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基于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战略——日本的经验与借鉴【抢先版】

刘云刚陈林宋弘扬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基于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战略——日本的经验与借鉴》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战略。近年来,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乡村的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如何吸引人才进入“头脑”日益枯竭的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关于这一议题,北京大学的于鸿君教授曾建议国家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虽然其提出的做法值得商榷,但丰富乡村的人力资源对振兴我国乡村来说意义重大,也迫在眉睫。日本与我国许多方面的国情相似,在乡村问题的应对策略上走在我国前面,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国学习。因此,我们尝试借鉴日本解决乡村问题的经验,在研究日本导入乡村志愿员和乡村振兴支援队等人才支援政策的背景、内容、主要成果及实施评价的基础上,试图从乡村振兴的本质、人才回流支援、乡村组织模式等视角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回归乡村的可行做法。

 

1970年代,在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乡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并定居。进入21世纪,日本逐渐步入超级老龄化和人口减少时代,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为构建具有持续活力的乡村,日本开始主动出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吸引人才进入乡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进乡村振兴,并形成三者的良性循环。

 

提高乡村活力是日本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其要求乡村以开放的姿态去接收信息、接纳外部人才。城乡交流作为乡村增强活力的重要手段,于1970年代登上舞台(图1)。初期的城乡交流以利用财政资金(即补助金)于乡村建设促进交流的基础设施为主;1990年代后期,物质建设退出主流,转向以人为主(即补助人)的交流活动。21世纪以来,城乡交流进入城乡居民“协动”时代,交流方式从观光访问升级到城乡间的主动交流与合作。这种形式更加重视交流质量,注重以城市人的视角实现对乡村魅力的再发现与再评价。同时,为解决结构改革下乡村面临的各种困境,日本亟须活用人才支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背景下,日本导入“乡村支援员”和“乡村振兴支援队”等基于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战略,重视挖掘乡村“内部人才”和吸引“外部人才”参与乡村建设。这一战略推动了人由城市地区向乡村回流并在乡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实现了乡村的活化和振兴,形成了促进乡村就业与人才回流的良性循环。


图1  日本乡村振兴的策略转型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基于对日本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制度的系统梳理,我们认为其在促进人才回流、乡村治理以及城乡共生关系的形成上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与时俱进地不断赋予乡村新价值。新价值无法在封闭的内部环境中产生,只有通过与外部异质系统的不断交流,乡村才会发现新的发展模式,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日本大力开展多层次的城乡交流活动,作为乡村与外部系统交流的重要手段,此类活动的深化和外部人才对乡村振兴活动的不断加入,有力地促进了乡村再生。
 
第二,能否成功吸引人才回流是人才支援乡村振兴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日本的人才支援乡村振兴战略启示我们,在接纳外部人才的过程中完善乡村内部建设是乡村可持续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与支援人才间缺乏交流、互动、共享等容易导致冲突,也会使得人才支援制度难以实现其设定的目标。因此,建立囊括乡村多主体的立体协作网络来帮助解决引进人才的“工作”“居住”“社区”三大问题尤其重要。
 
第三,基于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激发村民主体性为基础的乡村振兴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巩固与发展乡村组织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乡村自组织不代表其与外界的隔离,反之,它注重在与外部的不断交流中巩固加强各类纵向和横向网络,以提升乡村自主管理和自主经营能力,进而与时俱进,持续赋予乡村新价值。
 

作者:刘云刚,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院长。ygliu@scnu.edu.cn

陈林,博士,广岛大学现代印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chinlin-2003@hiroshima-u.ac.jp

宋弘扬,博士研究生,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songhy@humgeo.c.u-tokyo.ac.jp


延伸阅读

日本乡村振兴中价值观层面的突破:以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为例

日本的乡村驿站建设经验及其借鉴

日本小城镇应对人口减少的经验——以日本北海道上士幌町为例


编辑:顾春雪
排版: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