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09】对城市环境容量的探讨

沈清基 李迅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8-20

《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评选结果
【编者按】去年是本刊创刊40周年,我们评选出了《国际城市规划》“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共40篇。3月13日,本公众号发布了评选结果,并在之后将这些“老”文章整理出来,从3月26日开始分八次推送。在整理这些优秀文献的时候,小编发现,尽管时间已过去了40年,尽管在今天似乎出现了越来越多炫酷的新技术、新方法,但这些“老”文章里提出的“老”问题,直至今天似乎也没有很好的答案。这提示我们,“城市规划”关注的核心,始终应该是“人”。整理这些文献的过程,是一个回归初心的过程,希望您在阅读这些经典文献的时候,也有同感。
 
在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城市将要发挥更大作用。城市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一、城市环境容量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与1949年相比,设市的城市由原来的67个增至245个,小城镇由原来的2000多个发展为2800多个,城镇人口由4千9百多万增加到1亿4千万左右。全国城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达14.07%。有人预测,2000年全世界人口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以上,我国城市化水平也必将进一步提高。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和世界其他国家相类似的城市问题。以上海为例。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目前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但是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人口密度过高,城市用地发展不能适应城市人口增长需要。1980年统计,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4l000人,市中心地区高达每平方公里110000人,市区建筑密度56%,部分街坊高达70~80%;平均居住面积连阁楼一起算每人4.1平方米,每人2平方米以下、三代同室的特别困难户和年大无房结婚的约有110000户,棚户、简屋还有624万平方米,其中危房40万平方米。上海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之高,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的大城市中都是属于前列的。人口密稠,建筑密集,住房紧张,对市区环境保护、生活服务等都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工业布局不够合理。上海市区集中了四千多家工厂、一万多个生产点,占全市工业的一半以上。许多工厂“见缝插针”,车间与居民住房混杂相间,犬牙交错,争地、争房的矛盾较突出。
 
(三)交通拥挤。由于市区职工较多,上下班交通相当紧张。据统计,清晨的客流量达到一百万人次以上,公交车高峰时车上乘客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0人,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四)污染严重。市区内工厂林立,“三废”问题比较突出。全市每日排放污水400万吨,经处理仅28万吨,通过两条污水总管排入长江的约70万吨,其余都直接排入河道经黄浦江出长江口,污染了水体。苏州河已终年黑臭。黄浦江从1964年起发生黑臭,时间逐渐增长,近年来已达一年的三分之一时间。大气污染也很严重,市区降尘和飘尘超过允许标准的3~5倍。市区噪声的声强白天平均约65分贝,已达到令人厌烦的程度。概括起来就是城市环境急剧恶化,许多问题已经影响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再以唐山地震为例。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北京、天津。唐山旧市区建筑密集,人口稠密,街道狭窄。路南区除了三条干道较宽外,一般道路只有6到8米宽,震后全为瓦砖所盖覆,废墟厚达一米左右,原来街巷无法辨认。路南区死亡率高达45%。震后救灾,交通阻塞长达十几公里。搭建临时简屋(抗震棚),在用地上也特别拥挤。天津市区道路平均宽度只有9.1米,遭到地震后全市能疏散到公共空地和学校运动场去的只有20余万人,其余200多万人只能挤在狭窄的人行道上,甚至在车行道上搭建窝棚。
 
以上现象说明人们尚未重视城市环境容量问题,尚未充分注意到在城市有限空间内进行开发和建设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是有限度的,所以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保护城市环境,需要开展对城市环境容量的研究,使城市环境保护达到防患于未然目的,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城市环境容量的概念
 
城市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社会物质实体。城市环境是指城市所在区域内一个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有机结合的、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城市环境质量作出正确的评价;二、是对城市环境污染源的调查和防治;三、是对城市环境容量的研究及确定。通过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及城市环境治理,我们可以认识人类各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人们在环境恶化以后采取的对策;而通过城市环境容量的研究,我们可以弄清人们进行各项活动时在城市环境中所能得到的“自由活动程度”,或者说是城市环境对人们各项活动的容许限度的大小。实践证明,对于城市环境容量问题的正确认识会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城市环境容量”?可以认为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要求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自然、现状、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规模以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简单地说就是环境对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三、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及特点
 
城市环境容量制约条件:
 
1、城市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城市环境容量中最基本的因素。它包括地质、地形、水文、气候、矿藏、动植物等条件的状况及其特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容易使人们轻视自然条件在城市环境容量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其基本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2、城市现状条件。组成城市的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构成状况对城市发展建设及人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容许限度。这方面条件包括工业、仓库、生活居住、公共建筑、城市基础设施、郊区供应等,综合起来又形成城市用地容量。
 
在城市现状条件中,城市基础设施即能源、交通运输、通讯、给排水等方面建设是社会物质生产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基础设施的容量对整个城市环境容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3、经济技术条件。城市拥有的经济技术实力对城市发展规模也提出容许限度。和前几项相比,经济技术容量更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性。因为一个城市所拥有的经济技术条件越雄厚,则它所拥有的改造城市环境的能力也越大,从而人们在城市中从事各项活动的“自由程度”也越大。
 
4、历史文化条件。历史和文化是有生命的、延续的,城市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使其得以源远流长。城市中历史形成的各种条件、环境以及文化达到的程度都会对城市环境容量产生影响。现代化进程对历史文化的“侵扰”,促使人们“思古之幽情”愈加强烈,历史文化条件对城市环境容量的影响也随之增强。
 
城市环境容量具有如下特点:
 
1、有限性。由于城市是人口、社会生产最集中、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所以城市环境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无法通过正常的生态循环来净化自身。同时,由于城市功能越来越复杂,也使得城市环境系统在某种意义上变得越来越脆弱,某一方面问题很容易影响整个环境,而限止了城市的发展。我国的二连浩特市,位于缺水地带,整个城市的用水全靠火车运送。水的因素制约着城市的规模,全市共四千人。人们在城市中的活动一旦超越某个界限,城市的结构形式和总体布局一旦与城市环境容量不相适应,就必然对城市生产和生活产生恶劣影响。以交通结构为例,由于各自所受制约因素的不同,一般说道路建设的增长速度低于交通工具的增长速度,因此我国许多城市的交通感到紧张,阻碍城市的发展。对此不能简单以增加交通工具作为解决交通紧张的主要对策,而应把道路与交通工具综合一起考虑,逐步使道路和交通相适应,使交通处于合理的道路容量之内。
 
2、可调性。也就是伸缩性。城市环境容量的可调性是指城市环境容量这个大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即使某一因素超越了城市环境容量范围,也能在整体系统内获得缓解。但这种调节能力也具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必然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有害影响。以上海作为实例。上海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土地。目前,在149平方公里的市区范围内居住着584万人口,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容量实际已不相适应,而上海在用地如此紧张情况下社会经济活动能力和人民生活能达到目前水平,正是城市环境容量可调性的反应,但是不能认为目前状况是合理的。为了城市今后更好的发展,为了解决“挤”的问题、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对于上海这样城市,除了采取在郊区兴建卫星城镇外,同时要适当扩大中心城市面积,作扩大容量工作,以达到合理的城市环境容量。
 
3、稳定性。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下城市环境容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把处于同样一定条件下的城市环境容量看成是一个数值,那么这些数值将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上下波动,而不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城市环境容量是一个构成复杂、内涵丰富的事物,它还有一些其他特点。例如其真实的容量很不容易表示,特别是明确的量的形式表示很困难;再有城市环境容量对城市建设规模及人们活动的限度的反应并不是直接迅捷,往往短时间内难以看清。对城市环境容量制约条件及特点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下去。
 
四、确定城市环境容量的途径
 
正确地确定某个城市的环境容量,并用明确的形式加以反映是我们研究城市环境容量的主要任务,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这里提出“可能度”与“合理度”两个概念。
 
(一)可能度
 
城市环境容量可能度是指城市环境对人们在城市中各种活动的范围、程度提供的各种可能性(不考虑各种可能性在环境质量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城市用地为例。如果我们以每个城市人口占有城市用地面积(㎡/人)的指标说明单位城市用地容纳城市人口的各种不同可能性的话,各城市的数据是大不相同的。下表所列城市的每人城市用地指标最低与最高城市之差就达6.6倍。
 
这就表明单位城市用地容纳人口的可能度由于各种原因是各不相同的,说明环境容量具有容纳人们活动的各种可能性。
 
城市环境容量的“可能度”概念,反映城市环境容量所具有的“可调性”特点。它既使人们在城市规划建设涉及到城市环境容量时可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由,但同时也易产生忽略环境质量。任意提高城市环境容量可能度,这是需要在工作中注意的。
 
(二)合理度
 
仅仅了解城市环境容量对于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容纳限度的各种可能度还是不完全的,城市建设必须在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城市环境容量的可能度必须和探讨城市环境容量的合理度结合起来。所谓合理度,可将其看作是符合城市发展根本利益的城市环境容量的可能度,是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基础上,对城市环境改造、利用的程度。
 
合理度的道理可用油罐装油为例。一个容积为二十吨的油罐其贮油多少存在着从零到二十吨的多种可能。为了运输安全,油罐必须留出一定的空间,假设为总容积的20%,则油罐容量的最大可能度数值为十六吨。这个可能度则是具有合理性的可能度,即合理度。油罐贮油空隙对于运输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若无空隙就易产生爆炸,只有具有合理度的概念才能正确确定油罐的贮油量。同样,脱离合理度的城市环境容量虽然可以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它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表一  部分城市平均每人城市用地 
 
仍以城市用地为例,如果用每人城市用地指标来表示单位城市用地所具有的容纳人口的各种可能度时,可能度数会明显地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前表业已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加上合理度的概念,则可看出表一中极高与极低数据是不尽合理的。这就促使我们在探讨城市环境容量时既要抓住可能度,更要注意合理度。不少城市环境恶化的很重要原因即是没有认识或掌握好城市环境容量的合理度。
 
合理度的提出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即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大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建设作为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时,最终目的也就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建设好坏的衡量标准只能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有了城市环境容量的“可能度”与“合理度”概念,对于城市规划建设有很多好处。通过城市环境容量的“可能度”就可知道城市环境容量对城市建设发展所给予的各种可能,从而在工作中有一定的“自由度”。而有了“合理度”,则可使人们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建设。
 
五、我国城市环境容量的现状分析及今后目标
 
对我国目前城市环境容量的现状分析及今后目标确定,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环境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环境容量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动态系统。城市环境容量本身也是处于变化中,所以城市环境容量只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确定。我们还是以城市人口和用地这两个因素关系,从一个侧面分析一下我国目前城市环境容量的现状及今后目标。
 
解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城市用地发展不适应城市人口增长要求的问题是存在并日趋严重的。根据1981年我国180多个城市用地的统计资料,平均每一个城市人口占城市用地为72平方米。世界上每人城市用地指标由于各国情况的差异而大不相同(也有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而产生较大出落)。目前英、法、西德等西欧国家在200~250㎡/人,美国有超过1000㎡/人以上的城市,日本1975年全国平均水平为130㎡/人。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指标是低水平的。它是由我国相对土地资源不足所决定的,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经济技术水平下的每人城市用地可能度。我们仍以这个数值作为反映我国目前城市用地现状的相对合理的平均水平,再与全国各城市作比较就会发现还有不少城市就连这个比较低的水平都还不能达到,充分说明了我国城市人口密集程度较高,城市用地容量的适应性较差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目前经济水平低,人口多,土地资源不足,用地紧张的特点。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容量不协调的问题,各城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作出符合各个城市特点的总体规划,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用地指标的调整措施,以有效地发挥城市环境资源的经济效益,使城市各项活动得以正常进行。我国规划每人城市用地的推荐值为80~100㎡/人,每人用地指标从72平方米提高为80到100平方米,对城市今后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指标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下表为10个城市用地规划情况。(见表二)
 

表二  城市总用地现状、规划指标对照表  

 
从各城市的用地规划看,大多在国家推荐值范围内,可以认为,如果达到这样水平,我国城市环境将会有相当程度的改善。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周干峙、胡开华、楼宝月、陈玮、石楠等同志指教,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沈清基  李讯

本文首发于《城市规划研究》(《国际城市规划》曾用名)1984年4期,pp16-21

延伸阅读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 【01】马丘比丘宪章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 【02】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述评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 【03】东京都新宿副都心规划简介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 【04】试论历史古迹旅游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以曲阜规划为例
UPI“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40篇 | 【05】“门槛”理论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应用问题

排版: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