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五)

韩汉白邱燕陈书琳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7-10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是梁鹤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是本书讨论的主题。“梁言实录”栏目从4月14日开始连载三位中国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陪伴大家一起来认识和“解剖”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加拿大]梁鹤年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编辑荐语】生得无意义又活得不好是沉沦;生得有意义但活得不好是苦差;生得无意义但活得好是行尸;生得有意义而活得又好才是幸福。西方人怎样定义和追求生命意义?怎样定义和提升生活品质?现代西方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权、资本等理念定义自己、衡量别人。这些西方文明的变量来自哪里?将会把西方文明带到何处?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衍生它们、驱使它们?本书通过历史背景、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历史契机去探索西方文化基因的来源、演变以及它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摘自本书 


 


第五章  西方第一组文化基因:“真”与“唯一”
 
解读“唯一真”

本章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中“唯一真”的理念。“唯一真”是本篇“源头”的中心论点,也是本书提出的西方第一组文化基因。从内容上说,本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推导出的“唯一真”文化基因,这也是本章的重点;第二部分讲由“唯一真”产生的三种现象(信服、捍卫、宣扬);第三部分讨论了被“唯一真”支配的西方社会中的矛盾(从个人到制度)。
 
本章提出的“唯一真”文化基因不仅是对前五章的总结,也是本书的关键概念。本章有着严谨的哲学逻辑推理,也蕴含着作者宝贵的人生经验。在反复阅读本章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理性与逻辑的力量,同时也为在“是或非”矛盾中产生的共鸣而感动。在本章中遇到的问题如下:
 
  • 第一,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为何被现代人用来演绎物质现象,而不是人生和宇宙的本质?(这个问题涉及经验主义对现代人思维的影响,在学习了第二篇之后应该可以自己回答)。

  • 第二,如何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执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来缓解“唯一真”造成的矛盾?(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但现在还无力回答)。

  • 第三,不能理解三段论的七个要求中存在的逻辑问题之一:“海战问题”The Sea Battle:“明天会有海战。”“明天不会有海战。”按亚里士多德逻辑,只可以一句是对,一句是错。但如果头一句在此刻是对,那么明天一定有海战。若是如此,则“可能发生”是一个不可能成立的理念。发生的就是发生,不发生的就是不发生。“可能发生”是不存在。但这与亚里士多德的“从潜质到实现”的思路会有冲突。他未有处理。这要等到笛卡尔的“息息相关”和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1]

  • 第四,在谈到“后退问题”(The Regress Problem)时,推理上的因果与本质上的因果有何区别?

 
本章用大部分篇幅介绍了“唯一真”的推理逻辑,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在此我想重述这一过程,来检验我的理解是否准确。
 
“唯一真”是西方第一组文化基因。“唯一真”的基础来自希腊理性和基督宗教。对于希腊古哲来说,只有唯一真理是值得追求的;对于基督徒来说,只有唯一真神才是值得信仰的。唯一代表真理的本质,也代表真神的权威。
 
在希腊哲学中,“唯一真”的理念源于亚里士多德逻辑原则中最肯定的一条:“无矛盾”原则【同一东西不能在同一方面同时属于和不属于某件东西】。他认为这是个不能有错的原则,因此确定了真与不真不能共存。所以,凡是真都是唯一的。本章中,作者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推导出了“唯一真”的原则。简单地说,可以把“唯一真”的逻辑推理过程分解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描述“真”。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存在”,所谓“存在”就是真。存在是以本质来定义的。怎样去定义本质?首先,描述“属”与“差”,即某种东西的同类及其与同类之间的差异。其次,描述本质的“范畴”。通过这两个过程,我们就可以对本质有一个准确清晰的描述。至此,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套用来描述“真”的定义和范畴。
 
第二部分,亚里士多德创造了“三段论”推理法则来“求真”,即“假如a等于b,b等于c,a也等于c”。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得出两条必然公理,成为“唯一真”的逻辑基础:

  • 1)假如a属于所有b,b属于所有c,则a属于所有c;

  • 2)假如a不属于任何b,所有c属于a,则c不属于任何b。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的知识必须由三段式演绎法证明出来。
 
第三部分,如何用三段论推理出“唯一真”。三段论推理过程中存在的“后退问题”可能会导致“不可知论”出现,亚里士多德因此提出了“第一原则”和“认知状态”。通过“认知状态”(洞悉、直觉、悟性),我们可以知道在因果循环中停下来的位置。那么找到第一原则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第一知识”(一种以“存在”为其所“属”的知识),并坚持,第一知识里有些第一原则,而在这些第一原则中最靠得住的是“无矛盾”原则[1]。由此,我们就推导出了“无矛盾”原则,即凡是真都是唯一的。
 
最终,本章对“唯一真”的解释是只有一个真。唯一真神就是只有这位神才是真的,唯一真理就是只有这条道理才是真的;唯一真科学就是只有这套科学才是真的,唯一真主义就是只有这个意识形态才是真的[1]
 
在复述了唯一真的推导之后,我又发现了两个问题:

  • 1)以上我们推导了希腊理性中的唯一真理,那么基督宗教中的唯一真神是否是在阿奎那的“五个证明”中证明的?

  • 2)第一原则和第一知识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部分复述的逻辑尚未清楚)

 
摘录本章中个人最喜欢的两段文字,以缓和内心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以“是或非”去求“真”的逻辑仍是西方思维的主流。
 
是与非不能共存的思维支配着西方人的思想与行为。法庭作供、律师盘问,你只可答“是”或“不是”。电脑设计,你只可用0或1。但是,人类思想与行为充满矛盾,怎可能只是“是”或“不是”?人生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yes-or-no),而是“既是,又不是;既不是,又是”(yes-and-no)。无论是信念、感情或态度,都是纵横交错在一起;是剪不断,理还乱。鱼与熊掌,怎会不想兼得?又爱又恨,有谁未曾尝过?最后的“决定”往往是现实与环境加诸我们的:依依不舍,但船已离岸;欲战欲和,敌人已杀进来;欲迎欲拒,人家已别有怀抱。这样的“命运的决定”其实比“人的决定”多得多!
 
感情矛盾非但反映人性矛盾,还反映物理现实和心理现实之间的矛盾——无论是爱与恨的斗争、恩与仇的纠缠,或鱼与熊掌的选择。认识个人的矛盾会使我们对别人宽容些。如果我知道自己是自私、虚伪、贪心、脏乱、鲁莽和矛盾的,但同时又是关怀、谅解、信赖、宽恕、甚至慷慨的,我怎会要求我的同类有所不同?这样,在整个社会上大家就较能和平共处。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唯一真”的科学精神


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思维影响了两千多年的西方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基因。

 

理性思维就是严密的推理性逻辑思考,类似于笛卡尔谈过的几何思考,从清晰、明确的定义出发,每个命题都有确定无疑的根据和理由,需一步步推导出唯一真的结论。这种推理过程用在有精确明晰的定义的数学、物理等科学领域里,是非常合适的。(但用在与个人经验有关的科学上呢?)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第一句:“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把“知”的问题摆在了最为突出的地位,同时他区分了经验、技艺和科学,认为科学是最高的“知”,科学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超越了任何功利的考虑。这也是希腊的科学精神。从古希腊到亚里士多德,西方的理性主义日趋成熟,理性主义所推崇的唯一真的科学精神,强调实验、分析、推导、批判等非常严谨的科学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科学共同的伦理规范和精神追求,为物理、数学、农学、天文、医学、计算机网络等各门类学科奠定了坚实的思考方法基础,使西方近现代科学成果丰硕、独领风骚。不得不感慨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文化)影响之深远! 

 

作者:邱燕,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在以往与西方人的接触中,他们的较真让我印象深刻。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更循规蹈矩,更遵守规则,有一种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1]。西方契约精神源于世俗的哲学和宗教的信仰,早期更多依赖道德自律,到了近现代,契约精神更彰显其法律属性,自律与他律交互支撑,此消彼长,维持着权责对等的社会(世界)秩序[2]。笔者看来,“唯一真”的基因使西方人具有排他性和扩张性,因此使得个别西方发达国家无比自负,宣扬自己的制度是最好的,在世界范围内强制推行自己定下的规则秩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对与错得由他说了算。这显然打破了世界共存的基础——平等与自由,也违背了契约精神的实质。西方人离他们的信仰越来越远。

 

我国虽然很早就有“契约”(例如地契、房契),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国人仍需提高诚信素质。孟子曰,“诚也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被古人视为顺天道的个人修养。在利字当头的经济社会,诚信精神越发成为稀缺资源,单纯强调自律而无视他律是不现实的,往往需要诉诸法律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中国是人情社会,闹到要用法律来解决问题,不仅失了体面伤了感情,也终将使人信用存疑。一事假,百事假,人品受到质疑,谁还敢与你相交,你又如何成事。背离“天之道”,将在“人之道”中迷失。

 

西方有“契约精神”,东方有“诚实守信”。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不仅需要法治,更需要诚信德治。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契约精神”词条[EB/OL]. [2020-03-0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5%91%E7%BA%A6%E7%B2%BE%E7%A5%9E/11513

[2] 范正利. 惟契约精神不死,方见消费社会有序[J]. 人民交通, 2019(3): 5. 

 

作者:陈书琳,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目录

第一篇  源头

第一章  基督信仰成为崩溃中的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二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首次结合:奥古斯丁与柏拉图
第三章  “基督太平”:政治宗教化下的欧洲大一统
第四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二度结合:阿奎纳与亚里士多德
第五章  西方第一组文化基因:“真”与“唯一”
第六章  灾难来临:西方人心理失衡
第七章  大变前夕:腐化的教会面对涌现的民族意识和人文思想
 
第二篇  物竞
第八章  充满犯罪感的宗教改革
第九章  宗教政治化的欧洲大混乱:西班牙帝国的盛衰与国家理念的抬头
第十章  迷惘、无奈的时代:命蹇的伽利略
第十一章  绝无原则的法国内争产出乐观、悯人的理性主义
第十二章  做梦的笛卡尔带出“天赋理念”
第十三章  绝对原则的英国内争产出悲观、功利的经验主义
第十四章  做官的洛克带出“天赋自由”
第十五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第十六章  西方第二组文化基因:“人”与“个人”
 
第三篇  天择
第十七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从和解有望到和解绝望
第十八章  法国从盛到衰:理性主义藏身于浪漫卢梭的“天赋平等”
第十九章  大英崛起:斯密的“追求私利可达公益”
第二十章  资本成形:达尔文的“自由竞争”是天演原则
第二十一章  英、美交替:自由、资本交棒
 
第四篇  适者?
第二十二章  资本世界:功利文明全球化
第二十三章  自由、功利压倒平等意识:资本主义腐蚀共产主义
第二十四章  自由、功利战胜民族意识:资本主义击败国家主义
第二十五章  自由、功利取代生命意义:资本主义吸纳存在主义
 
第五篇  生存?
第二十六章  个人:小我与大我、公众与公共
第二十七章  “不损害别人自由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的
第二十八章  自由与平等
第二十九章  民主:“是人民的、由人民的、为人民的政府”可能吗?
第三十章  资本主义与自由经济
第三十一章  资本主义是以钱赚钱
第三十二章  法治、人权是资本主义之盾
第三十三章  “唯一、真”、“人、个人”两组文化基因的纠缠:民族性格、时代心态、历史背景与契机的互动
第三十四章  大国盛衰的逻辑

相关阅读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四)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关于“城市人”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关于公共政策评估(三则)

编辑:顾春雪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