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十七)

韩汉白邱燕陈书琳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7-10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是梁鹤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是本书讨论的主题。“梁言实录”栏目从4月14日开始连载三位中国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陪伴大家一起来认识和“解剖”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加拿大]梁鹤年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编辑荐语】生得无意义又活得不好是沉沦;生得有意义但活得不好是苦差;生得无意义但活得好是行尸;生得有意义而活得又好才是幸福。西方人怎样定义和追求生命意义?怎样定义和提升生活品质?现代西方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权、资本等理念定义自己、衡量别人。这些西方文明的变量来自哪里?将会把西方文明带到何处?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衍生它们、驱使它们?本书通过历史背景、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历史契机去探索西方文化基因的来源、演变以及它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摘自本书 


 


第十七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从和解有望到和解绝望

西方上帝隐喻的演变:从父亲到钟表匠
 
本章是第三篇“天择”中的第一章。本篇是第二篇“物竞”的延续,继续讨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端和结局,更多地强调历史背景、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关键人事促使经验主义的胜出和资本主义的兴起。第十七章作为本篇的第一章,继续讨论第十五章的主题,即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从内容上讲,本章第一部分以“自然哲学—科学—科技”为线索,主要讨论了西方思想上的分裂(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第二部分以牛顿为关键人物,分析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和解的可能性;第三部分则以伏尔泰为关键分析人物,分析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和解无望的原因,即英法民族优越之争,关键事件是英法微积分之争。

 

本章的线索是西方思想史的演变。西方古代思想分为关于自然运作和关于人类行为两类;到亚里士多德时,其知识分为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两者是统一的;宗教改革后,教会被清理,神也遭质疑,神的本体出现变化,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分离,逐渐成为“科学”,用基于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科学研究对象局限于自然世界,科学取向由求知变为求用,最终求知的科学变成了求用的科技。本章我感兴趣的问题主要有:(1)西方神的本体演变过程?(2)社会科学中的一元论和多元论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社会科学没有像自然科学对万物规律一贯性的向往?为什么个人主义容不下统一的人的学问?(3)笛卡尔思想中无限与有限的关系?(4)洛克与笛卡尔的相似性是什么,即意识形态化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相似性是什么?(5)从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科学思维是如何演进的?

 

本文主要讨论西方上帝隐喻的演变:从父亲到钟表匠。

 

西方基督宗教中的上帝(God)被称为“神”或“造物主”(creator),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表现为全知(无所不知)、全能(无所不能)、全在(无所不在)。学术界对西方上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学和宗教学(神学)。从西方上帝隐喻的演变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西方文化,或许可以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从基督宗教诞生到宗教改革,上帝在宗教文本中被隐喻为父亲。在《旧约圣经》中,上帝一般被间接称为父亲。如《诗篇》103:13称赞耶和华恩惠的经文中写道,“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以赛亚书》9:6中预言耶稣诞生,“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新约圣经》中,上帝更多被直接称为父亲。如《加拉太书》4:6中,耶稣称上帝为父亲,基督徒也称上帝为父亲,“因你们是儿子,神就派遣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啊!’”。上帝作为父亲有两层内涵,其一是作为耶稣的父亲,其二是作为基督徒的父亲。耶稣称上帝为父亲,是因为耶稣为圣母玛利亚由圣灵感孕所生,是上帝的亲生儿子。并且,在“三位一体”理论【该理论中的“三位”包括:圣父,也称天主圣父,也可称上帝或神;圣子,也称天主圣子、耶稣或基督;圣神,也称天主圣神或圣灵】中,圣父是圣子和圣灵的根源,圣子由圣父所生,圣灵由圣父所发,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类比为树根(圣父)、树干(圣子)、果实(圣灵)。基督徒称上帝为父亲,是因为入教后的基督徒接受了圣灵的洗礼,建立了与上帝之间的父子关系。总之,上帝的父亲身份反映了上帝是实体存在。父亲的形象在《圣经》故事中表现为“他是”“他说”“他看见”“他听见”“他行动”及“他爱”。同时,上帝的父亲身份也反映了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创造与被创造。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被打倒,上帝的存在也遭到质疑。在“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背景下,西方思想界不再需要一个如父亲一样,照顾、保存、支配世界的上帝,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创造世界、赋予世界运行规律,然后就不再干预世界的上帝。上帝在科学的语境下被隐喻为钟表匠。上帝作为钟表匠的隐喻来自钟表隐喻(clock metaphor)。14世纪早期,英国圣奥尔本修道院院长理查德·沃林福德(Richard of Wallingford)建造了欧洲第一台天文钟。天文钟可以显示时间,同时也能显示太阳、月亮、星座在该时刻的相对位置等天文信息。1337年,法国哲学家妮科尔·奥雷姆(Nicole Oresme)对天体运动与钟表运行进行类比,把宇宙同上帝的关系比作机械钟与钟表匠的关系。宗教改革后,这一观点逐渐流行。在16—17世纪的神学文本中,许多传教士都通过描绘世界之钟的宏伟来赞颂上帝的伟大[1]。最终,上帝犹如一个钟表匠,在造好了时钟以后,就任由这时钟运行,不再干预。这个隐喻虽然得到了大多数哲学家和神学家的支持,但仍然与“上帝是全知和全能的”这一点矛盾。如果上帝是全知的,那么他应该能预见钟表运行中的问题,从而造出一座可以持续运行而不再需要任何干预的钟表,但是这就否定了上帝是全能和完美的;如果上帝是全能的,那么他在钟表运行时应该可以自由地干预,然而这又意味着上帝大钟是不完美的,所以这就否定了上帝的全知。这一矛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时达到顶点,具体反映在莱布尼茨与牛顿的学生萨缪尔·克拉克(Samuel Clarke)的争论中。

 

上帝的身份从父亲变为钟表匠,反映出上帝的存在从实体变为理念。在宗教改革前,西方世界对神的观念是神恩莫测;近代以来,这种观念开始逐渐转变,认为神以理性和规律创造世界,而理性和规律是人类可以理解和掌握的。从此,上帝隐退,人类出道。

 

参考文献

[1]   吕天择. 科学革命中的钟表隐喻[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7): 76-82.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牛顿和那个苹果的故事,以前对牛顿的了解,仅限于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知道他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么牛的定律。近日的学习,才了解了牛顿的其他伟大之处。

 

在科学史上,以1687年牛顿所著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有人说该著作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力学的诞生,现代物理学的诞生,乃至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爱因斯坦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在牛顿以前,并没有一个关于物理因性的完整体系,能够表示经验世界的任何深刻特征。在他以前和以后,都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决定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那么,为什么说此书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呢?

 

首先,物理实验传统因此建立。在此之前,伽利略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看到月球上的环形山,证明地球是圆的;牛顿在《光学》里也有大量实验记录,例如利用三棱镜实验证明光是由许多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混合而成的,而三棱镜又把白光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单色光。

 

其次,牛顿在继承了前辈们积累下来的知识后,将物理学公理化了,即可以像数学原理一样描述物理学中的自然现象规律。从少数几个简单而不容置疑的原理出发,可以推导出无数命题。牛顿将数学的公理化系统运用到自然现象中,并使其自成一个井然有序的体系,人们可以在公理的基础上,像解数学题一样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作无限延伸的解题。由此可见《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本书对于近代自然科学的重大意义。

 

牛顿是经验主义者洛克的好朋友,在哲学上,牛顿倾向于经验主义。因此,他非常热衷于做实验,他的主要成就也大多来自实验。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不发明假说”,这似乎是讽刺那些理性主义者们坐着空想的行为,但事实上,《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中的一些定义与公式却是来源于牛顿的直觉。比如牛顿把惯性称为一种力,又如“每个作用都有一个相等的反作用”“运动的变化正比于外力,变化的方向沿外力作用的直线方向”等定律。这些定义、定律、公式与生活经验相符合,让人容易接受,但其并未经过严谨的实验和论证。

 

牛顿的所有科学成果和成就,都在于他在很多领域善用实验加以验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总结之前科学家的经验论著,进而推导演绎他的理论体系。而这些其实都是理性主义的方法。


作者:邱燕,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宗教信仰推动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创造力

 

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是英国的主体民族,该民族的文明很大程度上创造了现代文明。被称为英国“宪政”鼻祖的1215年《大宪章》巩固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形成了权利分立制衡。培根创造归纳法,洛克强调官能经验在认识中的绝对作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原理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现代工业兴起奠定了科学基础;之后,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为现代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性原则。梁老师曾说过,英语主流文明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他们创造出能令资本主义迅速成长的自由竞争市场机制,以及与之配套的自由民主的社会政治氛围。私有财产、法治、自由贸易、契约精神,这些借助英语语言发展出来的意识形态渐成系统,成为主流。18—19世纪,英国空前强盛,在世界各地扩张殖民地,将这些思想传播到世界。

 

我们发现,无论是自然哲学或是道德哲学,还是之后演变发展形成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直至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主宰世界,哲学和科学均是伴随西方围绕宗教对真神的探求而产生、发展乃至繁荣的。即使是君主立宪制这一当时新的国家体制的诞生导致的政教分离,也不过是宗教和社会的特性所决定的,“其目的不是确立摆脱宗教的自由,而是为宗教确立自由”。宗教改革促使社会对新理念持宽容和开放态度。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引领的世界,形成了新形式的宗教均衡,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变化是好事。

 

在形成并成功输出人类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法律和政府制度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在自己的成就面前日趋保守。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后来被推广至欧洲大陆,再向北美扩展,创建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后来,美国接棒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进而形成了所谓的盎格鲁-美利坚文明体。

 

诚然,盎格鲁-撒克逊文明所创造的经济和政治理念并非处处适用,中国仍需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国模式,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而非盲目亢奋地拥抱全球资本。


作者:陈书琳,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目录

第一篇  源头

第一章  基督信仰成为崩溃中的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二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首次结合:奥古斯丁与柏拉图
第三章  “基督太平”:政治宗教化下的欧洲大一统
第四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二度结合:阿奎纳与亚里士多德
第五章  西方第一组文化基因:“真”与“唯一”
第六章  灾难来临:西方人心理失衡
第七章  大变前夕:腐化的教会面对涌现的民族意识和人文思想
 
第二篇  物竞
第八章  充满犯罪感的宗教改革
第九章  宗教政治化的欧洲大混乱:西班牙帝国的盛衰与国家理念的抬头
第十章  迷惘、无奈的时代:命蹇的伽利略
第十一章  绝无原则的法国内争产出乐观、悯人的理性主义
第十二章  做梦的笛卡尔带出“天赋理念”
第十三章  绝对原则的英国内争产出悲观、功利的经验主义
第十四章  做官的洛克带出“天赋自由”
第十五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第十六章  西方第二组文化基因:“人”与“个人”
 
第三篇  天择
第十七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从和解有望到和解绝望
第十八章  法国从盛到衰:理性主义藏身于浪漫卢梭的“天赋平等”
第十九章  大英崛起:斯密的“追求私利可达公益”
第二十章  资本成形:达尔文的“自由竞争”是天演原则
第二十一章  英、美交替:自由、资本交棒
 
第四篇  适者?
第二十二章  资本世界:功利文明全球化
第二十三章  自由、功利压倒平等意识:资本主义腐蚀共产主义
第二十四章  自由、功利战胜民族意识:资本主义击败国家主义
第二十五章  自由、功利取代生命意义:资本主义吸纳存在主义
 
第五篇  生存?
第二十六章  个人:小我与大我、公众与公共
第二十七章  “不损害别人自由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的
第二十八章  自由与平等
第二十九章  民主:“是人民的、由人民的、为人民的政府”可能吗?
第三十章  资本主义与自由经济
第三十一章  资本主义是以钱赚钱
第三十二章  法治、人权是资本主义之盾
第三十三章  “唯一、真”、“人、个人”两组文化基因的纠缠:民族性格、时代心态、历史背景与契机的互动
第三十四章  大国盛衰的逻辑

相关阅读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十六)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吴薇记录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李媛记录


编辑:顾春雪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