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鉴书堂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

孙施文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相关阅读

鉴书堂 |《牛津手册:城市经济学与规划》

鉴书堂 | 《城市笔记》

鉴书堂 |《长尾理论:为什么商业的未来是小众市场》

鉴书堂 | 《大规划灾难》

孙施文,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规划师们应该读懂、读通的历史书。《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ince 1880,图1),从书名的副标题就可以知道,这完全是有关规划专业本身的著作,而且也是为规划人而编撰的,正如作者在第一版序言中所说:“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别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思考并践行过了”,这也许就是我们应当去读懂、读通它的理由。

   

图1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四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封面


对于规划人而言,彼得·霍尔的大名应该是如雷贯耳的。至于这本书的重要性,也无须我再赘言,只要看看扉页或封底刊载着的美誉就可以了。而且我相信在专业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在各类专业刊物上看到过介绍和引用,更何况又是出自大师之手且已再版多次,连中文版都已经是第二版了(都出自我的同事童明教授的译笔)。


《明日之城》首版于1988年,共12章。1996年出了增订版,主要增加了1980—1990年代初的材料和有关讨论。2002年的第三版对内容也有较大增删,除了回应一些评论提出的问题(如“规划思想之父”与“规划思想之母”),还对现代规划无政府主义思想之源进行了聚焦,并进一步强化了全书的循环结构;2014年的第四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补充了不少理论讨论和案例剖析的内容。


霍尔大师年轻时就爱好历史,在剑桥大学读一年级时差点就转专业去历史系了,被一位老师劝阻而继续留在地理系学习。不过,他初心不改,不仅博士论文选择了历史地理方向,而且在此后的大量著作中都始终保持着历史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和区域及其规划。他非常高产,不仅在专业领域出版了大量专著和论文,而且在各类报刊杂志也发表了很多文字,他对自己的作品曾经界定为“academic journalism”,由此也可见其写作方面的志向。他出版了几十本书,其中再版的有四、五种,除了那本给地理学专业的学生讲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概论书已经出到第五版之外,《明日之城》是其专著中再版次数最多的,也可见作者对其的珍视与对其不断完善的追求。


但这真的并不是一本好读、易懂的书,尽管全书的文字和叙述并不艰涩和佶屈聱牙,但要真正地读懂、读通,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一本有关城市规划思想史的书(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展示的),但全书并不讨论这一个一个的思想本身,也不对这些思想内容本身进行全面介绍或进行理论性的阐述,也许除了序言性质的第一章以及以描述城市状况为主的第二章和最后一章外,其余各章都是以如何组织城市的基本思想为题,在内容上用具体的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事件及其成果来铺展这一思想的不同面相以及各自提出、接受、推进、修正的演进历程(图2)。

 

图2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第四版)》英文版目录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抽象观念的迭代演替,而是活生生的规划行动、这个过程中的纠结及其产生的后果,或者说,是由对行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叙述来阐释其背后起作用的思想的历史演进。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是按照思想发展的逻辑而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组织书写内容的,所以,这本书既是由一个个思想所组成的思想发展史,同时也是实践中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史,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尽管作者并没有作结论性的阐释或提纲挈领式的归纳,也不以概略的文字来为读者梳理,但显然已下自成蹊了,而这恰恰应当是我们需要读懂读通的。


这样的历史编撰策略,不仅分解了历史发展阶段,按照思想发展的逻辑来构建叙事框架,而且作者用丰富的细节材料构筑起具有历史跨度、空间广度以及思想深度的恢弘历史场景,而这种波澜壮阔的场面进一步为作者的材料组织所加强:每种思想的不同面向之间的差异、思想被付诸行动时的变异、愿望与实践结果之间的矛盾乃至产生的悖论等等,在作者的调度下直接面对面。


也许针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各种争论已经很是热闹了,但只要想一想书中过几页就会出现一次的“讽刺”“奇怪”之类的字样就显得更加惊心动魄。城市规划中的许多思想乃至城市规划本身,或在出发点或在目标或在生发、培育的基底方面因为走向了它的反面才得以被接受、才得以付诸实践或才被后来者所铭记,这既是霍尔的规划思想史所揭示出来的诡异之处(或许在每一个“讽刺”“奇怪”之类的用词背后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意),同时也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不仅关乎理想和愿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错位关系,而且也正是在这些悖论似的纠结关系中城市规划才得以发展而来。由此我们就得去思考:在众多繁杂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经济裹挟之下,城市规划何以自处,如何不断砥砺前行?这或许就是思想史学习所要交代给我们的。


也许要真正读懂读通本书,还有一个方面也是重要的,那就是作者的叙事风格。这或许还是英国学者所惯常的经典学术姿态和话语方式——不用理论来演绎或抽象,而是用史实和细节说话,甚至让历史的当事人自己来叙述,把作者的观点和观念隐藏在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之后。读者看到的是事件或过程中的细节,但描述性的字里行间却充填着丰富的意蕴。当然,对一些争论、项目和事件的点到为止也在考验着读者有关规划史和社会史的知识面和深度。而作者带点旁观和间离效果,有时甚至是有点飘忽的冷嘲热讽式的评点和引用其他学者的言说,在为读者融会贯通留下巨大空间的同时,也给了读者错会其意的可能。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