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公园绿地绩效的概念内涵及评测方法体系研究【2020.2期】

周聪惠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戳这里阅读文章精华版
【摘要】绩效衡量评测能为公园绿地布局优化、功能完善和服务提升提供直接依据。但由于影响公园绿地绩效的因素众多且作用方式各异,在界定、衡量和评价上均有一定复杂性。本文首先结合不同视角和标准,将公园绿地绩效分解为核心绩效与延展绩效、功能运行绩效与空间结构绩效、系统绩效与单体绩效等概念展开内涵及应用特征梳理;其次以处于核心地位的游憩服务绩效为主体对公园绿地功能运行绩效与空间结构绩效的评测方法展开辨析;最后根据各个绩效评测方法的利弊特点对不同方法的组合应用模式以及精度校验途径提出建议。


“绩效”(performance)概念最早由管理学领域提出,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种活动所产生的成绩和结果,其评测是被应用于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的一种有效管理途径。在20世纪末,“绩效”概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既被用于衡量某类城市专项职能运行的总体水平,如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绩效等,也被用于描述城市当中某一类特定用地或设施功效状态,如工业用地绩效、商业用地绩效、交通设施绩效等。公园绿地绩效属于后者,主要用来衡量和描述公园绿地的功效运行水平。
 
然而与商业、工业类用地不同,公园绿地自身的功能服务属性特征决定了其既不能进行高强度开发建设,也无法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因而其绩效很难通过土地开发强度或是经济投入产出等经济绩效指标来衡量。同时,公园绿地服务状态受到气候、时段、城市空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加之同一公园绿地可兼具多项服务功能,不同功能作用方式也各异,这些均为公园绿地绩效的界定、衡量和规划调控带来了巨大挑战。鉴于此,本文以公园绿地功能运行内在机理为基础,对公园绿地绩效概念内涵、应用特征及其评测方法进行梳理,在此过程中围绕各类绩效相互关系及衡量方式、不同绩效评测方法的适用领域及应用特征展开讨论和辨析。
 
1  公园绿地绩效的概念内涵辨析
 
1.1  核心绩效与延展绩效
 
1.1.1  核心绩效
 
作为城市用地,公园绿地核心绩效是城市对于用地各项功能诉求中最主要功能效应的定量描述。在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中,对于公园绿地功能的描述是“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可见,公园绿地核心绩效是对用地游憩服务功能效应的描述和衡量。结合“绩效”概念内涵和公园绿地游憩服务功能特征,核心绩效的衡量指标又可被分解为用以衡量“绩”的业绩指标(如假日游客量)和用以衡量“效”的效率指标(如游客密度、每日人均在园时间等)两类(图1)。一直以来,核心绩效都是公园绿地绩效研究和规划实践的焦点。
 

注:部分延展绩效类型(如应急避险绩效)也可分为功能运行绩效和空间结构绩效,但由于不是本文讨论重点,因此不在图中详细划分。

图1  公园绿地绩效相关概念关联图谱

 
1.1.2  延展绩效
 
标准中的描述也反映出公园绿地在提供游憩服务的同时还具备功能多样性特征,因而除了核心绩效外,也需引入其他绩效概念和指标用以描述和衡量公园绿地其他功能效应。文中将游憩服务以外其他功能产生的绩效统称为公园绿地延展绩效。随着对公园绿地功能认知的深入和扩展,当前公园绿地延展绩效研究除了聚焦于生态、经济等传统认知功能领域外,还逐渐向更多新的功能领域拓展,如近年开始兴起的对公园绿地在应急避险、邻里共睦、健康增进等领域的研究(表1,图1)。对于延展绩效的评测研究大多是围绕其中某一类延展绩效展开评测方法和衡量探索,并围绕公园绿地特定功能和对应规划问题展开探讨;同时也有部分研究探索公园绿地核心绩效与延展绩效的整合评价途径,从而为公园绿地规划实践中的综合统筹平衡提供参照。
 

表1  延展绩效类型及其典型评测方法与指标

 

1.2  功能运行绩效与空间结构绩效
 
1.2.1  功能运行绩效
 
按照公园绿地绩效评测对象和方法的差异,可以将核心绩效分为功能运行绩效和空间结构绩效两大类型(图1)。其中,功能运行绩效主要用以描述公园绿地某类功能的实际运行状态。以核心功能游憩服务为例,其功能运行绩效主要以游客状态信息(规模、密度、构成等)为分析评测对象,用以描述公园绿地游憩服务功能的实际运行状态(表2)。
 

表2  公园绿地核心绩效的衡量方式及代表性指标


但由于公园绿地游客规模、活动等使用状态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并随天气、周天时段、平假日等因素改变而产生较大波动,为公园绿地核心功能运行绩效认定、信息采集和定量描述带来了难度。此外,功能运行绩效指标仅适用于现状已建公园绿地绩效分析评价,无法应用于尚未建成公园绿地规划方案的绩效评估和预测,因此难以为规划方案比选和决策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也产生了在研究和实践中引入空间结构绩效概念和指标的现实需求。
 
1.2.2  空间结构绩效
 
空间结构绩效是在综合规划、经济、社会、地理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它产生的理论基础是认为城市功能和设施间存在普遍互补关系,例如“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反映在空间层面就是任何一种用地和设施都不能脱离其他用地和设施独立存在,且各种用地和设施可通过空间集聚提升资源配置和使用绩效。因此,城市用地和设施必须基于“合理布局”“适当比例”“适当密度”才能发挥较高绩效。
 
在此理论基础上,公园绿地空间结构绩效是用以衡量城市中公园绿地配置合理程度的指标,它运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社会和经济因素来对公园绿地某项潜在功能运行状态进行推导和预测(表2,图1)。以游憩服务功能为例,空间结构绩效主要是根据公园绿地与游憩服务对象的空间关联特征来对其潜在的游憩服务功能运行状态(如可达性)进行推导。与功能运行绩效相比,空间结构绩效的稳定性和可测性更大,并在现状和规划公园绿地绩效评估或预测中均有适用性。
 

图2  公园绿地核心绩效评测方法关联图谱

 
1.3  系统绩效与单体绩效
 
1.3.1  系统绩效
 
系统绩效是以公园绿地系统属性为基础,用以衡量特定系统层级(国家、地区、城市等)下公园绿地作为功能整体的绩效水平,其中既涉及系统总体服务水平指标,例如城市居民游园率、高峰时段游园人数总量等,也包含系统空间结构合理性指标,例如公园绿地布局邻近度、空间均匀度等(表2,图1)。早期系统绩效研究为公园绿地规划标准制定和规划空间结构建立提供了关键依据,当前该研究仍然为系统层面公园绿地功能完善和结构优化提供着重要指导。
 
1.3.2  单体绩效
 
单体绩效主要用以衡量单个公园的绿地绩效水平(表2,图1)。在研究中,单体绩效指标既可被用于监测公园绿地个体服务状态,如不同时段绩效变化特点、高峰时段规模调控和预警等,也可被用于多个公园绿地服务状态的比较分析,为规划调控提供依据。
 
2  公园绿地核心绩效评测方法体系
 
由于延展绩效类型众多,且评测方法相差迥异,为便于对评测方法体系的构成和应用特征展开具体辨析,本文主要围绕核心绩效(即游憩服务绩效)评测方法体系进行讨论。
 
2.1  核心功能运行绩效评测方法
 
2.1.1  常规评测方法
 
公园绿地核心功能运行绩效主要以游客状态信息为核心分析评测对象,该状态信息包含公园绿地中游客规模、密度、构成、空间位置、活动偏好等信息类型。一直以来,使用较多的有基于门票、场景以及抽样信息的评测方法(图2,表3)。
 

表3  常规评测方法应用特征


(1)基于门票信息的评测方法门票信息早期曾被广泛应用于公园绿地绩效评测,如1980年代潘家莹等就曾将门票统计法与抽样调查结合对北京市公园绿地核心功能运行绩效展开评测。从门票统计中能够获取特定时段公园绿地累积的游客规模和年龄构成信息,早期有月、季、年票出售的公园绿地还能对游客居住地区域、游园频率等信息进行推导。但在2000年以后,除部分专类公园(如动、植物园,游乐园,历史名园等)外,我国绝大部分公园绿地已免费开放,该方法的应用空间被大幅压缩。
 
(2)基于场景信息的评测方法。场景分析早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状态和人群活动特征研究,盖尔和盖姆索伊以及怀特在20世纪中后期曾通过实地观察、照片记录等场景分析方式对包含街头绿地、小型公园绿地在内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绩效进行大量评测。从场景中能获取特定瞬时时刻公园绿地游客规模、构成、位置、活动等状态信息,但受制于地面观测空间范围限制,当时该类评测主要在小型公园绿地或公园绿地局部段使用。
 
随着无人机的普及,应用航拍观测采集场景信息的难度已大大降低。该途径在公园绿地场景分析中能大幅拓展信息采集和分析的空间范围,例如作者团队在2015—2016年使用无人机对南京明城墙沿线公园绿地服务绩效进行评测。但在当前应用中,无人机航拍也暴露出游客信息(年龄、活动等)识别精度低、地表覆盖物(树冠、构筑物)干扰等问题,因此仍需整合部分地面观测信息进行数据识别和修正支持。
 
(3)基于抽样信息的评测方法。抽样信息主要通过抽取游客样本发放问卷或访谈获取。基于抽样信息评测公园绿地绩效的最大优势是能根据评测需要获取较全面的游客属性信息,包含游客社会经济属性、游园时间、出行距离与频率、设施使用偏好等。但由于无法直接获取游客规模信息,在单体层面绩效评测时通常还需与其他方法组合使用。
 
而在系统层面研究时,通常需展开大规模抽样,工作量庞大且牵涉面广,在早期绩效评测中往往须由政府部门主导或配合才能开展,例如苏联在1950年代对各大城市文化休息公园的游憩服务水平开展的调查分析,以及我国1980年代制定绿地规划指标时在北京、合肥、上海等城市大规模开展的公园绿地使用状态抽样分析。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系统层面大规模抽样效率被大幅提高,2014年科恩等应用网络平台对美国主要城市174个邻里公园周边居民完成采样;比克尔和西耶茨玛、布朗等则将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articipatory GIS)应用到城市居民公园绿地使用的大规模抽样和评测中,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2.1.2  大数据评测方法
 
大数据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为公园绿地绩效评测提供新方法的同时,也开拓了一系列新的评测视角。目前在公园绿地绩效评测中应用价值最高的主要是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社交媒体数据和交通信息数据的评测方法(图2,表4)。
 
表4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核心功能运行绩效评测方法特征及代表性研究
 
(1)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评测方法。手机信令数据通过基站连续不断追踪手机用户的位置、状态等信息,实现对手机用户活动比较全面完整的记录,从而为公园绿地核心功能运行绩效研究提供数量庞大的游客时空信息样本。目前手机信令数据已被应用于系统层面的公园绿地绩效对比、空间布局问题诊断等,同时在单体公园绿地游客时空分析、容量预警、活动轨迹追踪等领域也具有应用价值。但手机信令数据并不包含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工作、收入等信息,因而很难在绩效评测中整合分析样本的社会经济属性。同时,由于单个公司手机信令数据不能覆盖全部游客人群,且老人和儿童游憩时手机携带率相对较低,因此在测算游客规模时会存在一定误差。
 
(2)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评测方法。社交媒体是公开的舆论平台,用户可在上面分享日常生活及情感状态,并留下个人活动的时空信息。采集社交媒体数据除了能获取用户游憩时间、定位、活动内容、居住地位置等信息外,其最大优势在于能通过留言和图片信息批量分析、甄别、推导游客的思维、情绪等精神状态信息,例如普仑斯依托Twitter数据,通过地理定位和词频等信息分析绘制了纽约市公园绿地游客精神状态地图。但该方法的局限同样在于难以覆盖儿童和老人,亦无法获取准确的游客规模信息,因此独立使用时往往会面临较大的精度问题。
 
(3)基于交通信息数据的评测方法。交通信息数据包含公交刷卡、地铁站刷卡、出租车定位、共享单车定位等数据,通常会涉及用户出行起讫点定位、停留时间、出行频率等信息[34]。其中,共享单车定位和公交刷卡数据在公园绿地绩效研究中可用于推测公园绿地游客规模、出行起讫点位置、停留时间等信息。但缺陷是两者仅能够反映中、远距离出行游客信息,无法覆盖近距离步行出行人群,因此也存在明显局限性。
 
大数据在本质上也属于样本信息,与常规评测方法中的抽样信息的区别在于其需以居民生活工具为媒介进行采集,虽在数据规模和采集效率上具有优势,但由于信息内容并非完全对口公园绿地绩效评测需求,在游客信息完整度上会受一定局限,在应用中需通过专门技术途径筛选提取和误差校核。
 
2.2  核心空间结构绩效评测方法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空间分析技术发展成熟,为公园绿地核心空间结构绩效评测奠定了技术基础。与核心功能运行绩效评测中采集分析游客信息不同,核心空间结构绩效评测主要采集分析城市空间和人口信息,其基本原理是以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为基础,通过整合分析公园绿地服务空间范围用地布局、开发强度、交通结构、人口分布等信息,对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的潜在绩效水平进行推导和衡量。
 
(1)基于可达面积信息的评测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缓冲区法、费用加权距离法、最小距离法等可达性分析方法划定可达公园绿地空间范围,通过分析该范围内居住用地面积或住宅建筑面积测算可达公园绿地的居民人口规模,并结合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如高峰时间出游率等)推导公园绿地周边潜在游客规模和高峰时刻出行规模,进而对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状态进行推导,例如范·赫泽尔和维德曼、作者团队依托城市空间信息对公园绿地空间结构绩效水平展开的评测。
 
该方法能根据城市空间信息评测公园绿地潜在绩效水平,在人口统计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在规划阶段公园绿地方案评价、多方案比选时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但局限是在现状人口构成较复杂的环境下,难以整合分析不同地段由于居民社会、经济等属性不同而产生的游憩出行差异性特征(表5,图2)。
 

表5  空间结构绩效评测方法特征


(2)基于可达人口信息的评测方法。与可达面积评测法通过空间信息推导公园绿地周边潜在游客规模和强度不同,基于可达人口信息的评测方法直接应用公园绿地服务空间范围内人口统计信息测算潜在游客规模和出行强度,例如修伊等、肖扬等在可达性分析中叠加人口统计信息对公园绿地绩效和不同人群服务差异的评测。由于可涵盖居民社会、经济等属性信息,基于可达人口信息的评测方法能一定程度弥补可达面积研究法的不足,并在当前旧城更新公园绿地布局问题诊断和精细化调控中展现出更高的精准性和环境适应性。但该方法应用的前提是规划前后研究区域居民人口状态基本保持稳定,如果在新规划或规划重大调整地区,由于居民人口统计信息缺失或前后变化较大,可达人口分析法的适用性将大幅降低(表5,图2)。
 
(3)基于供需信息对比的评测方法。为改变传统可达信息评测中往往仅以供需一方为评测主体的单向路径,基于供需方双向分析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可达空间不均衡评价模型法、重力模型法等被相继引入公园绿地空间结构绩效评测。
 
此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分别以公园绿地和居住用地为主体,评测和分析供需方各个对象的供需水平对比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审视城市空间中各个公园绿地空间配置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能直观显示不同地段公园绿地空间结构绩效以及供求问题,在城市各地区公园绿地空间结构绩效横向比较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表5,图2)。
 
3  讨论
 
在核心绩效评测中,目前常用的评测方法均各有利弊,在研究过程中既应根据研究需求选取适宜方法实现“扬长避短”,更应充分发挥各类研究方法的利弊互补性特点来进行组合使用实现“取长补短”。这种互补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1)核心功能运行绩效常规评测方法间的互补。在核心功能运行绩效评测中,常规评测方法之间由于信息获取途径的较大差异,使得获取信息类型有较大不同,信息之间存在较强互补性。因此,如能在绩效评测中结合使用评测方法,将能使评测结果更加完整和客观。例如:门票信息评测法通常可与抽样信息评测法结合,既可通过门票信息统计获得较准确的游客规模数据,又可通过抽样调查结果对游客人群属性和出行习惯展开分析。
 
(2)核心功能运行绩效常规评测方法与大数据评测方法间的互补。核心功能运行绩效常规评测方法均是采用直接采集的方式来获取游客使用信息,其特点是采集信息和评测结果精度较高,但广度较低;而大数据评测方法则多是需要通过通信、传媒、交通等工具来间接采集获取游客使用信息,广度较高但精度较低。两者使用过程中在精度和广度上存在较高的互补性,例如:选取典型样本区域,用无人机航拍观测获取的精度较高数据来对比验证该区域内手机信令数据的误差水平和特征,就能为手机信令中误差修正方法推导以及精度提高创造条件。
 
(3)核心功能运行绩效评测方法与核心空间结构绩效评测方法间的互补。核心功能运行绩效评测方法的适用对象是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园绿地,侧重于对现状公园绿地实际利用状态的衡量描述。核心空间结构绩效评测方法虽能同时适用于建成投入使用和规划未建成公园绿地,但由于影响公园绿地实际功能运行的因素众多,且作用方式各异,很难全部在空间结构绩效评测方法中加以整合和客观反映。因此,目前空间结构绩效主要应用于系统层面公园绿地布局合理性的分析评价,难以直接推导和准确评测出单个公园绿地实际利用状态。但两种研究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通常可以作为相互校验工具,为公园绿地现状和规划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提供保障。
 
作者:周聪惠,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conghuizhou@seu.edu.cn


延伸阅读

城市公园的源起、发展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香港郊野公园阶段特征与管制机制研究

自然保护类国家公园研究综述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