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实录 | 张京祥 · 新中国70年城乡规划思潮的总体演进
Editor's Note
用“一个环境观、两条主脉络”的分析框架,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规划思潮的总体演进。70年来中国城乡规划思潮的发展演进历程体现为“变与不变”的统一:变化的是规划的属性与价值认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等,而不变的则是中国式的规划实用主义思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规划中国 Author 张京祥
本文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在“国际视野下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报告全文,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的支持!欢迎分享。
个人简介
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设计大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是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奖、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城市-区域发展与战略规划、城乡治理与规划理论。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城镇群体空间组合》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全球化世纪的城市密集地区发展与规划》《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等学术著作16部。主持“中国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与区域管治研究”“体制转型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主持了杭州、汕头、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湖北、山东、冀中南等区域的空间规划,主持了美丽杭州行动规划、美丽宜居新江苏建设规划、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战略规划等创新项目。
01
基本视角
02
总体发展演进
社会经济背景
国际国内大环境
国际:美苏冷战
国内:学习苏联、国家主义和阶级斗争
中国总体社会经济形势
计划经济;重工业导向;城乡二元壁垒
两条脉络
中央—地方政府关系: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垂直的组织命令和计划体系
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政府通过统一计划实行全面的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全面公有制,政企合一、政社合一
规划的社会认知
城市规划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和落实,是被动落实城市空间建设和重大项目布局的技术工具
重要规划思潮及方法
强烈的自上而下、计划性、指标性和工程技术性
主要技术方法:以产定人,定人定量的指标配给及空间形体设计,体现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城市形态与建筑风格
代表性的规划实践
苏联援建的156个工业建设项目及相应的重要城市规划
社会经济背景
国际国内大环境
国际:世界经济现代化、思想政治多元化
国内:中苏关系全面恶化、极左社会思潮
中国总体社会经济形势
闭关锁国、经济社会全面停滞,秩序陷入混乱
两条脉络
中央—地方政府关系:高度集权的自上而下管制;
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实行僵化的计划经济,通过行政命令实现资源配置
规划的社会认知
全面停止城市规划工作,城市规划被视为导致一系列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重要规划思潮及方法
反城市化的建设思潮,分散主义的规划建设理念
代表性的规划实践
三线建设
新唐山总体规划等
全国三线地区范围
攀枝花三线建设
社会经济背景
国际国内大环境
国际:西方社会矛盾突出,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推崇
国内: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回归经济发展、释放发展活力
中国总体社会经济形势
渴求科学科技,学习西方,强烈的追赶意识
增量改革试探,对外开放
双轨制经济体制以及乡镇经济的崛起
两条脉络
中央—地方政府关系:从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到中央—地方政府分权;
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政府向地方企业放权让利,资源配置的“双轨制”;国民经济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辅
西方新自由主义盛行
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规划的社会认知
从被动落实经济计划的技术工具,逐渐转变为引领发展的主动工具、管理建设的工具
重要规划思潮及方法
计划经济的管控思维与西方规划理论的结合
注重理性分析的科学规划思潮,规划研究与实践中引入西方理论、数学模型、计量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
代表性的规划实践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各地的城市总体规划
《上海虹桥开发区详细规划》
《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5—2000)》等
社会经济背景
国际国内大环境
中国总体社会经济形势
明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增长主义的政策体制确立
2003年后提出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但是传统路径模式的惯性巨大
国际:多极化世界格局形成,全球化快速推进,亚洲金融危机爆发,911事件,中国迎来战略机遇期
国内:全面对外开放,加入WTO,转向外向型经济体制,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生态问题加剧
中国加入WTO
国土开发开放的“T”型轴
两条脉络
中央—地方政府关系:
中央、地方在“集权—分权”之间摇摆、调整
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更多可支配资源的同时,也向其转移了更多的增长压力
政府—市场—社会关系:
政府与市场相互促进,政府与市场结盟,市场力量不断增强,社会力量快速生成,逐渐形成多元社会
规划的社会认知
主动应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工具
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与建设引导的手段
中央与地方博弈、城市之间竞争的工具
分税制改革对地方政府的影响
重要规划思潮及方法
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哲学风行
规划观从过去长期聚焦城市向覆盖城乡的全域拓展
规划编制中引入生态观、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等思想
代表性的规划实践
《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
城乡统筹规划、品质提升规划
浙江、江苏等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
经济发展新常态
江苏宜兴的美丽乡村建设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社会经济背景
国际国内大环境
国际:后金融危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重构
国内:矛盾与压力,终结增长主义,全面转型发展
中国总体社会经济形势
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时代主要矛盾判断,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两条脉络
中央—地方政府关系:重构国家治理体系,中央政府加强集中管理,强调政治权威与政治秩序
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市场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调社会公平
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判断
规划的社会认知
实现多元协调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和协调管控的重要工具
重要规划思潮及方法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强调生态优先、刚性管控,强调集约化、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方式;强调文化自信,探索“中国方案”等等
一张蓝图绘到底,多规合一,构建统一有序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代表性的规划实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海南多规合一改革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
03
变与不变
04
结语
延伸阅读
解析中国城市规划:规划范式与中国城市规划发展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与你一起聆听∣“国际视野下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国际视野下的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70年城乡规划总结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