、身体的内在亲密性以及身体的阅读行为联系在一起。在书写思想史上,南希首次从身体及其触感的角度论述了书写的发生机制和生存论意义。

关键词  书写 外铭写 意义 身体 触感 南希



END


往期回顾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3年第1期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点击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