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行思 | 特朗普当选总统,美国学界始反思
特朗普当选后,美国社会科学界开始反思“特朗普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希拉里爆出“邮件门”等政治黑幕,令选民不得不“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更多的学者则反思,民主党的失败源于更深层次问题:美国政治、媒体、学术精英群体长期以来远离民众疾苦。
1973年以来,美国的传统制造业逐渐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新兴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工作的技能门槛较高,美国劳工阶层失业严重。这一趋势一直未能扭转。如今,美国青年一代的生活水准不如父辈,这是美国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状况。
在“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转型中,美国劳工阶层的生活每况愈下;而大工商、金融资本则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更多利润;在信息技术、传媒、金融等新兴产业中也涌现出一群中产阶级“新贵”,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削减公共福利、降低累进税率、公用事业私有化、解除金融管制等“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也让两极化雪上加霜。
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而学界却无视这一民生问题。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美国学界、媒体界和民主党人逐渐背离关注政治经济状况和阶级矛盾的左翼传统,一再向种族平等、男女平等、性向平等等身份政治、环境保护、全球反殖民地运动等“后马克思主义”领域发力,甚至用“政治正确”来过滤不同声音。相比之下,特朗普一方面用“大嘴”形象打破“政治正确”,另一方面则把握劳工阶层的痛点,承诺上台后施行支持劳工的政策,从而赢得选举。
从民主党落选的悲痛中逐渐走出的美国学界,正逐渐开始思考自己忽视了什么。而规划理论界也应当反思自己长期以来奉行的少数族裔规划、女性规划、原住民规划、公民社会激进行动等研究议程是否已经“剑走偏锋”,是否应当“转移火力”,去更好地理解规划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
作者:徐南南,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博士研究生,《国际城市规划》加拿大站联络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史
订阅号编辑、排版: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