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阳这70个嘎地名,咋来的?

点击关注→ 沈阳指南 2021-05-29

                                                                      

       在沈阳,那些千奇百怪的地名很多,小编前边整了两悠儿啦,今天,再整上一悠儿,细品这些地名嘎不嘎——



咂摸一下前两悠儿




(点击可阅)第一悠:30个奇怪的地名——老瓜堡、横街、艳粉街、三台子、皇姑屯、三好街、翰林路、万柳塘、下坎子、圈儿楼、钟鼓楼、小白楼、八卦街、南卡门路、小河沿、南八条、正良、马路湾、虎石台、怪坡、桃仙镇、大鸡籽儿、罗士圈、老道口、造化、大转弯、牛心屯、小津桥、大小什字街等。


(点击可阅)第二悠:20个奇怪的地名——斗母宫、望火楼、天齐庙、魁星楼、汪家河子、黄泥坎、马总大队、新立堡、浑河堡、熊家岗、郑家洼子、孙祖庙胡同、官局子胡同、药王庙胡同、金银库胡同、含笑街、马三家子、老虎冲、大镜子、板行等。  

  今天我们再来一波,第三悠:20个嘎地名,咋来的?

1
莫子山

      莫子山,它有多个名字,比如麦子山、莫石山、磨儿山等等。但最早的名字应该叫“埋子山”。资料显示,这里最早是一个契丹的部落,由于部落前首领的儿子去世,就被埋在了这里,因而称为“埋子山”。
     在1952年莫子山采石期间曾经发现一个石函,有关专家对石函上的文字考证后得出:辽代时莫子山被称为卓望山。另有资料显示,明代的时候莫子山被称为麦子山。而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是“沈阳县榆树台乡麦子山保甲”,也就是说直到1948年沈阳解放前,这里还一直被称为麦子山,只是在以后因为读音变化而被称为莫子山。

2山东庙

     山东庙旧址,在沈河区二经三小学与十三纬路山东庙巷附近。提起沈阳山东庙的名字,自然要说起闯关东,它与山东有着很深的渊源。清朝末年,以山东、河北两省为主的人群开始大规模向东北迁徙,那时东北地区被称为“关东”。因为这庙是行船过海来盛京(今沈阳)做生意的山东商贾捐银所建,所以就起名叫山东庙,它是一座建筑典雅、气势宏伟的庙院,高大的山门后建有戏楼。山东庙落成后,山东人在沈的同乡会也将山东会馆设在庙里。


3朱剪炉

     “朱剪炉”地区,是指市府大路南北两侧、奉天街和广宜街中间的部分区域。据说,清朝末年,一位姓朱的铁匠,他的剪刀烘炉很受老百姓欢迎,手艺很受大家认可,久而久之,老百姓把朱铁匠所在的胡同称为朱剪炉胡同。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朱剪炉地区大兴土木修建商场,曾一度繁荣昌盛的作坊区消失。而朱氏剪炉消亡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东北沦陷时期,铁作为战略物资,实行“配给”,铁制品作坊纷纷倒闭。“朱氏剪炉”从此成为记忆。


4堆子胡同


     沈阳老地图上,还标有众多的“堆子”胡同。如大东关的冷堆子胡同、大南关的老堆子胡同等等。据清代光绪四年沈阳名士缪润绂《陪京杂述》记载,当年,各个边门之内城区的街道,均有兵士巡逻值守。兵士们居住处所为“堆子”。“堆子兵”负责各个地区开关城门、巡逻、抓捕盗贼等事宜。“堆子”类似治安巡逻之类的机构。


5鹰市口

如今胡同里,已是“鹰”去楼空

       在沈河区政协对面的胡同,有一块地方曾经叫“鹰市口”。清朝前期,盛京天佑门(小南门)里,有一专门买卖各种鹰鹞的胡同。每逢秋冬季节,晨光微露,这里便人头攒动,嘈杂之声不绝于耳,这一胡同便是鹰市口。当年,鹰主会在鹰腿上系一条线麻绳挽在手中,把鹰架在戴皮套袖的胳膊上,或者扛在肩头,穿行在人群中。


6零公里

     在沈阳,有个叫“零公里”的地方,特别是跑长途的老司机,都熟悉这个地儿。零公里确切指什么?一般认为是铁西重工街与建设大路交汇的大桥(即零公里桥 )。此处标记为沈大路的起始地,0公里以此得名,便于高速路的里程统计。

      在桥的南边,就是铁西区重工街道的“零公里社区”,是货真价实的社会基层组织。

7营盘街

      营盘街,清朝时的军队驻扎的地方,主要职能守护沈阳南大门。起初叫教场村,即练兵的地方,旁边驻军的场所叫营盘村。清朝末期,八旗日衰,教场和营盘二地渐被废弃,光绪年间,教场和营盘二村附近渐渐开始有了住户,后来逐渐发展成村落。2007年左右,随着沈阳城区扩建,它成为浑南城区的一部分,并改名为营盘街。

       值得提一嘴的,当年轰动全国的大力哥,就是土生土长的营盘人。他也是在营盘村实施城镇化进程中,得了拆迁费,发了一笔小财,才开始”豪横”的。大力出奇迹,营盘有牛人!


8一拐弯

     

         一拐弯:这个地方就是指的皇姑区塔湾交通岗。原来这地方没有交通岗,只有崇山路往保工街拐的一个大拐弯。当年皇姑的人就都管这个地方叫“一拐弯”。不过现在又有一个叫“大拐弯”的地方,这地方在松山西路一直到丁香湖的路口那儿,也是因为有一个拐弯的路,所有称之为大拐弯。如果你想打车去塔湾或是丁香湖,这俩“拐弯儿”您可千万别说错喽!


9法哈牛

    法哈牛是新民的一个镇,为什么叫这个名呢?法哈牛原来叫法哈牛录,牛录是过去满族的一种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10个人为一“牛录”,“牛”由牛录简化而来。那么,法哈是什么?则是过去的首领的人名,他叫法哈,故而得名。类似的辽中县的乌伯牛,也是因首领“乌伯”得其名。   

这跟小品中的“海参炒面“,绝对是一个意思——


10百鸟园

     百鸟园:辽大旁边有座“百鸟公园”,也叫百鸟园,其实这里跟鸟完全不挨边。百鸟园最初是一位名叫曾希庭的人的私家樱桃园。1938年被当局征用兴建水源地。这项工程由日本人白鸟先生组织施工。所以1939年建公园时便以“白鸟”为公园名称。1951年更名为“百鸟公园”,一笔之差,盖帽了日本人的威风气焰,这个字是谁改的呢?太妙了!所以民间谚语曰:百鸟公园没有鸟


11三八里

     三八里:上世纪50年代中期,沈阳有一轮地名改造,沈河区九纬路的三八里就是在那时候改的名,那时候阳光明媚,妇女开大会,就把这个名字定下来了。那时候跟“三八”有关的,都是夸人的褒义词,“三八南”这样的词组,也没有人用来谐音。有人发现,每年三八妇女节,三八里、三八南里的人们也显得特别喜兴。


12滂江街


     沈阳人都会将“滂(pāng)”读成“bàng”,小编说中你的心有木有!

    “滂江”名字的来历,是因为在其附近有一比较大的低洼地,每当雨季到来,雨水就会在此汇集形成汪洋一片,蒙古语称此地为“滂盖淖尔”,后被人简称为“滂江”。滂江为蒙古语的音译,而将“滂”读“bàng”是历史留下来的念法,已经约定俗成了。

      因此,“滂江”与长江街、怒江街等地名是两码事,因为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河。


13四方台

       四方台之名,因明朝修建的方型烽火台而得名,目前它由铁西新区管辖,东与新民屯镇、长滩镇接地,西与潘家堡镇接界,南与茨榆坨镇相邻,北与刘二堡镇、杨士岗镇毗连。


14堂子街

    堂子街,位于大东区的大东路和小河沿路之间,保留着往日古色古香、青砖青瓦的古朴景象,是一条只有597米长、8米宽的小街巷,它是沈阳市目前仅存的满族民居集聚地,保存有满族民居、江浙会馆旧址等历史建筑。

     堂子街始建于清代,南部名为南土坑胡同,北部为堂子庙胡同。1989年,以街西北侧原有清初努尔哈赤敕建的堂子庙,为由命名其为“堂子街”。


15五里河

      五里河:就像北京的三里屯和三里河,沈阳的五里河也是因为距离和地貌特征而得名。有一说,五里河东起南塔东北日杂批发市场南面的天坛,经南塔,过青年大街,西经辽宁省广播学校,至王家庄(现在,新世界的位置)入浑河,长约五里,人们称之为——五里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五里河一带逐渐开发建设,一九八八年,为主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建立了”五里河体育场”而名声大振。现五里河街道、五里河公园、地铁五里河站等,撑起这个名称的钢铁骨架。


16三角地

     旧社会时期,沈阳有一个著名的“三角地”地区,烟馆、妓院、赌场随处可见。所谓的“三角地”,在北市场的东北边,团结路至惠工广场之间这一片区域,现在华府天地的那个位置。

     当时,如果有人在城内中街刚刚杀了人,第一时间就是跑到三角地里面。因为,这里是“三不管”地区,旧中国政府不管,日本人也很少进入这里执法,商埠地里的各国驻使更是懒得管你这些糗事。奉系军阀张作霖规划兴建“惠工工业区”之后,这种状况有所缓解,但是“三角地,鬼见愁”的说法一直在老沈阳十分盛行。


17九趟楼

     九趟楼:九趟楼旧址位于和平区昆明北路,修建于1933年,是当时的日本宪兵队宿舍。后为沈阳铁路局职工宿舍。目前有一栋被拆除,有一栋被翻盖成派出所,只剩下七栋。


18十二线

     十二线:1958年,沈阳决定在北市场建一个蔬菜批发市场,而且选定沈阳北站(老北站)“十二”线的专用铁路线和8个库房交给市蔬菜公司使用。当年,市蔬菜公司采购信托部更名为沈阳市蔬菜水果采购供应站。这名字太长太拗口,干脆就把铁路内部代号“十二线”当成地标了。劳动人民就是聪明!


19萃生里

      萃生里在沈阳市朝阳街附近。在沈阳众多的大街小巷当中,萃生里不过是相当不起眼的一条小巷,它甚至微小到没有任何路牌、标志的指引,与“翠生小区”合为一体。

 
 昔日的萃升书院,张学良主政东北后,曾重建沈阳萃升书院

       萃生里的名字便是源于这里曾经的一座著名的学府——萃升书院,那是百余年前,东北地区的最高学府。在日俄战争期间,萃升书院未能幸免于难。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出资二万大洋重建沈阳萃升书院,张学良亲自出任院长一职。   

 

20上木场

       今天的上木场地区,在沈河区东陵街道东塔机场东侧,它是当年浑河水运运送木料的渡口,也称古木场。古木场有上木场和下木场之分,上木场距离老城区约15里远,而上下木场的距离则为17里。早期,古木场曾名为木匠屯。《沈阳县志》记载:“兴京(新宾)所产木材运入县境,尤以此为通津。 ”

                                                                      


信息来源:沈阳指南  铁西新联会

                                                                      

沈阳热点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