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实录 |『汇智沙龙No.1』陈蔚镇:活力与秩序的制衡——以苏州老城区与新加坡工业园区为例

陈蔚镇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相关阅读

《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开张了!

汇智沙龙No.1——新城新区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7.2期】陈蔚镇 等 | 活力与秩序的制衡——以苏州老城区与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编者按】今年4月和6月,本刊分别结合当期杂志的专辑组织了“汇智沙龙”,这两次线下学术交流获得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沙龙之后,编辑部对沙龙上的嘉宾发言进行了精心整理,在此后的2周里将陆续呈现给大家,希望您喜欢(喜欢请转发哦)。


在很多人眼中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是非常成功的新城建成环境典范,因而它也是很多地方领导城市空间梦想的蓝本。我的研究视角比较具象,基于2015年末、2016年夏我们对苏州的两次调研: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苏州工业园区城市重建有限公司进行了座谈、交流,同时也针对苏州老城区、新加坡工业园区等各个空间片段进行了随机、半开放框架的使用者访谈。


1  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现状调查


图1  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全景

 

1.1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模

 

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政府决策是非常高明的。其设立的初衷是政府主导的新城开发建设模式(Government-led New Town Development)。

 

1.1.1  政府主导的城市开发

 

政府主导的城市开发体现在城市地标、先导开发项目、景观几方面都投入了巨资,采用国资+土地财政的模式,借鉴了新加坡“国家资本主义”开发模式,在保证项目品质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周边地块的估值。在一级开发方面,政府的企业家精神表现在获得了丰厚的土地溢价,也取得了土地运营的极大成功。政府的社会责任表现在高品质的社会服务设施供给(优良的生态系统、邻里中心),优租房(平价住宅),市场化供给面向中产或高收入阶层,优良的生态网络与慢行系统。在二级开发方面,工业园区获得了地产商营销上的成功,是比较有幸福感和较低空置率的所谓产城融合的新城。当然整体的成功中也有例外,比如世纪之门这样的项目,直接导致开发企业破产,总体上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城市建设还是步履坚定地在向前迈进。

 

1.1.2  高起点规划

 

在1995年,苏州工业园区以2000万元人民币的代价,邀请了世界上最好的规划团队规划了园区的建设蓝图,历经20年,规划方案没有大的变化。

 

1.1.3  严格的功能分区

 

严格的功能分区体现在:核心为商业地带,居住区在两侧,工业区在居住区外围,整体规划结构按照严格齐整的条带状进行布局。在环湖区域,几乎都是居住以及非常重要的湖东和湖西CBD商业金融空间,住宅的外围才是产业空间。事实上园区最先建设的是产业空间,并不是先有房地产开发,才有后续导入产业的过程,这和当下的很多中国新城是很不一样的。

 

图2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图

 

1.2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

 

从公租房分布和价位可以看出,苏州工业园区创造了非常好的吸引年轻人才的氛围(图3,表1)。

图3 苏州工业园区公租房状况


表1  公租房价位


园区邻里中心的建设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第一,组团式居住结构——邻里中心+九年一贯制学校,构成了一个居住组团的中心,其中幼儿园由小区配建;第二,不设沿街商业——园区取消了几乎所有的沿街商业空间,居民所有的生活所需集中于邻里中心(小型MALL),保证了城市沿街界面干净、美观、有序,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图4)。


图4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的结构(建筑面积12万㎡,集商业、体育、文化、卫生、教育的功能于一体)

 

问题一:拥堵

 

平时看起来非常干净整洁的城市在上下班、周末变成一个较为拥堵的场所(图5),作为苏州市商业、城市功能转移的主要场所,这里集中了最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道路网格尺度导致在园区非常不宜骑行和步行。


图5 苏州工业园区不同时段街景对比

 

问题二:冷漠

 

新加坡工业园区是花园城市新加坡在中国最为成功的案例——金鸡湖景观带是国内第一个全人工的5A级景区,道路景观空间张弛有度,建筑造型精致细腻,城市建设分区明确、秩序井然。然而,在这个美丽的花园中,较少看到步行和骑行的人,即使是在热闹的周末和下班后的休闲时间(图6)。令人迷惑的是:到底是缺少公共活动空间?还是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太低?


图6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空间

 

由于公共服务设施被尽可能地整合在邻里中心,园区日常活动发生的范围与频率被极大地压缩了,也因此带来了街道景观的纯粹性——因排除了人的活动而显得单纯。

 

2  苏州老城区与苏州工业园区对比研究

 

我们从苏州老城区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分别选取2个面积为1 k㎡的典型区域进行分析(图7)。老城区所选区域以平江路、临顿路为主轴,兼具商业与居住的混合功能区域。新加坡工业园区所选区域为湖西CBD地区,既涵盖星海广场、国际大厦等商业性空间,也包含师惠花苑、师惠邻里中心等社区空间,为综合功能区域。


图7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2.1 苏州老城

 

2.1.1  平江路

 

平江路是苏州老城重要的旅游景点(图8),虽有着悠长的历史沉淀,但旅游经济已经带来一些空间意象的改变,古朴的店铺木门被改造为玻璃橱窗,挂起了显眼的招牌。据一些店主所言,平江路商铺租约不断转手,铺面常换常新已是常态。但长长一条街上也有例外,一家缂丝店不露声色卖着为数不多的产品,一台织布机上一个女生在沉静中体验织丝的乐趣。


图8  平江路街景

 

2.1.2  临顿路

 

(1)车行与步行,截然不同的体验

 

这条老城南北向的交通主动脉承载了居住、商业、办公、旅游、文化等多样功能,人口结构、社会阶层相对复杂。由于街道掺杂了1970—2000年代的大量建成环境,道路较狭窄,并不利于车行,却是步行者的天堂,慢速交通意味着富于活力的城市。

 

(2)生活的力量

 

与平江路一街之隔,临顿路却展示着老城活力的另一面。门前排着长队的哑巴生煎是临顿路空间活力的源点,除了游客,更多的是本地人的聚集。水路另一边,是胭脂店、小饭店、路边没人坐的桌椅,虽然不高级,但非常有生活气息(图9)。


图9  临顿路街景

 

(3)活力的萌芽

 

路的另一侧正在进行政府主导下的街道景观改造,基础设施的更新成为街区功能演替的前奏,新出现的两三家精品店昭示了政府引导下的绅士化进程正在萌芽。这片因生活而悠然,又因游客而嘈杂的区域正在孕育新的成长。

 

2.2  苏州工业园区

 

园区是非常理性的规划,而且规划在被一以贯之地实施,因此园区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管制的新区风貌。街道的宽度、建筑的退界、建筑的高度、功能的分区,严谨地演绎着城市作为生活的机器在有机地运作(图10)。由于大量的临街店面都是银行类,依然缺乏街道的活力。


图10 苏惠路街景流的社区:园区的公共生活空间与新地缘关系

 

老城区是以街道为载体,以生活为载体的,而在工业园区中一种新的地缘关系建立起来,这个新的地缘关系的建立体现在邻里中心以及城市广场和公园中,也就是说其实变成了一些流动的城市公共空间。比如说城市综合体,最著名的案例是诚品书店,2016年开业之后成为非常重要的生活载体。

 

月光码头也是园区社会性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天夜晚,四五辆冰激凌车、街头演奏和随处可见的套圈游戏将这里变成了一处游乐场。广场上聚集了各种人群,有园区写字楼的白领,也有邻近工业区域的生产线工人,被视为精英的居住者们有着对市民社会的渴求。这仿佛21世纪的城市空间演绎着1980年代末的生活,精英和平民可以共享一种市民生活(图11)。


图11  月光码头夜景

 

由于街道活力的消隐,城市活力由街道涌向了集成生活方式体验的商业综合体,无法负担这种消费水平的人们则被阻挡在外,园区居住功能的相对纯化与消费水平的隐性门槛更清晰地界定出不同阶层活力空间的边界。活力与秩序的制衡是园区未来建成宜居之城的关键议题,适度的包容与多元将为园区带来更多活力。

 

杨盖尔有一句著名的话——“有活动发生是因为有活动发生”。工业园区作为一个高度的规划管制和严格实施的规划空间,它可能有非常强烈的自上而下的力量,可是毋庸置疑,从1993年工业园区设立到今天,已经二十几年过去了,自下而上的力量在不可避免地生长,萌发出一种归属感和改变的愿望,这就让园区有了很多的溢出空间。

 

3  思考

 

  • 在《城市并非树形》一文中,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将城市辨分为自然城市与人造城市。中国今天是超常发展,跨越式发展,所有的新区其实都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人造城市。将苏州老城区与新加坡工业园区并置比较公共空间的活力本身是不公平的,因为时间是自然城市活力最大的赋值。

 

  • 简·雅各布在表述自然城市时选择了“有序的复杂性”一词。

 

  • 有别于自然城市的复杂性,“现代城市尽管在理性层面上不断进行尝试,但是就生活体验与文化特征而言,却几乎是完全失败的”。

 

  • 苏州工业园区是在较短时间内整体设计、整体开发的产物。作为一个新城,由理性和秩序主导的建设过程是无可避免的。园区建设汲取了大量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规划经验,二十几年一以贯之、连续的规划理念执行帮助了某种具有园区标签的空间秩序的建立(图12)。园区层级化的社区空间组织将生活置入精心规划的轨道,呈现出管道化的单一日常。


图12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的发展历程

 

  • “日常都市主义”一词是对中国城市的恰当表述。中国城市正在走向后工业化,互联网和全球化资本必然促进大型综合体的兴起,进而必然造成传统空间受到挤压,新地缘关系开始建立,从而产生中国的“城市漫游者”,这和本雅明所说的巴黎的城市漫游者不太一样。交通要素的改变必然导致城市“泛视觉化”和“零度化”,如何重新建立与城市的联系有非常多的可能(图13)。其中的一种可能就是所谓的looseness--loosespace。也就是说中国的理性或者秩序并非不好,甚至某些方面中国的理性和中央集权的规划方式有很大的优点,但是现在需要在理性和秩序之下加入looseness的东西,这有很多种可能性,比如说公共空间的私有化、私人空间的公有化。


图13  looseness--loose space,放松的空间

 

4  问题延伸


(1)设计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空间设计产生社区营造和群体性活动,从而引发社会市民的自发行动。比如,Messy作为城市设计的原则被写入温哥华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中。

 

(2)更本质的思考——我们需要那么多经济空间吗?

 

如果城市本身在过度建设(overbuild),本身是消费主义城市,那么城市中的各类经济空间,比如现代服务业空间,各类布景式的、文化消费式的空间需要多少才是适宜的?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冲突到底是用什么来解决?是通过规划哲学来解决,还是坐而论道讨论怎么做新城规划?

 

(3)新城或旧城,只是空间生产素材的体例不同而已

 

无论是新城、旧城、低碳生态城、海绵城市,本质都是空间生产,我们应该从更根本的问题出发去追问。


报告人:陈蔚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言文字稿经报告人审阅并授权发布


文字稿整理:秦潇雨

订阅号排版:祝美琪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