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行思 | 绿道系统与公众健康——以北卡三角园区绿道为例

李同予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北卡三角园区(RTP: Research Triangle Park)又称美国的“东部硅谷”,位于美国东南部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Raleigh)、德罕(Durham)和教堂山(Chapel Hill)三个主要城市之间的交接地带,并被三所名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at Chapel Hill)、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at Raleigh)和杜克大学(at Durham)所环绕。三角园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研发产业园,如今已是美国媒体和研究机构评选的经济发展最快都市圈排行榜的常客,其科研投入、高科技人才比例等指标位居全美前列。除了在科技领域的雄厚实力与优良科研体制,三角区的居住生活品质也相当高。据201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最新发布的美国最宜居城市top100排名,北卡的首府罗利(Raleigh)位居前五;2014年福布斯最宜居城市排行榜中,罗利曾以“吸引了大多数家庭的美国城市”而位居榜首。这要归功于北卡三角园区在控制居住成本和犯罪率,提升就业率和教育普及率等方面都有极佳的表现,尤其是当地政府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


绿道作为美国绿色空间系统的重要构建方式,将公园、森林、景观优美的乡村、公共和私有土地,以徜徉其中的小径(trail)联系在一起。这些小径成网络状相连,正如流淌在绿色空间中的血液,给整个系统带来活力。北卡罗来纳三角区拥有绿道小径约400余条,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徒步小径(hiking trail)、山地骑车小径(mountain-bike trail)、马术小径(equestrian trail)和无障碍小径(handicapped trail)。这些小径最短的不过近百米,最长的瀑布湖小径(Falls Lake Trail)长近84km。正因为这些小径的存在,让美国绿道体系呈现出致密的网络化覆盖、便捷的可达性等显著特点,既能满足居民游憩活动的需求,也为生物移动或栖息提供生境廊道。绿道体系的成功建构,印证了美国总统委员会在1978年首次提出绿道系统是一个卓有远见的举措,并实现了当年提出时的美好愿景,“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使居民方便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放空间,使整个美国在景观上能将乡村和城市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延伸穿过城市和乡村”。


绿道线路的规划,除需考虑串联自然、人文景观节点,还需连接不同的使用场所,并且与交通枢纽和换乘设施相连接。可以这样理解,在绿道中徒步或跑步的人,可能仅仅是在锻炼,也可能是穿越森林去学校或是去工作。以北卡教堂山的Battle公园为例(图1),其将周边多个居民区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相联系,想象一下每天穿过林间小路去学校是一件何等惬意的事情。绿道中严格限制机动车驶入,仅供人行和自行车骑行,这或许是与国内绿道的一大不同之处。居民可在绿道小径中全然放松地散步、跑步、冥想、骑自行车、轮滑,偶而也会有冬季大雪后沿小径滑雪的新玩法,完全不用担心有机动车的干扰。


图1 Battle Branch公园徒步径导览图

资料来源:Allen De Hart. Trails of theTriangle[M].John F Blair Pub, 2007.


图2 Battle Branch公园组图,冬景(左下图由薛滨夏拍摄)


绿道对人的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早在19世纪中期,美国景观建筑学之父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就以纽约中央公园这一极为成功的案例,揭示了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间的共生关系。中央公园如同镶嵌在密集都市区中的一颗绿色宝石,给生活在钢铁囚笼般现代建筑中的人们一处愉悦身心的绿色空间。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威尔逊(E. O. Wilson)将其归因于亲生物假说(Biophilia, 1984):人类在自然中更舒服,因为人类是在自然中进化的,在特定野生环境下,人类就像回到家一样。斯坦福大学布拉特曼(Gregory Bratman)教授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2015)的研究发现,自然环境能减少人类进行不良的思维反刍(rumination),在自然中步行90分钟的被试思维反刍更少(图3),且在亚前额叶皮层(subgenual prefrontal cortex,大脑中负责处理悲伤情绪与自我反思的部分)的神经活动更少。这说明改善自然环境可达性的投资,有利于增加国家或城市的“精神资本”(mental capital)。


图3 反刍思维平均量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5/11/21710.html


徘徊在小径中,你能看到的多是自然的材质,碎石、沙砾和落叶覆盖的土壤,废弃材料建造的溪上小桥,可供自行车骑行的小径则用废弃的沥青、混凝土混合建造。走过之处,常闻林间的簌簌声,可能是在树丛中穿梭的松鼠、刺猬或是小鹿;越过小桥,溪流叮咚作响的节奏,让你感知溪水的季节涨落;春风拂过,成片柔软而坚韧的枝干相互交叠作响,让你知道已是春天里。记得在trail中看到过一句话——Listening and Thinking(听|思考),听这大自然的声音,听自己在林中跑步时的呼吸声,感受心跳的节奏,更重要的是,享受大自然的气息与发现的快乐,感恩生活的赐予。


注:文中未注明资料来源的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北卡罗来纳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 李同予 供稿


作者:李同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理论与实践。li-tongyu@outlook.com


订阅号编辑:张祎娴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更正:本号上周五(3月3日)推送的 海外行思 | PSS在美国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以参与式情景规划为例 一文中,由于编辑的疏漏,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各有一处错误(PPS应为PSS),特此更正,并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