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高剑峰记录(三)【连载】
笔者高剑峰,1966年生人,已过50。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经济、区域经济等。2017年7月25日—10月24日在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规划学院作访问学者,有幸在梁先生门下短暂逗留,以政策评估为主要学习内容。跟随梁先生学习的状态,有点像孔子在学到《易经》时的那种感觉,一是喜欢——由经验主义而理性主义,感受到了理性主义的那种智慧,也体会到由此而来的那种喜悦,可谓“晚而喜易,韦编三绝”;二是遗憾——要是在10多年前遇到现在这个年岁的梁先生就更好了。“假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梁先生讲的内容广博而丰富,我的主要精力在政策评估上,所以整理出来的不多。在梁先生讲授的基础上,我做了一定的加工整理,也包含一点自己的感悟。供大家参考、思考。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高剑峰
人只能活在时间轴当中
如果真有神仙的话,人和神仙最大的区别可能是,人只能活在时间轴上,只能活在当下,不可能搞穿越。由此延伸出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来。
人必须受一天24小时的制约。要睡觉,要吃喝拉撒,这些都要花费时间,于是,留给人活动的时间就更有限了,时间跟着又制约了空间。
城市半径以普通人40分钟左右的移动距离为限。让他在路上花更多时间,就不合理了。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的移动方式不断改变,从步行、坐马车,到坐汽车、地铁、磁悬浮等等,移动速度加快,但上述规律并没有改变。城市的半径虽然在不断扩大,但是,这个时间上的局限性仍然没有根本突破。在上海,徐汇人就是徐汇人,浦东人就是浦东人;在北京,海淀人就是海淀人,朝阳人就是朝阳人。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一生中去其他区的时间也不多。
以这个局限性为出发点,梁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西方城市规划中的基本概念“邻里”(neighborhood, 图1)。一个邻里单位的规模一般是一个小学的服务人口,半径大约是小学生步行15~20分钟的距离;小学是邻里的中心,可避免小学生上学穿越马路;邻里之间是马路以及其他可以在社区间共享的公用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的公共起居室。
图1 邻里单元示意图
图片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2%BB%E9%87%8C%E5%8D%95%E4%BD%8D/8797924
当然,人类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向这种“时间轴”的制约性发起不断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时间的潜力来。用梁先生的话说,城市最大的发明,一是照明方式的改变,二是升降机(电梯)【似乎应该还包括汽车、地铁、飞机等快速交通工具——编者注】。人类以时间轴为限,不断塑造出城市与人的新的边际来。
人受时间的制约,不能时时处处都认真,你必须做出一些选择,要在哪些事情上认真,哪些事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你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
记录者:高剑峰,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经济、区域经济;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2017年7—10月)
相关阅读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