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行思 | 温哥华春节随想

徐南南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今天正月初三,在温哥华东区的华埠欣赏农历新年大游行(图1)。昨晚下了雪,全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今日又渐晴朗,抬头可见北面松鸡山的白雪皑皑,阳光照在色彩斑斓的华埠建筑,显得格外清爽。


游行热闹非凡,似乎全城人都站在游行路线两侧了。不敢说花车多美,仪仗多大,但人人高兴,不认识的都互道新年快乐,整个华埠温暖而明快。

 

图1  华埠的新春游行


小娃出生以来,爱人卧床两月,屋内屋外伺候,很是不易。温哥华的雨季过去了,爱人和小崽的情况也渐渐好起来,感到格外轻松。现在想,葆有“赤子之心”真是不容易。小崽每天都很高兴。高兴于他,不需要理由,而成人就不成,要有“娱乐”,总得做些什么,吃些什么,看些什么才高兴。似乎不高兴是常态,高兴需要自己努力博得自己的开心。小孩开心是常态,正相反。


在新春游行的一片祥和中,也看到了华埠的危机(图2)。百货商场萧条,路上门面关张,规划调整的公示牌随处可见,预示住宅开发要拔地而起。近年温哥华全城房价大涨,华埠是最后的价值洼地。然而新住宅绝不是给华埠居民准备的。这里60%是低收入家庭,80%租住他人房屋。他们的租屋一栋一栋关闭、拆除,给新住宅开发腾出地方。这就是所谓的绅士化(gentrification)。

 

图2  餐厅出让的醒目招牌


我见到华埠人已经行动了起来:唐人街关注组(Chinatown Concern Group)在缅街一侧扎起,提请游行的观众注意华埠面临的挑战(图3)。花了75仙(英文的cent,本地华人称“仙”,相当于我们的“分”)买了一份他们做的规划,叫《华埠人民愿景:由社区主导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策略》。本要1元,但我身上只有75仙,志愿者奶奶看我心诚,折价让我了。

 

图3  “唐人街关注组”的工作站


回来翻看之,大致描述了华埠的问题,而对策就是要求政府多拨款,多修公租房等。名曰“社会和经济发展策略”,实际上没提出什么经济策略。经济策略就是要政府出钱,看起来似乎只要政府出钱多,华埠问题就解决了。


是不是这样呢?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上涨的地价如何成为本地居民的福利。实际上不是所有华埠居民都不欢迎“绅士化”,土地的所有者就欢迎。他们卖了地,拿到了钱,拍拍屁股走人。这是两个华埠,一个是有产者的华埠,一个是无产者的华埠。这份规划只讲了无产者的悲苦,却只字未提有产者的获益。新开发可否让社区受益?有产者和无产者能否结合起来呢?


也许可以。温哥华市有开发成本捐(development cost levy),让开发商交一笔钱给市政府用于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如托儿所、公租房、道路和基础设施。可惜这笔钱实在太少。2016年温哥华市批准建设70多万平米建筑,按照一万加币一平米的市价,就有70亿加币的市场价值。但同年全市的开发成本捐只收了6600万加币,不到市场价值的1%。换句话说,地价上涨的收益,只有1%用于回馈本市公共利益。


加国政治的逻辑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学名叫“政治多元主义”,意思是政策不是由政府“定”出来的,而是由各个利益集团讨价还价形成的。这看起来很民主,但实际上只有有钱有势的利益集团才能够讨价还价出利于自己的结果。而像“唐人街关注组”这样的社会组织,至多是做会哭的孩子,但“奶”就那么点,政府一手减税,一手福利又不敢减,没有国有企业,又没有土地,怎么会有钱呢?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普遍没钱,这是因为控制这个社会的不是政府,而是大企业主,政府也被他们控制。由此想到西方的规划理论中,“交流规划”甚嚣尘上。交流规划主张各利益相关者在一起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放下我执,形成共识。现在想想,交流规划恰恰迎合了政治多元主义,而不能改变它,甚至不能揭露它实际上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反而粉饰它,让弱势者对这个系统抱有一线希望。忽视宏观的政治经济格局,着眼于描述微观的谈判过程,不能对改革提出批判性见解,我想规划理论中的“政治经济学派”抨击“交流理性学派”,应该也是因为这些吧。


作者:徐南南,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博士研究生,《国际城市规划》加拿大站联络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史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