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乡村社区韧性研究综述与应用方向探究【抢先版】

董晓婉 徐煜辉 等 国际城市规划 2024-02-05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乡村社区韧性研究综述与应用方向探究》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随着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推进,全球许多乡村都出现了人口流失、传统产业衰落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衰退的问题。这些发展危机同时也使乡村在遭遇突发灾害时更为脆弱、更难恢复。面对重重危机,乡村如何化解方能维持发展、保障其居民福祉?在回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保持乡村社区在上述危机中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乡村社区是满足居民需求的基础所在。因此,关注乡村社区应对扰动(危机、灾害或困境等)能力的韧性问题成为国际乡村研究的热点,为许多国家的乡村应对突发灾害、社会、经济衰退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然而,我国对乡村社区韧性的研究讨论还不多,与广受关注的城市韧性相比,该概念还相当模糊,对其理论发展与应用实践也缺乏清晰认知。这使国内相关研究囿于生态、防灾等传统韧性视角,难以深入审视该概念在乡村发展问题上展现的新视野,以及在提升我国乡村居民福祉、改善乡村发展滞后等一般性问题中可能存在的应用价值。
 
基于此,本文首先阐释了该概念的起源、定义与理论演进。韧性通常指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自然学科中,韧性概念历经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社会—生态韧性的演进;在社会学科中,该概念则呈现出心理和生态韧性两大独立分支并存的特征,并且这两大分支最终在乡村社区韧性研究中出现交汇(图1)。 

                           

图1  社会科学领域韧性研究分支的出现与融合

 

因此,乡村社区韧性从起源就具有多学科交融的特征,加之社区自身概念的复杂性,导致其定义和理论观点都多种多样。不过,这些定义的核心都是社区回应灾害或变化的能力,其理论观点大致可归为三类,并且随着人们对乡村社区实际面临的危机困境的认识加深,这些观点经历了从分歧到融合的演进(图2)。

图2  乡村社区韧性理论演进
 
(1)关注被动反应能力的观点继承了生态韧性分支的研究成果,强调乡村社区受扰动后被动维持或恢复原有功能状态的能力;
 
(2)关注主动应对能力的观点继承了心理韧性分支的研究成果,强调居民集体和个人主动应对扰动的能力,并认为个人心理韧性可以促进社区韧性;
 
(3)关注韧性结果的观点则认为韧性乡村社区应该具有多元化的能力,韧性是主被动应对能力共同导致的一种结果。
 
接着,本文介绍了该概念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实践案例,并总结了其中用于提升乡村社区主动或被动应对能力的具体方案。包括:在乡村应对灾害方面,推行韧性规划提升社区主动应灾能力,利用新技术缩小城乡社区被动应灾能力差距等;在乡村应对社会经济衰退方面,发起社区韧性项目,提供韧性手册促进社区居民主动应对变化能力,不同韧性阶段采取不同韧性提升措施等;在乡村发展政策中以建设乡村社区韧性为导向等。
 

最后,文章分析了该概念在我国乡村振兴中可能的应用方向。本文认为,虽然由于国情不同,乡村社区韧性这一概念无法直接套用在我国的乡村建设实践中,但其对乡村社区在不利环境下的生存发展能力、规律与内在机制的深刻阐释仍然可以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指导。包括:

  • 提升乡村社区韧性,促进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

  • 评估乡村社区韧性,为乡村振兴科学规划提供依据;

  • 增强居民个人韧性,推进后疫情时期乡村社区发展等。


作者:董晓婉,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dxiaowan@hotmail.com

徐煜辉,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xyhsgc@126.com

李湘梅,湖北经济学院,博士,教授。xmlihust@aliyun.com

 

【专家意见】文章对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关注的乡村社区韧性进行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并对今后我国乡村社区韧性研究方向进行了思考,具有一定新意。


延伸阅读
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三种类型及其新的发展方向
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
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期刊精粹 | 乡村社区韧性研究综述与应用方向探究【抢先版】

董晓婉 徐煜辉 等 国际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