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行思 | 伦敦漫步——倘若你厌倦了现在的生活,我想你应该去伦敦走走

熊伟婷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一个惬意的午间,看到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nhnson[1709-1784],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一句有关伦敦的诗句,印象颇深。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for there is in London all that life can afford.


但当时我的感觉并不是向往,而是心存一丝质疑,虽然未曾环游世界,但也小游了西欧,觉得这句话似乎有点夸张。带着这份好奇心和求知欲,踏上了飞往希思罗机场的旅途。


初到伦敦,这座老牌资本主义城市给我的印象是优雅:机场游线组织有序,地铁里的人儿零零星星,城里的建筑风格统一,大家都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各自的生活,淡然处之。英国一直以gentleman作为其标志性“品牌”之一,果不其然,上下楼梯男士主动过来帮忙提行李,公交车上主动让座。


身处伦敦,这座集历史与风景于一身的休闲旅游城市,可游玩的著名景点太多太多,伦敦眼、圣保罗教堂、金丝雀码头、碎片大厦、摄政公园、白金汉宫等等,在旅游攻略当中都会阐释详尽。对我而言,伦敦真正吸引我的并不全是这些恢宏壮阔的气派“阳”面,散落在城市的街头转角、周末集市、古运河、博物馆这些不那么起眼的“阴”面更让我心向往之。我想,短短几月伦敦生活,这些才是能真正触碰到我心底情愫的挚爱。


偶遇街头转角处


大伦敦规划中倡导的城市绿环以及随后的“翡翠项链”的确对居民的生活品质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无论是饭后散步、周末小聚还是户外运动,摄政公园、海德公园等都是绝佳场所。在我看来,如果说这些绿园是伦敦的精华,那么,经历过历史打磨的街头转角便是伦敦的灵魂所在了。虽不那么耀眼,但看似零碎却有组织、看似随意却有沉淀才是它的内涵。


步行往伦敦城市博物馆的路途上,在一个不经意的十字路口,偶遇了这个让人兴奋不已的无法命名的街头转角(图1)。之所以不把它称之为公园,是因为它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两把木头椅子、三面残垣断壁、四个花架以及一些花草;一条U型的小路将这些元素连通,似乎与周边相对现代化的城市环境格格不入。木头椅背上隐约刻着“CITY OF LONDON”,断壁墙面上拱形的窗口似乎要连通古今,木讷的花架也在悄无声息地宣示着这座城市的悠远历史。这么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街头转角,却在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我们驻足了好几个小时,只是坐着、望着、冥想着,久久不想离开。

 

图1  伦敦城市博物馆附近街头转角实景照片

资料来源:笔者拍摄


不管哪座城市,似乎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所谓的畸零空间,多被认为是城市的“短板”,伦敦也是如此。但漫步伦敦街巷,不难发现这些负空间正以其历史的、景观的、人文的特质而或多或少在服务于城市,时常给人惊喜,供人停留。这也许是真正从“蚂蚁视角”看城市规划吧。


漫步古摄政运河


伦敦最有名的河流是泰晤士河,东西贯穿,是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骨架。如果说泰晤士河是一位大家闺秀,那么古摄政运河(Regent's Canal)绝对称得上是小家碧玉了。“运河信托”(Canal & River Trust,专门致力于保护英格兰和威尔士超过2000英里的水路运河的权威机构)官方网站是这么描述古摄政运河的:“它是伦敦保存完好的秘密之一,是一个往往会被周边建筑所掩盖的静谧天堂。”


初识古摄政运河,是在一次晚饭后,我们来到卡姆顿集市散步,走到高街与集中市场的连接处,突然发现一条十分平静的河流,两侧有连续的砖石步道,人们坐在这儿聊天、晚餐、合影。走近一看,觅得一处水闸,两艘已经基本上无法再使用的船儿在其中停歇,翠绿的水草将其环绕。衰败的背后却隐含着生机,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辉煌的历史。同时,运河将一小支流伸向集市,小吃商铺围绕着这一支流有序布局,似乎在共同守卫着喧闹的宁静。


这条河流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回到家中便开始搜索相关资料,慢慢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摄政运河始建于19世纪初期,在随后近100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中,成为19世纪中期英国最重要的工业物资运输通道之一。但自1920年代开始,随着铁路和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其商业运输功能逐渐衰退,尽管如此,它的功能一直延续到了1960年代。演变至今,在政府和民间两股合力的推动下,运河的主要功能向休闲游憩转变。


秉承着知行合一的处事作风,我拉上先生开始了一天的沿河全程徒步,从小威尼斯一直走到莱姆豪斯盆地,并最终到达其与泰晤士河的汇入口。沿途感受最深的是运河沿线功能的自组织——融合、相生、渗透。


融合:散布在运河两侧的礼拜堂集市(Chapel Market)、百老汇集市(Broadway Market)、莫尔登集市(Malden Market)等传统集市与运河作为核心节点展开其空间组织,两者一起成为展示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相生:源于沿河的多样化建筑和船舶。建筑风格相对统一,并有序结合其使用功能设置了建筑阴面及阳面交替与运河互动;河面上的船舶部分用于居住,部分用于书店,部分用于个人喜好的交流,似乎一直伴随着这古老运河生长、延续。


渗透: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空间的渗透,沿河亲疏布局的绿地公园在若隐若现地向人们炫耀着这一古老的记忆;另一种则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在这里,人们骑行、跑步、交往,运河真正融入周边人文环境,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2)。


图2  伦敦城古摄政运河沿线实景照片

资料来源:笔者拍摄


沉迷非正规集市


对于个性化集市,笔者个人是基本上没有任何抵抗力的。伦敦的露天集市是最能直接客观体验到这座城市活力与魅力的绝佳目的地。街头艺术、花样美食、时尚前沿、复古古董、跳蚤市场、手工工艺……在伦敦的集市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伦敦”世界了。


在我看来,伦敦集市的整体谋划是值得学习的。各个集市有相对明确的分工,有自己无可比拟的历史人文和地理区位优势,有整体的营业时间谋划,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品牌效应。博罗集市(Borough Market)绝对算得上是“吃货”天堂,波特贝罗集市(Portobello Market)是“古董控”的阵地(图3),格林威治集市(Greenwich Market)被称为艺术家之家,而比林斯盖特集市(Billingsgate Market)则是海鲜集散地等等(图4)。各集市相对均质地散布在伦敦中心城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图3  波特贝罗集市

资料来源:paixin.com


图4  比林斯盖特集市

资料来源:笔者拍摄


这些非正规集市不仅是伦敦文脉的印记,也是小众文化的凝聚,更是城市无穷魅力的施展平台。


探究多彩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想必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聚宝地,在里面逛个三天三夜恐怕也很难将其中的宝物一一浏览完。无论是镌刻历史发展的艺术收藏,还是记录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品,这座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城市都一一通过大量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向世人一一呈现,诉说着它的源头与繁荣。


笔者最爱的两个博物馆是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Natural History Musuem)和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对于前者,我认为其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录城市的载体,人们往往第一眼便被它华丽的建筑形式、砖混的黄棕建筑材质所吸引;它不仅帮助孩童打开通往神秘自然的大门,也是成人静心思考的绝佳场所(图5)。

 

图5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资料来源:视觉中国


而后者则是20世纪现代艺术珍宝的珍藏地,我最爱的是它的藏品分类:历史—记忆社会、裸体人像行动身体、风景材料环境、静物实物真实的生活。该美术馆的建筑也极具特色,由巨型发电厂改建,大烟囱顶部的“瑞士之光”使用半透明玻璃材料,点亮伦敦城市夜景(图6)。

 

图6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资料来源:http://content.time.com/time/travel/cityguide


暂别伦敦,回想起塞缪尔·约翰逊那句对这个城市的赞美,似乎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与其说伦敦是一座经久不衰的帝国城市,倒不如把它当作一座给人希望,让人静心的精美城堡。最后,我想以一首最爱的民谣结束这一篇不成文的游记:别错过年轻的疯狂,时光很匆忙;别错过日落和夕阳,不论在哪里;来不及认真地年轻过,就认真地老去。


作者:熊伟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阅

英国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系列·从记忆延续到综合再生——考文特花园更新记

“金线”背后的故事——解码伦敦更新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更正启事

 

        由于供稿人和编辑的疏忽,发布于微信号2017年12月13日、载于本刊2018年1期p147的资讯《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成为第一个“英国皇家规划师学会”认证的亚洲大学》有误。首先,资讯标题应更正为《中国香港中文大学获“英国皇家规划师学会”认证》;其次,资讯中提到,“香港中文大学是第一所获得认证资格的亚洲大学”,应更正为“香港中文大学是最近获得认证资格的亚洲大学”。


        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歉。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2018.4.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