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关于洋名的一些思考

韩汉白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你叫什么名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能与“我是谁”这个哲学终极问题联系在一起。对于远赴重洋到西方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很多人需要选择是否取一个洋名。梁先生在课上和我们讨论了姓名及其背后的文化。
 
姓名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一般来说,很多西方人的名字来源于宗教,特别是,《圣经》中的人名是西方人姓名的重要来源。梁先生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Peter(彼得)是圣经中的人物,基督宗教创始者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彼得原本是名渔夫,本名西门。认识耶稣后,耶稣给他改名为矶法,即亚兰文“磐石”的意思,中文翻译为彼得,也称伯多禄。在《马太福音》16:18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Matthew 16:18. And I tell you that you are Peter, and on this rock I will build My church, and the gates of Hades will not prevail against it)。在西方圣经文化里,彼得象征着信仰的磐石。一个名叫彼得的西方人,他的名字代表着他的内心有坚定信念。
 
同样,中国人的姓名反映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明确的姓氏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姓名的影响最为深远。如四书五经,是中国人姓名的一大来源。中国人的名字一般是家族中长辈起的,在取名时,会在名字中使用特殊的字,来表示同一家族中的不同辈分。梁先生用自己的名字举例子,他名中“鹤”字代表着他的堂兄弟都是鹤字辈的。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民族,都会基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来取名,很多国家甚至不会另外取洋名。比如,一些古老的民族,如日本、印度等地。即便是在非洲、南美等地的民族,会使用洋名,但多是由教会起的教名,不是长大以后个人选择再改用。中国的香港地区看上去是个例外,很多香港人会为自己起一个英文名。但是,这种洋名使用的普遍化与该地区的历史息息相关。回归前的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当时的环境下,使用英文名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如,英国人在找人做工的时候,称呼Peter比起称呼中文名更方便一些。可以说,这样的选择使香港人更容易与西方雇主沟通或者增加辨识度。所以,即便有些国家或地区因为宗教原因或者方便的选择而使用英文名,但仍然反映了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正如梁老师在课上提出,姓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有意义的。
 
我认为,从思维训练上说,虽然中国留学生是否取英文名是个人选择,但也能某个角度反映梁先生“洋为洋用”的观点。我们应该留意的是西方人姓名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比如说西方人是如何在西方传统文化中选择姓名以及其姓名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另外,从中国留学生的留学生活上讲,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取洋名而去取名。比如,有些人取英文名的目的是为了讨好西方人。其实,如果想与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那就不需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很多时候,不是西方人要求我们改名,而是我们有意无意去迁就他们。我们应该平等地与西方人交往,向他们解释自己中文名字的意义、内涵以及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站在这个立场上,我们才能与西方人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相关阅读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宾洪超记录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李媛记录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吴薇记录


编辑:秦奕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