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英国社会住房的分配模式及其影响效应【抢先版】

邱君丽 刘玉亭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8-20

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英国社会住房的分配模式及其影响效应》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保障房分配作为住房供应中的重要环节,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英国的社会住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转型和趋势具有普遍共性,极具借鉴价值。本文关注英国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住房,即由政府或第三方机构持有、运营或管理,以较低租金(福利性)供应给低收入者的住房。
 

图1  2001年纽卡斯尔泰恩河畔的拜克庄园。30年过去了,居民们仍然在这个丰富多彩的花园里晒太阳,设计初衷是为了鼓励人们充分利用花园,在户外社交

资料来源:RAVETZ A. Council housing and culture: the history of a social experiment[M]. London: Routledge, 2001.

 

图2  格拉斯哥,新戈巴尔。1960年代开发的中高层公寓,多数已废弃等待拆除

资料来源:同图1

 

通过社会住房在不同时期的供应量(绝对和相对)和供应对象的变化,可以大致勾勒出其在整个住房体系和社会经济中所承担的角色及其变化。英国社会住房起源于19世纪末期,旨在改善工人阶级的住房条件,其动力源自工人阶级日益增强的政治影响力。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约20年内,英国社会住房的发展趋势具有相似性:大规模建设,供应对象逐渐由“面向大众需求的住房”转向“面向穷人的住房”,特别是贫民窟清理运动中的被拆迁者。1970年代—1990年代,英国社会住房的“剩余化”特征凸显,社会住房的总量快速缩减,供应对象转为最低收入者。而近年来,英国社会住房体系的地方差异性日益明显,例如英格兰的社会住房由剩余模式下的“安全网”角色,向“临时救济”模式转变,社会住房的福利性质被再次削弱。
 
不同时期社会住房的角色不同,供应的目标对象存在差异,因而其分配模式也随之变化。19世纪末至二战后的20年,基于“应得”的分配成为主要模式,即申请者被划分为“值得”和“不值得”两个群体,被认为“值得”的申请者可以分到质量好的住房。不可避免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往往使得穷人被分配到质量差、穷人多的社区中。虽然出现了一些衰败的社区,但此期间建成的多数社会住房社区成为工人阶级生活文化的载体。
 
1977年英国的《无家可归者法案》(The HomelessAct)中明确,“无家可归者”在地方当局的市政公房分配中为“具有优先需要”的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基于“需要”的分配模式。但在实际的住房分配中,对黑人和低收入等少数群体的歧视依然存在,他们往往大概率被分配到贫困集中的社区中。此外,由于住房分配职员的主观性以及操作过程中的自主性,使得不同种族、阶级、收入的群体,被“有意地”分配到特定的住区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某些“问题化”社区的持续衰落。
 
基于“选择”的出租模式在1980年代出现在荷兰。在代尔夫特,开始试验一种新的住房分配模式,即模仿私人租赁市场模式,通过(在报纸或一些专门的住房出租杂志上刊登)“广告”的形式宣告待出租的房屋信息以及申请资格,由申请者自行决定是否申请,此模式又被称为“广告模式”或“代尔夫特模式”。基于“选择”的出租,消除了住房官员在房、人匹配中的“自由裁量权”,而将选择权赋予申请者,且增加了分配过程的透明和公开度。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用来实施真正“选择”的资源和权利缺失,低收入和少数族裔群体仍然是“自我隔离”在低收入社区。
 

图3  代尔夫特报纸上关于空置(交换)社会住房的广告招租(一份报纸刊登约30个空房的广告,分新增租赁申请和交换租赁申请两类)
资料来源:KULLBERG J. From waiting lists to adverts: the allocation of social rental dwellings in the Netherlands[J]. Housing studies, 1997, 12(3): 393-403.
 

图4  代尔夫特报纸上关于社会住房分配结果的公告

资料来源:同图3

 
总的来说,英国社会住房分配模式的变迁,与其角色变化一样,遵循了“剩余化”的走向与逻辑。在住房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祉越来越被忽视。基于选择的出租模式,在分配中赋予申请者“选择权”或许值得提倡,但在本质上却与当前英国社会住房最后的“安全网”的角色相悖。突出政治经济考量的政策制定,对社会关怀的缺失,可以说是英国社会住房分配政策产生诸多消极影响的根本原因。 
 
作者:邱君丽,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访问博士生
刘玉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荷兰社会住房政策体系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启示

德国住房租赁制度及其对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培育的启示
法国社会住房的政策演变和建设发展

编辑:秦奕
排版: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