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抢先版】城市收缩的国际研究与中国本土化探索

张京祥冯灿芳陈浩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一、城市收缩:西方环境与语境的解读 


城市收缩(Urban Shrinking)是一个全球性、多维度的现象,是当今国际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收缩”一词最先用于描述20世纪末城市人口减少与经济衰退的过程,当时主要以生命周期理论来解读城市收缩,认为城市收缩与增长一样,是规律性的阶段,是暂时的、可逆的现象,通过更新、复兴等手段可以实现城市的再增长。然而,在全球化作用下,城市收缩成为普遍现象。全球化使得城市整体的生产体系被重构,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效果,早已超越了城市生命周期的增长与衰退特征,城市收缩不再是城市发展道路中的短期分歧。城市收缩的研究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拓展,相关文献的出版及引用数量均呈大幅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学者开始从新自由主义视角解读城市收缩,认为城市收缩是当代资本创造性毁灭建成环境的空间表征。城市收缩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技术、文化、教育或其他要素在空间上的错位和缺乏,而是建城环境中的资本投机循环;这些投机行为带来了广泛的负债投资,导致不动产的荒废,进一步引起大范围的经济衰退和物质收缩。在此认识下,城市收缩的研究领域也呈现出社会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研究内容从最初的生命周期静态、线性的因果关系探讨,转移到资本驱动下的动态、复合的演变过程,研究视角也从地方转移到全球。

 

二、城市收缩与城市衰退之辨

 

城市衰退主要表述的是城市发展方向、发展质量、级别与阶段的逆向演变过程。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城市发展动力,以经济衰退为主要表征,研究由其引发的企业倒闭、就业减少、房屋弃置、犯罪率增高、政府财政等城市问题,具有一定的消极性。城市收缩主要表述的是以人口要素为核心的城市规模与体量从大变小、由优转劣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人口减少与经济衰退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但非必然关系。城市衰退必然造成城市收缩,但是城市收缩不一定是因为城市衰退。人口减少的城市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维持经济的增长,人口减少还可能缓解和改善原来拥挤的城市环境。作为与增长相对的城市发展路径,城市收缩是一个具有中性色彩的概念,有可能带来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的发展。因此,城市衰退是一个被动的、糟糕的结果,而城市收缩有可能是被动与主动并存的过程,很多收缩因衰退而致,但也可能是城市为了实现新一轮更为聚焦的紧凑发展而主动采取的策略性收缩(图1)。


图1  不同发展阶段对城市内涵与城市认知的变化

 

三、中国城市收缩的类型

 

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城市整体或局部收缩、相对收缩或绝对收缩等现象。本文将中国当前的城市收缩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进行阐述。



1  类型一:趋势型收缩


所谓趋势型收缩,就是在国家大的经济发展格局、城镇化格局中属于要素的净流出地区,而且长远来看这种要素流出的趋势难以扭转,且日益加大,这些地区、城市面临着难以抗拒的收缩压力。如东北部的老工业基地,中西部的许多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广大乡村地区。应该说,处于趋势型收缩的城市基本上也是经济衰退的城市。这些城市面临着产业萧条、人口外流、楼宇空置和财政缩紧,这些负面现象又互相强化,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破坏了城市经济自我调节、修复和演进的能力,使得城市陷入了绝对性的衰退。

 

2  类型二:透支型收缩

 

所谓透支型收缩,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大发展阶段”城市盲目扩张,为了增长而不切实际地拉大城市空间发展的框架,不仅政府超前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财力,也吸引了市场的大量盲动行为;当遇到经济下行的危机或结构调整的压力时,城市发展动力显著减弱,人口不足、要素集聚力不足,导致城市面临持续增长的危机,不得不去产能、去库存,这样的城市就面临透支型收缩。这类地区集中在大量中小城市的新城新区,例如鄂尔多斯的康巴什新区和河北曹妃甸新区。透支型收缩并不意味着城市一定陷入了不可扭转的趋势性、绝对性衰退,而有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增长乏力,因此这种收缩尚属于暂时性、局部性的危机。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透支型收缩,或者内外发展环境、动力基础长期难以改善,则有可能演变为趋势型收缩。

 

3  类型三:调整型收缩

 

所谓调整型收缩,是指城市为了应对城市当前与未来可能问题,主动调整发展模式与路径,改变传统外延式扩张性的发展模式,收缩或局部收缩城市的发展空间,或者收缩城市原先的规划框架和规模,从而实现更加聚焦、紧凑的增长,着力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例如珠三角一些制造型城市对传统工业园区与旧城空间等存量用地进行升级改造,一些特大城市主动提出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减量规划)的规划理念。应该说调整型收缩是城市发展中及时采取的明智之举,未必需要等到衰退真正、全面发生时才被动应对,而是提前预判、主动出击,让城市发展顺利地实现模式转型、路径转轨和质量升级。

 

四、中国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

 

从上述三种主要模式可以看出,相对于西方国家的城市收缩现象,中国的城市收缩现象与之既有共同性,也有很多的独特性,其背后原因是城市收缩驱动力的不同。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收缩可以看作市场驱动下的资源流动配置与政府增长主义模式的大推进之间出现不匹配,由此造成的城市发展不适应、负增长的结果。具体的作用路径可以分为市场轨、政府轨两个方面,其中市场轨是指市场作用下的资本流动与配置造成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困难而产生衰退,形成趋势型收缩;政府轨则是指侧重于强调因为政府增长主义的大推进导致城市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供给过剩、财政危机,形成了透支型收缩,以及为了应对城市问题和未来可能危机所主动采取的调整型收缩(图2)。


图2 中国城市收缩的生成逻辑

 

五、应对城市收缩的可能之策

 

与西方国家弱势政府、土地私有等情况不同,中国强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城市与乡村土地公有制及政府垄断城市土地增量的一级市场,政府握有行政、土地、金融、税收等诸多资源,都使得其有可能在应对城市收缩时比西方国家来得更为主动、有效。因此对于中国城市而言,在应对城市收缩时,一方面需要借鉴西方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更需要探索“中国之策”。未来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城市发展价值取向转型与策略调整;(2)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人—地福利统筹对应政策;(3)匹配存量规划时代的城市更新体制创新;(4)塑造弹性与可收缩的城市空间结构;(5)以城市双修主动应对城市收缩。


作者: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3593786@163.com

冯灿芳,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18205092199@163.com

陈浩,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haochen@nju.edu.cn


订阅号编辑:张祎娴

订阅号排版:祝美琪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