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城市韧性测度的国际研究进展【抢先版】

段怡嫣 翟国方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8-20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城市韧性测度的国际研究进展》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近年来在城市研究领域,韧性思维正作为一种人类社会认识与发展方式受到广泛关注。伴随着跨学科间的引用及发展,其概念得到了不断扩充和深化,在定量化的评估中,由于城市韧性本身多内涵、尺度、测度阶段等特点,以及来自数据采集、量化模型等方面的限制,当前的城市韧性测度实践呈现为不同的类型。通过对国际实践中的城市韧性评估案例进行梳理和总结,我们认为从概念内涵的表征范畴来看,存在着基于过程和基于结果的两种定量化城市韧性评估路径(图1)。 

图1  两种评估路径下的韧性表征示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作为过程的韧性主要反映了系统遭受冲击后适应和恢复的动态过程,以系统某一性能随时间的整个变化过程作为数值表征,注重分析系统恢复的“过程”,常以函数进行拟合。此时的韧性R,与系统性能P、灾害冲击带来的损耗L、恢复用时T的发展变化均有关联,即与性能曲线的面积S相关。
 
当前在国际上这一类型的韧性研究更多出现在了专门化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经济韧性、特定地区生态韧性,构建多样化的数值模型、引入多种外部因子进行讨论(图2),使得韧性的测度更加贴合现实。

图2  基于生产函数的经济韧性曲线图
资料来源:作者改绘自HALLEGATTE S. Economic resilienc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4, a2(2): 291-299.
 
例如,在1992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安德鲁飓风灾害中,由于灾前有大量公共基础设施处于闲置状态,灾后社会生产力受灾害影响的程度比理论预估值小,评估模型中引入因子α并赋值为-20%加以修正,于是,修正后的城市韧性(与围合面积相关)将高于由理想模型r△K计算得出的预估值。
 
作为结果的韧性则是将韧性理解为系统本身固有的一种抵御冲击的能力,以系统本身固有的性能数值进行表征,通常基于一套指标体系来进行计算,此类型的韧性R常为一系列评估因子n1, n2…所构建的函数,如P(n1, n2…)(图3,图4);或是在空间量化过程中以达到灾前状态所需时间、恢复数值差异作为韧性水平高低的表征(图5,图6),对韧性内涵的理解关键在于某个时间节点,恢复到某种状态“结果”。如房屋可使用状况、电力供应接通状况,而不涉及具体灾害情况下持续、动态的恢复全过程,这是与基于过程的韧性评估相区别之处。

图3  全美BRIC社区基线韧性评估
资料来源:CUTTER S L, ASH K D, EMRICH C T. The geographies of 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4, 29: 65-77. 

图4  美国纽约市REDI韧性评估
资料来源:KONTOKOSTA C, MALIK A. The resilience to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 index: applying big data to benchmark and validate neighborhood resilience capacity[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8: 272-285.

图5  韧性的空间量化评估——意大利某市镇震后恢复重建空间热力图
资料来源:CONTRERAS D, FORINO G, BLASCHKE T, et al. Measuring the progress of a recovery process after an earthquake: the case of L'aquila, Ital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7: 450-464.

图6  佛罗里达州飓风过境后的电力设施韧性差异
资料来源:CARIOLET J M, VUILLET M, DIAB Y. Mapping urban resilience to disasters - a review[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9, 51.
 
由于被看作系统的一种固有特征或状态,这一类型的城市韧性通常被用以表征系统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提供韧性建设时的参考基准(benchmark),尤其适用于灾损情况未知,或(灾害发生前)非特定类型灾害的城市规划,即以提升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的城市风险管理与城市建设中(图7)。


注:“30%” “60%” “90%”为韧性规划中不同韧性要求下基础设施功能恢复程度;“X”代表当前现状条件下基础设施90%功能恢复程度。

图7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颁布的电力系统各类基础设施韧性矩阵
资料来源:作者改绘自NIST. Disaster resilience framework 75% draft[EB/OL]. (2015)[2019-04-30]. https://www.nist.gov/document-1460.
 
不同类型的研究对应着不同的韧性表征,由于韧性的测度涉及指标因子的选取、评价模型的构建,因此研究路径的差异在于如何理解城市韧性。对于我国来说,多元主体应当基于各自的不同出发点、研究目标、操作实施条件,按照相应韧性内涵对城市韧性加以灵活阐释和测度,开展更适应具体条件和发展需求的韧性研究。而在未来的实践中,尝试在动态化、精细化和数据多元化等方面进行提升,将有利于开展更为全面系统的定量化评估,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科学化治理水平,规划建设更有韧性的城市和未来。 

 

作者:段怡嫣,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yiyan_duan@smail.nju.edu.cn

翟国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guofang_zhai@nju.edu.cn

 

延伸阅读

规划协同的韧性计分卡评价方法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价值解析

荷兰空间规划中的韧性理念及其启示
基于三个维度的韧性城市评价体系发展研究


编辑 | 张祎娴

排版 | 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