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十六)

韩汉白邱燕陈书琳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7-10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是梁鹤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是本书讨论的主题。“梁言实录”栏目从4月14日开始连载三位中国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陪伴大家一起来认识和“解剖”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加拿大]梁鹤年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编辑荐语】生得无意义又活得不好是沉沦;生得有意义但活得不好是苦差;生得无意义但活得好是行尸;生得有意义而活得又好才是幸福。西方人怎样定义和追求生命意义?怎样定义和提升生活品质?现代西方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权、资本等理念定义自己、衡量别人。这些西方文明的变量来自哪里?将会把西方文明带到何处?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衍生它们、驱使它们?本书通过历史背景、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历史契机去探索西方文化基因的来源、演变以及它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摘自本书 


 


第十六章  西方第二组文化基因:“人”与“个人”

论个人主义起源
 
本章是第二篇“物竞”的最终章。在前八章的铺垫下,本章提出了西方第二组文化基因“人”与“个人”。本章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目的地、地图和指南针形象总结了西方从中古时期到近代真与求真的关系(表1);第二部分总结古希腊时代、基督宗教时代、奥古斯丁时期、阿奎那时期、理性主义时代、经验主义时代这一漫长的时间段内,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演变;第三部分总结了近现代西方真与求真的关系变化及其影响,并提出西方第二组文化基因“人”与“个人”。

表1  用目的地、地图、指南针描述各时期的“真”

注:*从求真方法出发,天赋理念可以验证目的地。目的地是存在的,只是不知道在哪里。
**从求真方法出发,不求真真,仿真就行,也就是没有目的地。

本章高度概括并总结了本书第一篇和第二篇(共十五章)的内容,重点有二。第一个重点是从中古时期到近现代西方理性和信仰关系的演变。古希腊时代的理性与信仰分开;基督宗教时代的信仰与理性不合;奥古斯丁把理性与信仰结合;阿奎那时代信仰与理性分裂。信仰被腐蚀,理性从反思到反对信仰(神)。理性的反思促使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产生。两者在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以“人”为核心。理性主义的“人”包括个人与泛人;经验主义的“人”只有个人,而且只肯定个人。不同的个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会有不同的观点,得出不同的经验。然而,近代西方用个人经验去衡量、质疑传统和权威,导致传统被不断代替、权威被不断推倒,瓦解了传统和权威对社会安定所起的作用。最终西方形成了中古时期的“稳”社会和近现代的“乱”社会,而且越来越乱[1]225。第二个重点是从中古时期到近现代西方真与求真的关系变化。中古时代是先确定真,再求真。而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把真与求真的次序倒过来,使用传统的求真方法,却没有求真的方向。所以,西方人在求真路上越走越迷惘。当然,西方人摒弃了传统的真并不代表他们遗忘了传统的真及其给予他们生命和生活上的意义。虽然西方人既想回归传统的理性与信仰统一,也想保留现代的个人与功利追求,但是西方人存在着传统与反传统、现代与反现代之间的矛盾,导致其患上性格分裂[1]225。我对本章的问题主要有:(1)理性与信仰和真与求真的关系是什么?(2)理性主义“人”与经验主义“人”的演绎和异同?(3)理性主义的“极度质疑”与当代西方的批判性思维的异同?(4)第一组文化基因“唯一真”与第二组文化基因“个人”“泛人”的关系?(5)个人主义的起源是什么?

 

本章讨论的主题是从文化基因理论的视角重构个人主义的起源。


一、个人主义的发展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一个内涵十分复杂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境、不同学者对个人主义往往有着不同的界定。在西方近代,个人主义这一学术术语逐渐形成。学术界普遍认为,个人主义最早来源于法语individualisme,但对其出现的准确时间没有定论,一般认为个人主义一词的首先使用者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哲学家约瑟夫·德迈斯特(Joseph de Maistre)[2]2。由于法国圣西门主义(Saint-Simonianism)的影响,个人主义在19世纪的法国已被普遍使用。如在1840年亨利·里夫(Henry Reeve)翻译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第一卷,1840年第二卷)时,该词已经在法语中使用长达三四十年之久[3]3

 

个人主义起源研究在西方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一个原因是个人主义在西方各国的内涵各不相同。以个人主义内涵为出发点【个人主义起源研究的第二个出发点是以政治、经济、宗教、伦理、认识论等领域为起点】的起源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近代欧洲各国的个人主义,二是现代美国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这一术语起源于法国。在法国,个人主义通常是贬义的,从19世纪至今仍然如此,意味着个人的孤立和社会的分裂[2]19。法国学术界对个人主义持批判态度,他们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如亚历西斯-夏尔-昂利·克雷莱尔·德托克维尔(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1859)认为,个人主义是现代特有的一种灾难。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把个人主义等同于“混乱”和“自我主义”[2]10-11

 

在德国,个人主义通常是褒义的、积极的,意味着个人的自我完成和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2]15-20。个人主义在德国被贴上了浪漫主义的标签。浪漫主义中“个性”【关于个人的独特性、创造性、自我实现】的概念与个人主义成为同义词。在19世纪德国思想家的理论中,个人主义从个人的个性演变为民族和国家的个性[2]18

 

在英国,个人主义指宗教中的新教徒和纯正的自力更生的英国人(尤其是19世纪中产阶级英国人)的混称,还用来指英国自由主义不同流派的共同特征[2]30。从宏观上讲,个人主义就是指英国自由主义,用来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特别是集体主义进行对比,表示经济和其他领域中没有或少有国家干预[2]36

 

在美国,个人主义的概念来源于法国和英国,但由于美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心态,美国个人主义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个人主义内涵在美国的演变如下:(1)西进运动时期为旧个人主义,特征是野蛮、掠夺、夸大的个人英雄主义,典型例子是牛仔;(2)19世纪末—1960年代:经济个人主义,特征是公司化、自主、冒险、进取,典型例子如美国梦;(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自由个人主义,特征是反传统、消极、颓废,典型例子是嬉皮士;(4)冷战结束后:反思个人主义,特征是反思个人主义的弊病,提出社区(community)、共同体主义(communitarianism)等概念】。随着美国取代英国称霸世界,美式意识形态在全球传播,在现代美国,个人主义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核心。对于现代个人主义的起源研究,较为有代表性的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1992)【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任教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弗赖堡大学,被视为奥地利经济学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与芝加哥经济学派关系密切。哈耶克对法学、系统思维、思想史、认知科学等领域也有相当重要的贡献。他坚持古典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极权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他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1948)一书中有详细论述,他认为:真正的个人主义的现代发展始于约翰·洛克,尤其始于伯纳德·曼德维尔和大卫·休谟;而在乔赛亚·塔克尔,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以及埃德蒙·伯克的著作中,这种真正的个人主义首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以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作者为代表,特别是理性主义的笛卡尔的个人主义,是一种伪个人主义,因为他们有变为社会主义或集体主义的倾向[4]3-5

 

个人主义自清朝末年经日本传入中国后,便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讨论。19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学术界对个人主义的争论大致经历了人道主义、“异化”问题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的主体性再到个人主义概念的内涵与本质的辨析这样一个过程[5]。但对个人主义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争议。从不同角度为个人主义正名或对个人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观点层出不穷。学者们唯一能够达成一致的是,个人主义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核心。当前中国学术界对个人主义起源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其中主要方向是研究美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王晓俊分析了美国个人主义的宗教、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五个根源[6];张梦媛分析了美国个人主义的清教源流[7];李小芬认为美国个人主义是美国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的[8]。次要方向是研究西方个人主义的起源:杨明、张伟提出了个人主义的思想谱系[5];邓凡艳认为个人主义有西方文化渊源[9];崔雪茹认为个人主义来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0]

 

总之,当前对个人主义起源的研究,或带有预设的意识形态立场,或多流于文化现象的分析。

 

二、个人主义与文化基因理论

 

从文化基因理论的角度出发,个人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整个西方文明体系之中。个人主义的文化基因埋藏于西方古代的希腊理性和基督信仰。西方近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起源。

 

西方古代的希腊理性和基督信仰包含了“人”与“个人”的文化基因。

 

希腊理性代表着唯一真理。随着古希腊自然哲学向道德哲学转变,古希腊哲学家将对宇宙和自然的探索转向了人类本身【参见第二章读书心得《从希腊神话到希腊哲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 of Abdera)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著名哲学命题(最早见于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原文为希腊字母,转译英文为:Of all things the measure is Man, of the things that are, that they are, and of the things that are not, that they are not.】。之后,古希腊先后出现了以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 of Cyrene,前435—前356年)【他提出唯物宇宙观,认为人生的至善是最直接、最激烈的个人的官能享受,强调“只有今生,没有来世”】为首的“纵欲派”(Cyrenaicism)和以伊壁鸠鲁(Epicurus,前341年—前270年)【他提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没有善,强调个人在肉体和精神上快乐】为首的“享乐派”(Epicureanism,也称“伊壁鸠鲁派”)。他们的共同点是强调唯物、享乐和以自我为中心[1]31。由此可见,对“人”的研究已经出现在希腊理性之中。

 

随着古希腊的衰落和罗马帝国的兴起,基督宗教逐渐发展壮大。基督信仰代表着唯一真神。虽然基督宗教以上帝为中心,但同时也肯定了由上帝赋予灵魂的个体的价值。如在《圣经·歌罗西书》3:11中,基督创造人类以后,“在此并不分希腊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野蛮人,西古提人,奴隶和自由人,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详见Colossians 3:11(English Revised Version):where there can not be Greek and Jew, circumcision and uncircumcision, barbarian, Scythian, bondman, freeman: but Christ is all, and in all.】更进一步说,在《圣经》中上帝被隐喻为父亲,所有人类都是上帝的子女,子女之间不但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个体都拥有自由意志(free will)。在奥古斯丁的演绎下,自由意志是基督宗教的逻辑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原罪”是基督降生、教会建立的前提。在原罪之前,人有自由意志,可以自由地选择善或恶。但原罪效应是人性堕落,人的自由意志使人倾向选择恶,因此只有通过神恩才能得救。由此可见,个人(选择)在基督宗教中具有重要意义。

 

罗马帝国衰落后,西方进入黑暗时代。欧洲各王国各自为政,相互攻伐。但天主教会是统一的,延续着西方文明。教会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后,其代表的“神性”压制了“人性”。个人相对于教会或社会整体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部分[2]44。当然,教权的高涨不仅引发了政教矛盾,教会的腐败也激起了西方各国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参见第十一章读书心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法国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先后登上历史舞台。理性主义中的“人”,包括“个人”与“人人”,可称“人的主义”(humanism)。而在经验主义中,“人”只是“个人”,是彻底的“个人主义”[1]223

 

根据文化基因理论,个人主义【在哲学层面上,个人主义包括强调个人享乐的享乐主义(Hedonism)、强调个人尊严的人文主义(Humanism)、强调个人利益的个人至上主义(Egoism)、强调个人创造生命意义的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1]375是把个人看作“唯一真”【参见第五章读书心得《解读“唯一真”》和第六章读书心得《从“唯一真”文化基因看黑死病和新冠肺炎》的意识形态。在宗教改革以前,西方以神为社会中心;宗教改革打倒了人与神之间的教会;宗教改革以后,人取代了神,逐渐成为社会中心。主义(-ism),来源于拉丁文“isma”,在1670年前,这是一个单词,意为“非常轻蔑地”(chiefly disparagingly);1670年后,-ism成为一个词缀,构成抽象名词,如信条(doctrine)、理论(theory)、实践(practice)。在政治理论中,“主义”代表一种有完整体系的思想或理念。在文化基因理论中,主义来自“唯一真”【本书对“唯一真”的解释是“只有一个真”。唯一真神就是只有这位神才是真的,唯一真理就是只有这条道理才是真的,唯一真科学就是只有这套科学才是真的,唯一真主义就是只有这个意识形态才是真的】,可理解为意识形态。

 

个人主义起源于欧洲16—17世纪的法国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之争。个人主义的内涵来源于理性主义的“个人意志”和经验主义“个人经验”的结合。

 

个人主义的主要来源是理性主义的“个人意识”,而“个人意识”则来自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求真方法是“怀疑”:以不断提出怀疑去达到“不可置疑”的真知。在极度怀疑【笛卡尔提出一个假设: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万能妖魔”(evil genius),它创造我,但又要欺骗我;它刻意塑造我的官能和理智,使我以为任何真的东西其实都是假的。只有我思考“我存在”这个理念的时候,我是肯定存在的。那么,只有我存在,“妖魔”才可能欺骗我】的前提下,笛卡尔推理出“我思,故我在”是唯一“不可置疑”的真知。当我思考“我是否存在”这个理念的时候,我的思想肯定存在。那么,这个可以思想的我就肯定存在,因此,我肯定是存在的。那么,我的存在就由我的思想存在证实了。笛卡尔不只是要证明“我”的存在。“我思,故我在”更重要的意义是“我思”的存在。在这前提下,“我思”固然是“我在”,但所有的“存在”都是要由“我思”去证明。因此,内在的“我思”是求真的唯一途径[1]170。“我思”的“我”,肯定了“个人”的地位;“我思”的“思”建立了“意识”的重要性。“个人意识”瓦解了中古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的哲学与神学的统一,成为现代哲学与上古哲学和中古神学的分水岭[1]170,同时也是理性世界的起点,开启了以“意识”为基础的现代思维。

 

个人主义的直接来源是经验主义的“个人经验”。“个人经验”来自洛克的“白板”(tabula rasa)理论。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在洛克成名之前,笛卡尔的理论是欧洲主流,洛克是在否定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官能为基础的经验主义,也就是说经验主义是反对理性主义而形成的。其次,洛克的出发点与笛卡尔相似,他们都从“我”(个人)出发,只不过洛克的个人是一个“有意识的思想物”(conscious thinking thing),可以有快感和痛感,可以知乐和苦,在它的意识范围内,只会为自己打算”[1]195。再次,笛卡尔通过天赋理念寻求到的“真”是必然、精准和肯定的,只有到达这个标准才是“真真”,而洛克的官能只可能得到“仿真”【参见第十五章读书心得《理性主义大师与经验主义大师的命运差异》。即洛克否定了笛卡尔内在的天赋理念,强调只有通过官能获得的外在经验才可以认识世界,并提出“白板”理论,把人的脑袋形容为“一张白板”,强调经验对人的思想的塑造。经验来自人的官能,不同的个人官能不同,因此,不同经验塑造出的思想也不同。以求用为主的经验主义随着英国称霸而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来自经验主义的“个人”文化基因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西方古代的希腊理性和基督信仰中“人”的文化基因包括人人和个人,西方近代的理性主义仍然包括人人和个人,之后兴起的经验主义继承了个人,抛弃了人人,形成了所谓的“个人主义”。人人有“人类共性”的意识,倾向求同;个人有“个人特性”的意识,倾向存异[1]473。以“以个人为本”的“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的意识和经验是不同的,导致了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人之间公平的矛盾,并且无止境地追求个人欲望的最大满足,成为近现代西方社会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2] 史蒂文·卢克斯. 个人主义[M]. 阎克文,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3] 陈奔. 美国个人主义的历史变迁[M].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2.

[4] 哈耶克.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 贾湛, 文跃然, 等, 译.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5] 杨明, 张伟. 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J]. 南京社会科学, 2007(4): 38-44.

[6] 王晓俊. 试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根源[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3(2): 84-87.

[7] 张孟媛. 美国个人主义的清教源流[J]. 美国研究, 2009, 23(3): 116-126, 5.

[8] 李小芬. 20世纪以前美国个人主义的历史演变[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5): 121-128.

[9] 邓凡艳. Individualism与“个人主义”[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104-110.

[10] 崔雪茹. 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2): 162-165, 170.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自然之法的“目的地”?

 

19451949年间,在德国的纽伦堡,二战战胜国对德国纳粹战犯进行了13次纽伦堡审判。之所以选择在纽伦堡,是因为那里是德国纳粹的发源地。审判中,有多个被告是在犯人身上做了很多反人类残忍实验的医生,他们为自己辩护理由是:他们的职业是医生,只是遵照上级的命令和本国的法律做实验。但指认这些医生的原告的论据是:即使这些实验没有违反被告所在国的法律,仍属于“违反人类的罪行”(crimes against humanity)——这是一个超越了国内法的人类的道德法律,它应该被人类理性所理解,并且是我们依据人性天生就应该知道的道德法律。简单来说,它来自天赋,高于国家的法律,这就是阿奎那的自然之法(道德部分)。

 

阿奎那的自然之法认为,首先,自然之法来自上帝,其次,人是自然之法的执行者。因为人是有人性(human nature)的,有自由意志,能够依据理性去追求善(the good),并且人有足够的能力去认知、理解这个自然之法。即“理性动物之参与永恒法,就叫作自然法”。

 

阿奎那认为人能通过理性找到那些关于人类基本需求的自然倾向(善的、好的),并能从中找到如何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原则;而有些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手段绝不能用,如杀害无辜者、说谎、亵渎上帝等。可以看出,阿奎那的自然之法是从人性中选择如真理、善、自我发展等正面的特征并对其加以认可,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先确定好“目的地”,再寻找如何到达目的地的“地图”和“指南针”?


作者:邱燕,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自由与真相

笛卡尔的“我思”理论认为,不同的“我”有不同的“思”,但每个“思”的理性地位和价值是同等的。因此,人人相同的天赋理念会被个人主观相异的“思”所改变而产生不同。此时,个人意识已经觉醒。到了经验主义时期,“个人自由和权利至高无上”成为主流认识,更多西方人坚信,经验所得即为真知(理)。

 

新冠疫情下,美国政府和媒体故意误导民众,科学权威不断被质疑,被蒙蔽的老百姓游行示威,高喊“我要自由”。当然,这个自由包括在生命安全和解决生计间进行选择的个人自由。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求真的过程反而更为艰难。很多媒介(电视新闻、网络媒体等)都被大型政治集团操控,真相无从辨析,真理难寻。真真假假的信息背后是各个政治集团的利益博弈,民众被舆论牵着鼻子走。通过收音机、电视机、网络新闻、社交媒体等获得的信息,通常是大多数百姓认知的来源,也是他们所谓的现实经验。阴谋化、政治化的经验,使得大众的认知离真知越来越远。“皇帝的新衣”里,人人都看见皇帝光着身子,只是选择了说谎,起码真相存在且能被认识。而今,某些政府用铺天盖地颠倒黑白的舆论导向蒙蔽和愚弄着百姓大众,老百姓在迷雾里找不到求真的方向,辨不清真假。人们将他们认为的真相(理)作为理性思考(演绎)和判断的前提,通往他们认为的真。

 

病毒搅乱了世界,政治化混淆了黑与白。若只有“求真”的方法(无论是理性和经验),“真”在哪却无从知晓,那么人类终将迷失。


作者:陈书琳,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目录

第一篇  源头

第一章  基督信仰成为崩溃中的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二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首次结合:奥古斯丁与柏拉图
第三章  “基督太平”:政治宗教化下的欧洲大一统
第四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二度结合:阿奎纳与亚里士多德
第五章  西方第一组文化基因:“真”与“唯一”
第六章  灾难来临:西方人心理失衡
第七章  大变前夕:腐化的教会面对涌现的民族意识和人文思想
 
第二篇  物竞
第八章  充满犯罪感的宗教改革
第九章  宗教政治化的欧洲大混乱:西班牙帝国的盛衰与国家理念的抬头
第十章  迷惘、无奈的时代:命蹇的伽利略
第十一章  绝无原则的法国内争产出乐观、悯人的理性主义
第十二章  做梦的笛卡尔带出“天赋理念”
第十三章  绝对原则的英国内争产出悲观、功利的经验主义
第十四章  做官的洛克带出“天赋自由”
第十五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第十六章  西方第二组文化基因:“人”与“个人”
 
第三篇  天择
第十七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从和解有望到和解绝望
第十八章  法国从盛到衰:理性主义藏身于浪漫卢梭的“天赋平等”
第十九章  大英崛起:斯密的“追求私利可达公益”
第二十章  资本成形:达尔文的“自由竞争”是天演原则
第二十一章  英、美交替:自由、资本交棒
 
第四篇  适者?
第二十二章  资本世界:功利文明全球化
第二十三章  自由、功利压倒平等意识:资本主义腐蚀共产主义
第二十四章  自由、功利战胜民族意识:资本主义击败国家主义
第二十五章  自由、功利取代生命意义:资本主义吸纳存在主义
 
第五篇  生存?
第二十六章  个人:小我与大我、公众与公共
第二十七章  “不损害别人自由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的
第二十八章  自由与平等
第二十九章  民主:“是人民的、由人民的、为人民的政府”可能吗?
第三十章  资本主义与自由经济
第三十一章  资本主义是以钱赚钱
第三十二章  法治、人权是资本主义之盾
第三十三章  “唯一、真”、“人、个人”两组文化基因的纠缠:民族性格、时代心态、历史背景与契机的互动
第三十四章  大国盛衰的逻辑

相关阅读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十五)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蔡子纯记录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夏菁记录


编辑:顾春雪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