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十五)

韩汉白邱燕陈书琳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7-10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是梁鹤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是本书讨论的主题。“梁言实录”栏目从4月14日开始连载三位中国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陪伴大家一起来认识和“解剖”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加拿大]梁鹤年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编辑荐语】生得无意义又活得不好是沉沦;生得有意义但活得不好是苦差;生得无意义但活得好是行尸;生得有意义而活得又好才是幸福。西方人怎样定义和追求生命意义?怎样定义和提升生活品质?现代西方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权、资本等理念定义自己、衡量别人。这些西方文明的变量来自哪里?将会把西方文明带到何处?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衍生它们、驱使它们?本书通过历史背景、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历史契机去探索西方文化基因的来源、演变以及它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摘自本书 


 


第十五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理性主义大师与经验主义大师的命运差异
 
本章是第二篇《物竞》的重点,主要介绍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端。从结构上讲,本章是本篇中承上启下的一章,上承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下启西方第二组文化基因“泛人”与“个人”。从内容上说,本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宗教改革前西方文明的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的演变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分析了宗教改革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异同,以宇宙观为主,伦理观和政治观为辅;第三部分总结了英国称霸世界促使英语文化支配世界,英语体系的经验主义战胜了欧陆体系的理性主义。
 
本章的重点有二。一是宗教改革前西方传统的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宇宙观表现为对“真”的追求使得西方人不能没有信仰(神、科学、主义),因此宇宙观的特点是对信仰的严肃和坚持,以及肯定信仰中的“个人”(相比“泛人”来说)。伦理观表现为重灵性、轻物欲,强调超越个人价值。但在思路上,有一个从奥古斯丁的思想到阿奎那的思想又回到奥古斯丁思想的演变阶段,从而导致基督宗教分为天主教、温和改革派和激进改革派。政治观表现为从阿奎那的乐观、趋善,回到了奥古斯丁的人性悲观,特点是以“性恶”为出发点,但加入了“唯一真”文化基因。二是宗教改革后,西方新兴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出现。文中重点分析的是两者宇宙观之间的异同:理性主义追求必然、精准、肯定的“真真”,而经验主义则追求可靠性高的“仿真”。在本章中,我感兴趣的问题主要有:(1)为何理性主义大师的际遇差于经验主义大师?(2)西方文化性格“动”“反”“极端”与西方文化基因“唯一真”之间是什么关系?(3)书中第215页,“文化突变”指的是文化基因的突变还是“动”“反”“极端”文化性格的突变?(4)洛克与霍布斯在政治观上有何异同?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理性主义大师与经验主义大师的命运差异。
 
一、理性主义三位大师生平
 
理性主义的三位大师代表是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他们在历史上前后相继,在学术上一脉相承。他们为理性主义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命运坎坷。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哲学上开创了理性主义,在数学上创立了解析几何,其主要著作有《谈谈方法》《几何学》《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等。笛卡尔早年丧母,体弱多病。成年后,辗转于欧洲多国,做过律师、当过兵、最终做了教师。笛卡尔的宗教信仰存在争议。他自称信仰天主教,但被指控秘密宣扬无神论(atheist)。但可以肯定,由于受伽利略案的影响,笛卡尔的著作直至去世后才陆续出版。他终身未婚。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荷兰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继承并发展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其哲学学说也被称为“斯宾诺莎主义”,他的著作主要有《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依几何次序所证伦理学》(简称《伦理学》)等。斯宾诺莎早年丧母。他年轻时担任教师,后学习拉丁语,接触笛卡尔著作,但其研究因脱离了正统学说而被逐出了犹太教会。被逐出教会后,斯宾诺莎的宗教信仰由早年的犹太教转变为无神论者。斯宾诺莎搬出犹太社区,以磨玻璃镜片谋生,由于吸入大量玻璃粉末,他44岁就因肺结核去世。斯宾诺莎的著作大都被禁,直至他去世后才陆续出版。他终身未婚。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神圣罗马帝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是个通才,在诸多学科都有建树。当然,他在数学和哲学上的贡献最为重要。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他所使用的微积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广泛地使用;在哲学上,他把理性主义推上了巅峰。莱布尼茨在哲学上的著作主要有《形而上学论》《人类理解新论》等。莱布尼茨早年丧父。成年后,他做过律师、当过官员、做过工程师。他的宗教信仰是路德新教。莱布尼茨的著作等也同样都是在他去世后才被出版。在微积分发明争论中,牛顿获胜,莱布尼茨的贡献直至去世都未被世人承认。他也终身未婚。
 
三位理性主义大师在个人生活与学术上都有很高的相似性。但在个人生活上,他们都早年丧父或丧母,终身未婚,一生坎坷;在学术上,他们都取得了极高成就,但无法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著作几乎都被禁,只能在身后才得以发表。
 
二、经验主义三位大师生平
 
经验主义的三位大师是洛克、贝克莱、休谟。同样地,他们在历史上前后相继,在学术上一脉相承,都为经验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同的是他们命运亨通。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哲学家,他在哲学上开创了经验主义,在政治学上是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洛克的著作主要有《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等。洛克是清教徒,学医出身,是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他通过英国辉格党创立者之一的沙夫堡伯里伯爵(Anthony Ashley Cooper)进入政界。洛克的政治生涯虽因英国天主教复辟而有所起伏,但光荣革命后,他的思想符合英国主流社会,在他回到英国后,著作接连出版。洛克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伏尔泰、卢梭等欧陆学者,也影响了美国开国元勋。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英国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圣公会驻爱尔兰科克郡克洛因镇的主教,他在数学和光学上也有贡献。贝克莱的著作主要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等。贝克莱少年早熟,22岁硕士毕业后就留校任教。他游历欧洲各国,娶了爱尔兰大法官的女儿。贝克莱还常年致力于慈善事业。在贝克莱去世后,美国加州大学为纪念他,把创始校区定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休谟的著作主要有《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大不列颠史》等。休谟少年早熟,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25岁就完成了《人性论》。他做过生意,当过教师和图书管理员。休谟早年就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晚年移居法国,被伏尔泰捧为巴黎社交圈名人,他的哲学著作开始在欧洲大陆流传。最终休谟以哲学家和经济学家闻名于世。
 
经验主义三位大师在个人生活与学术上有很高的相似性。在个人生活上,他们一生相对平顺。在学术上,他们的著作几乎都能够被顺利发表和出版,“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为何理性主义大师与经验主义大师的命运差异如此巨大?
 
第一,国家兴衰是理性主义大师与经验主义大师命运差异的主要原因。
 

理性主义源于法国,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逐渐成熟【理性主义成熟的标志是笛卡尔1637年《论方法》的出版和1641年《第一哲学沉思》的出版】。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伐利亚和约签订,法国取代西班牙称霸欧洲。理性主义适逢其会,成为欧洲主流学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宰相马萨林延续了前任路易十三和宰相黎塞留的政策,对内集中王权,对外维护法国利益。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先对内击败了投石党人,后对外进行了法荷之战、英国继位之战、西班牙继位之战。路易十四对艺术的支持,创造了法国文艺复兴最辉煌的年代。1682年,法国王庭搬入凡尔赛宫,法国进入鼎盛时期。源于法国的理性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荷兰的斯宾诺莎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莱布尼茨延续着理性主义的薪火,甚至英国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也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但是,路易十四在位期间的长年战争严重消耗了法国国力。路易十五接任时,法国霸权开始衰落。同时期的荷兰海上霸权旁落,神圣罗马帝国步入末期,而英国开始建立日不落帝国。理性主义受到经验主义的挑战。

 
经验主义源于英国,在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渐完善【洛克是光荣革命的策划者之一,他于1688年跟随奥兰治亲王的妻子一同返回英国。返英后马上将其作品出版,包括《人类理解论》《政府论》《论宽容》等。而后,经验主义思想也被纳入英国的《权力法案》】。1689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国力得到极大增强。荷兰贸易和金融组织转移到了英国伦敦,世界贸易中心由荷兰变为英国;英国继承了荷兰的大量海外殖民地;荷兰海军舰队与英国海军合并,英国建立了欧洲最强海军。在汉诺威王朝期间(1714—1837年),英国在经济上开始进行农业革命,继而是工业革命;在政治上,英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和政党制度;在军事上,英国合并了苏格兰,海外殖民地迅速扩张。经过7年战争,英国击败法国,称霸世界。起源于英国的经验主义随着英国的扩张而传播于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在这一时期,法国学者深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孟德斯鸠受洛克的政治分权制衡影响,卢梭受休谟的情绪主义影响[1]236。而伏尔泰则完全被英式经验主义“洗脑”,从英国返回法国后,走上了“崇英贬法”的道路。伏尔泰对法国政府阳奉阴违,对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冷嘲热讽,对洛克、休谟、牛顿等英国学者极尽吹捧。最终,随着英国称霸,经验主义取代理性主义成为西方主流思想。
 
第二,求知与求用的学术取向是理性主义大师与经验主义大师的命运差异的根本原因。
 
理性主义的学术取向以求知为主。从理性主义的宇宙观上看,理性主义认为宇宙是美好的、有秩序的、有规律的。纯、确、稳的“真”是存在的,求真的方法是内省和演绎,方向是内在的天赋理念[1]173。所以,理性主义要求的“真”是必然、精准和肯定的,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是“真真”,而是经验主义的官能只可能得到“仿真”。从理性主义的伦理观上看,理性主义表现出对神和宇宙的乐观,继而是对人类和个人的乐观[1]175。从理性主义的政治观上看,理性主义表现出保守中的浪漫[1]176。理性主义的伦理观和政治观反映出理性主义的宇宙观对“真真”的追求,但理性主义的理论深奥晦涩,难以应用于实践,因此多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且理性主义的观点与教会神学理论有所冲突,无法发表。总之,从理性主义的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可以发现,理性主义是以求知为主的学术取向。
 
经验主义的学术取向则是以求用为主。从经验主义的宇宙观上看,经验主义以官能为基础,通过官能理解和认识世界。通过官能、经验而理解、运用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因此只是“近真”,是一种“仿知识”或“仿真”(pseudo-knowledge)。虽然不是理性主义追求的“真真”,但“仿真”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会使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的真”[1]197。从经验主义的伦理观上看,经验主义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理智是欲望的奴隶;约法是为了保护个人[1]200。从经验主义的政治观上看,经验主义认为政府是诞生于被统治者的意愿,是统治者的约法。同时,经验主义的政治观有一种基于对人性悲观而产生的现实、功利[1]206。经验主义的伦理观和政治观不仅影响了西方功利主义的形成,而且其主要思想和观点逐渐演变为西方各国政府的政治理论和政治纲领的基础,最终形成国家意识形态和统治工具。总之,从经验主义的宇宙观、伦理观和政治观中可以发现,经验主义的学术取向是以求用为主。
 
理性主义三位大师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命运坎坷与经验主义三位大师洛克、贝克莱、休谟的命运亨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差异是国家兴衰和求知求用的学术取向截然不同所导致的。那么,身为一名中国学者,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科学无国界,但学者有祖国,学者的成功与否与祖国兴衰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在学术取向上,我们应该努力找寻求知与求用的平衡,既保持出世的理性,也怀有入世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洛克是经验主义的创始者,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官能(senses)经验,分为两种,即分别通过官感(perception)和反省(reflection)得出的理念(ideas)。官感来源于官能感受外部世界,而反省则来自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官能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官能划分为简单官能和复杂官能,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

 

但理性主义代表大师之一的笛卡尔说,当我们分析上帝的存在时,我们心中就有一个强烈的观念,相信存在着一个绝对的完美;在分析世界的存在时,我们强烈地、清楚地相信万物的存在,世界的存在。这些观念比如上帝、灵魂、道德原则、数学几何公理等,都是天赋的,在我们心中是自然存在的,而不是来源于感觉,因为感觉是不可靠的;并且这些天赋的真理是我们推理演绎其他复杂事理的基础。所以笛卡尔是真的“致知”。

 

洛克反对天赋理念。他认为人的心灵一开始就像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官能),也就是说,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他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的,知识归根到底是导源于经验的”。洛克的个人经验使他明白,不同经验会使人有不同理念,他的个人际遇衍生出日后的“实用”立场,所以洛克的“致知”是为了“致用”,去应付尘世的、日常的生存[1]

 

英国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击败法国,开始了欧洲霸主地位,而代表英国体系的洛克理论正好取代了法国体系的理性主义[1],洛克的政治理念成了西方主流政治理念。他的宪政民主政治,“自然权利”的人,主张捍卫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等政治理念,也都深远地影响了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作者:邱燕,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由演绎法和归纳法看理性与经验的辩证统一

  

理性主义鼻祖笛卡尔创造出直觉的演绎法。其中,推理的前提是普遍,推出的结论是个别,结论蕴含在前提中。即凡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属性,其中的每一个别事物都必然具有这个共有的属性,所以从一般中能够推出个别。只要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联结各分支的关系链正确,那得出的结论就是可靠的。据说,当年门捷列夫在制作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就是根据元素周期规律演绎推理出几个尚未发现的新元素的存在,之后都得到了科学的证实。当然,演绎法并非认识真知的唯一方法。经验主义者把真理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借助归纳推理的方法去求真。归纳法是从观察、实验和调查所得的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其主要环节是归纳推理,特点是从个别推出一般。

 

但是,演绎与归纳并非对立,而是演绎中有归纳,归纳中包含演绎。演绎要以归纳为基础,演绎推理所依据的前提——一般性知识来源于经验归纳的结果。笛卡尔认为,演绎前提来自“直觉”,并认为需要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对人类的一切知识加以怀疑,直至找到清楚明白的真理。普遍怀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归纳。而演绎又是归纳的前提,因此人们在归纳分析的过程中通常要借助演绎得到的知识(真理或一般性知识)作为指导。我们在科研的时候,也往往运用演绎推理对我们经实验数据归纳的结论加以论证。可见,演绎与归纳互为条件,相互包含。

 

理性认识也具有个体性,每一个体的理性认识又会受自身感性的影响,从而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那么要获得理性真理就必须从多样性的理性认识中提取共性的东西,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也是由经验到理性的过程。所以说,理性和经验是我们认知的不同阶段,会相互转化,并非完全割裂和对立。

作者:陈书琳,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目录

第一篇  源头

第一章  基督信仰成为崩溃中的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二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首次结合:奥古斯丁与柏拉图
第三章  “基督太平”:政治宗教化下的欧洲大一统
第四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二度结合:阿奎纳与亚里士多德
第五章  西方第一组文化基因:“真”与“唯一”
第六章  灾难来临:西方人心理失衡
第七章  大变前夕:腐化的教会面对涌现的民族意识和人文思想
 
第二篇  物竞
第八章  充满犯罪感的宗教改革
第九章  宗教政治化的欧洲大混乱:西班牙帝国的盛衰与国家理念的抬头
第十章  迷惘、无奈的时代:命蹇的伽利略
第十一章  绝无原则的法国内争产出乐观、悯人的理性主义
第十二章  做梦的笛卡尔带出“天赋理念”
第十三章  绝对原则的英国内争产出悲观、功利的经验主义
第十四章  做官的洛克带出“天赋自由”
第十五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第十六章  西方第二组文化基因:“人”与“个人”
 
第三篇  天择
第十七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从和解有望到和解绝望
第十八章  法国从盛到衰:理性主义藏身于浪漫卢梭的“天赋平等”
第十九章  大英崛起:斯密的“追求私利可达公益”
第二十章  资本成形:达尔文的“自由竞争”是天演原则
第二十一章  英、美交替:自由、资本交棒
 
第四篇  适者?
第二十二章  资本世界:功利文明全球化
第二十三章  自由、功利压倒平等意识:资本主义腐蚀共产主义
第二十四章  自由、功利战胜民族意识:资本主义击败国家主义
第二十五章  自由、功利取代生命意义:资本主义吸纳存在主义
 
第五篇  生存?
第二十六章  个人:小我与大我、公众与公共
第二十七章  “不损害别人自由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的
第二十八章  自由与平等
第二十九章  民主:“是人民的、由人民的、为人民的政府”可能吗?
第三十章  资本主义与自由经济
第三十一章  资本主义是以钱赚钱
第三十二章  法治、人权是资本主义之盾
第三十三章  “唯一、真”、“人、个人”两组文化基因的纠缠:民族性格、时代心态、历史背景与契机的互动
第三十四章  大国盛衰的逻辑

相关阅读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十四)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朱丽丽记录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席皛记录


编辑:顾春雪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