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阳这30个嘎地名,咋来的?

点击关注→ 沈阳指南 2021-05-29


行走在盛京的大街小巷
你是否曾经想到过
为什么这里是叫这个名字呢?
有何故事和来历呢?
——△——

[ 老瓜堡 ]
   “老瓜”又叫乌鸦,当年努尔哈赤被人追杀的时候,无处可躲,这时天上下来一大片乌鸦,乌鸦就铺天盖地地落在了他的身上,将他盖得严严实实。追兵追过来,不见努尔哈赤的踪影,却见一群乌鸦伏在动物尸体上吃腐食,这种情景在这种杳无人烟的野外十分常见。追兵们没有在意就往前继续追了,努尔哈赤也就逃过一劫。这段神鸦救主的故事也流传下来,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老瓜堡了。


[ 横街 ]
      盛京的街路命名法则是南北为街、东西为路,横街因为是盛京唯一一条横向的街,名字也由此得来。不过现在已经没有横街这条街了,因为这条“街”太短,已经变成了巷。


[ 艳粉街 ]
      艳粉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军入关之前,这里是某王爷的属地,住在这里的老百姓都是王爷的下人和奴隶,他们在空旷的荒野上种植一种叫“胭粉豆”的花,用花的种子磨成粉末,调制成化妆品,人们把这个地方叫胭脂屯,后来又逐渐演变成“艳粉屯”,也就是现在的艳粉街。


[ 三台子 ]
     三台子名称的来历是:明清时,在盛京城北筑有多个烽火台,由于三台子这一地区的烽火台海拔高度为盛京第三高,故名——三台子。按顺序排下来,还有“头台子”、“二台子”、“四台子”、“五台子”!

    
[ 皇姑屯 ]
    

      一说,皇姑区以皇姑坟得名,为简仪亲王坟。简仪亲王属镶蓝旗,是努尔哈赤之弟庄亲王舒尔哈齐的第八子,亦称硕简亲王。因简亲王本名芬古,故其坟也称芬古坟。时间一久,便误传为皇姑坟。          又说,皇姑区名称由来努尔哈赤之干女儿(也有说法是干妹妹)葬于寿泉地区,此地故名为皇姑坟。1911年修建京奉铁路时,把原来的皇姑坟改名为皇姑屯。1938年,伪市公署以皇姑屯车站为名,定为皇姑区。



[ 三好街 ]
     三好街一带过去属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的东门外的一片菜地,后来在这里建立了鲁美、沈音(鲁美、沈音原为一所学校)等艺术院校和一些科研机构。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于是为了体现此街道与学生和知识分子有关取名三好街。


[ 翰林路 ]
     翰林路位于沈河区中部,其西边是风雨坛街,东边是小南街。相传“清朝时,这片儿叫‘缪翰林胡同’,也叫过‘甜水井胡同’、‘马箭荡胡同’。”“翰林路,一听就有书香气,肯定是哪位翰林在这儿住过才起的名。”没错,翰林路上确实住过一个翰林,他是盛京人,那时候大伙都叫他缪翰林。”


[ 万柳塘 ]
    万柳塘原来是一片荒地,附近住着一户财主,雇了一个叫小栓子的长工。一天,他在院里的墙旮旯找到一个破石槽子,小栓子便把它拿来喂猪用。他惊奇的发现只要放在这个石槽里的东西就会那也拿不完,到年底算工钱的时候,小栓子管财主要此石槽子,财主就给了小栓子。小栓子扛不动了,想找哥们帮他一起扛。临走时,他把石槽埋好掐了一根柳条插在上面做个记号。等小栓子返回这个地方时,这地方却长满了成千上万棵柳树。当地百姓就管这个地方叫“万柳塘”了。


[ 下坎子 ]
     坎子,是一种高出地面的土埂。所谓下坎子,就是下了土埂土坡的低洼地带。沈阳的于洪、沈北、新民、康平,都有下坎子。因为地势低洼,湿气聚集,所以地表植物繁茂,种啥都爱长。


[ 圈楼 ]
     在这里想提一下曾经在盛京家喻户晓的“圈楼”,虽然此建筑早已不在,但“圈楼”是那个年代人家喻户晓的第一大购物中心。“圈楼”原址位于太原街,该建筑是一座平顶一层环形结构,商场内的柜台和商品都是随着建筑圆形而设计,具有特色,所以老盛京人都称它为“圈楼”。


[ 钟鼓楼 ]
    盛京中街的钟鼓楼始建于清崇德二年,即1637年。当初,东边的钟楼位于现在朝阳街与中街交会处,西边的鼓楼在正阳街与中街交会处,正所谓是“晨钟暮鼓”。两楼外型基本一致,惟一差别就是钟楼内挂钟,鼓楼内架鼓。两楼都位于道路中间,设四个孔门,孔门担负沟通四面街路的任务,行人车马可从楼下穿过,于是有了“人从碑下走”的说法。


[ 小白楼 ]
    “九一八”事变后华山路成为日本关东军进城的通道,日本人在这条街西头建了一座二层楼,该楼为砖混结构,外罩白色,正面朝南呈凹半圆形,因为是当地最高建筑,人们就把它叫做“小白楼”。新中国成立后,小白楼被用作派出所,后来,又改为百货商店,直至70年代初拆除。你们是不是每次路过都在纳闷哪里有又小又白的楼。


[ 八卦街 ]
     八卦街位于南市场的中心地带,如今格局依然保存完好。云集广场,其外面包铺着一大一小两个分别由大小各四条街道正方形街道框架互为45度角旋转后套在一起。临北的十一纬路,临南的十二纬路,临东的南四经街,临西的南五经街。两个正方形呈对称几何图形围绕一个圆形层层相套,加上若干小路及周围老建筑面对中心广场的扇形配置俨俨形成一幅立体的八卦图,成为盛京城市老建筑群的一颗明珠。


[ 南卡门路 ]
     南卡门路是原来北大营南门哨卡的所在地,南卡门路的路名是因北大营而得名的。这个地名基本大部分盛京人都不知道正确读音,就连地名标牌也很凌乱。比如,机校街路口一栋二层建筑上,楼牌号“南卡门路”卡字下的注音是“QIA”,在整条路上有些楼牌号标注是“KA”,有些是“QIA”,但是路口处的大路牌则无一例外地标注为“KA”,最有意思的是南卡门路31号,楼体上同时有两块牌子,其中一块标注着“QIA MEN”,另一块标注着“KAMEN”。


[ 小河沿 ]
     小河沿古时是盛京的避暑胜地,小河路位于大东区南部,西起大什字街—万泉街,与东滨河路相连,沿南运河东北抵长安路,中部与滂江街交叉并与小什字街、堂子街、管城二街、凯翔一街、凯翔二街、凯翔三街、江东街、航空路等呈丁字形相交。但这个“沿”字恐怕多数盛京人读的都不对,但读错了又能如何,“小河沿儿”才是盛京人的最爱。


[ 南八条 ]
      南八条,其实就是南八马路的别称。当时由奉天驿向南辐射的马路是由一到八排列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南一马路、南五马路、南八马路都被称为南一条通、南五条通和南八条通。后来, 由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还是称地名为三个字的比较省事,于是就习惯性地称南八条通为南八条了。

[ 正良村 ]     正良村属于道义街道。清朝嘉庆年间,满清正黄旗后裔董正、董良兄弟俩,从山东郓城搬到道义街道正良村。老哥俩在这扎根之后,逐渐成了村里的大户。由于老哥俩为人正直善良,谁家有事都上前帮忙,还经常主持正义,调解邻里纠纷,村里人都十分信任和敬佩他们。当时,这个地方没有村名,乡亲们为了不忘老哥俩的好处,有人提议,干脆就取董正、董良名字中的“正良”二字作为村名,让村里的后生们都像董正、董良那样正直善良。

[ 马路湾 ]     1905年日俄战争后,南满铁路归属日本。和平大街以西为满铁附属地。因铁路东北——西南走向,附属地东西向街路多垂直铁路建设。“千代田通”(中华路前身)与盛京原有街路(正东西向)有一个自然的交角,好像马路出了一个弯,百姓时称马路弯。久之演变成“马路湾”了。

[ 虎石台 ]     此地原叫吴三家子。200多年前的一天,雍正皇帝的侄儿宁王率众来到吴三家子狩猎,只带了三个贴身亲随。忽在不远的树丛里,有一只猛虎出现。宁王是当时有名的大力士,精通各般武艺。最后,终因三人奋搏而致虎于死地。雍正得知这一消息后,既命在宁王伏虎之地塑一块宁王伏虎石。石上刻有宁王伏虎画案并上书楷棣大字:“宁王伏虎碑”。因当时将伏虎石立在一高高的石基台上,故后人既称此地为虎石台。

     [ 怪坡 ]   沈阳怪坡发现于1990年4月,位于沈阳东北新城子区清水台镇内的帽山西麓,观对旷野,背依群山,长80余米,宽约15米,是一条西高东低走势的斜坡。各种车辆到此下坡不开(加油)不走,而上坡不用开(加油)却自然向坡上滑行。    怪坡问世,神秘加深。专家、学者纷至沓来,探秘揭谜。有的说是重力位移,有的说是磁场效应,还有的说是视觉误差,但各种说法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怪坡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无不带着“临坡不枉此来游”的满足,又留着“如此奥妙谁造化”的悬念欣然离去。

[ 桃仙镇 ]

     位于沈阳市南部城郊。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内阁学士(姓陶名不详)在退休后回到了现在的桃仙镇,他用了退休后所有的时间去种植桃树,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桃林,又因他在当地很有名望大家都称他为桃仙翁。久而久之此地因他出名,就有了桃仙镇这个名字。沈阳最有名的桃仙机场也是因为与桃仙镇相邻而命名的。

[ 大鸡籽儿 ]     大鸡籽儿:这个名字应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这个地方在大东区一环的滂江街与航空西路的交叉路口,离107中学很近。这个大鸡籽儿的来历,就是因为,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总卖鸡蛋的副食店,由于当时副食品供应很紧张,买鸡蛋就算有鸡蛋票也不见得买得着。所以,当时这个总有鸡蛋卖的副食店还是远近离名。所以,当时很多老太太习惯于称之为“大鸡籽儿”。东北土话里习惯称鸡蛋为鸡籽儿。当时俩老太太打招呼,一问:你上哪呀?那个答:上大鸡籽儿。多少有点儿亲情里道的感动,和互道黑话的东北情怀,哈哈。
罗士圈 ]    沈阳和平区浑河边上有一个地方,叫“罗士圈”。最近几年浑河绿化工程之后这里还建起了公园,名字叫“罗士圈生态公园”。它的来历,说法较多,有一种说法比较普通:“罗士圈”就是“骡子圈”的谐音。当初,地处河滩的码头道路艰难,不得不使用骡子驮运货物。于是,这里的骡业兴旺,骡队成群,骡圈满地,自然成为一个莫大的“骡子圈”,叫来叫去就叫成了“罗士圈”。


     [ 老道口  ]         从皇姑屯火车站出发,沿着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向东再向南走出约一站地,就到了一个叫老道口的地方。    辽东半岛铁路主干线在这里分为东西两个走向,在几百米宽的地界里,铁轨纵横,道叉密布,信号灯不停地闪烁。这个地方还是连接城市东西南北几个方向的交通要道。    在七八十年前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桥,一个由工人把守的道口,负担起这里的铁路和城市交通秩序。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人们给这个地方起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名字,叫“老道口”。

       [ 造化  ]      位于沈阳市于洪区东北部,原名隔镇堡,清嘉庆年间重修庙宇,以祈火神保佑,改名为“造化”。1961年设造化屯公社,1983年改乡,1999年置镇。主产蔬菜。有铸造、机械、电子、服装等厂。蒲河流贯。沈马公路经此。


           [ 大转弯  ]

      大转湾桥村隶属于洪区造化街道,2010年11月撤村变社区。据《于洪区地名录》称:清顺治时,该村有柏姓由河北沧州迁此谋生,因村位于沈阳至北京大御路九十度转弯处,且有一过水石桥,以此得村名为转湾桥。为区别同名邻村,改为大转湾桥,又简称为大转湾。现今此村有柏姓及满族那姓为村内旺族。在村东大御路转湾桥处路北,原有一关帝庙。1910年3月,大转湾桥乡立小学堂成立,学校当时使用关帝庙作为校舍。


 [ 牛心屯  ]


        在沈阳市铁西区重工街大二环西边,有一个离城市最近的屯子,它的名子:叫牛心屯。相传,有唐姓兄弟俩落户此地,二弟与牛为生,善待黄牛,牛死后托梦说:其肉散于乡亲,其心葬于二亩山坡地的正中间,必有泉水常年涌出。后来人们把形成的村庄取名“牛心屯”。1937年牛心屯划分于洪区,1954年11月划分铁西区。

      


 [ 小津桥  ]

      过去,在沈阳城东北角,大北门以东至小东门之间的大片菜园子,泥水纵横,当时有一位姓金的孀居女人,出钱买来石头,修了个很小的拱形石桥。建桥后,人们称这座桥为小津桥,“津”字的本意是为渡口,也是“金”姓的谐音。今天,小津桥早已在人们视线中消失。由于这座桥的遗址已被柏油路盖在下面,人们也无从考证小津桥的具体位置了。


  

       [大小什字街  ]

      清朝初年,在沈阳古城东侧建两条横向路(东西走向)和两条纵向路(南北走向),东西南北4条路相交呈“井”字形。因东西走向的两条路与古城大东门和小东门相通,故称大东路和小东路;南北走向的两条即称为大什字街和小什字街,清朝迁都北京后在故宫四周也建有大、小什字街。

     民间说法是大什字街“小”,小什字街“大”,有一定的缘由。据说最初“大”“小”是因为道路宽窄不同而命名的,然而街道的发展起了变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什字街还只是一条宽不过10多米的小道,而小什字街却成了大东区仅有的3条南北道路中的一条。

——△——
 很多地名都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是很早之前约定俗成的叫法,有的地名已经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由来,曾经的风华最后成了历史的注脚。可只要地名还在往事就不会离开


信息来源:沈阳指南  铁西新联会

                                                                      

沈阳热点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