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精粹 | 公园绿地绩效的概念内涵与评测方法体系研究【抢先版】
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公园绿地绩效的概念内涵与评测方法体系研究》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绩效评测能为公园绿地布局优化、功能完善及服务提升提供直接依据。由于影响公园绿地功能服务的因素较多,且具有较强动态性,加之公园绿地兼具多项功能,且功能作用方式各异,导致界定与衡量公园绿地绩效一直是个难题。本文以公园绿地功能作用的内在机理为基础,从不同视角审视公园绿地绩效内涵构成的特征,同时对其评测方法进行梳理和辨析,以期为公园绿地绩效衡量和调控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持。
在功能服务视角下,公园绿地绩效主要由核心绩效与延展绩效组成,两者分别是对公园绿地核心功能效应(游憩服务)和非核心功能效应(如生态保护、环境美化、应急避险等)的定量描述。长期以来规划及研究均聚焦于公园绿地核心绩效,但随着城市功能复合化和用地集约化要求凸显,对延展绩效衡量和优化途径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在评测对象视角下,公园绿地绩效可分为功能运行绩效和空间结构绩效。以核心绩效(游憩服务绩效)为例,公园绿地核心功能运行绩效评测对象是游客使用状态信息,核心空间结构绩效评测对象则是城市空间要素。由于公园绿地游客使用状态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其认定、采集和描述均有较大难度,而空间结构绩效可通过空间分析对公园绿地潜在功能运行状态进行推导和预测,有更大稳定性和可测性(图1)。
图1 佛山市大良容桂组团区域性公园核心空间结构绩效评测
资料来源:周聪惠, 成玉宁. 基于空间关联量化模型的公园绿地布局调适方法[J]. 中国园林, 2016(6): 40-45.
在系统论视角下,公园绿地绩效由系统和单体绩效构成,分别以公园绿地整体和个体属性为基础(图2)。系统绩效包含系统总体服务水平指标(如居民游园率、高峰时段城市游园总人数等),也包含系统空间结构合理性指标(如公园绿地布局邻近度、空间均匀度等)。单体绩效指标多用于衡量公园绿地个体服务状态,适用于高峰时段游客规模调控以及不同公园绿地服务状态比较等方面。
图2 公园绿地绩效相关概念关联图谱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为方便对评测方法体系构成及应用特征展开具体辨析,本文主要围绕核心绩效(游憩服务绩效)评测方法展开讨论(图3)。在核心绩效评测中,目前较多研究和实践是围绕功能运行绩效评测来展开,涉及方法既包含常规评测方法,如门票统计法、场景记录法和抽样调查法等,也包含依托大数据(如手机信令、社交媒体及交通信息)等新技术的评测方法。另外,空间结构绩效评测方法研究也呈上升趋势,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有基于可达面积、可达人口以及供需信息对比等。
图3 公园绿地核心绩效评测方法关联图谱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在功能运行绩效评测中,常规评测方法评测信息类型差异较大,信息间存在较强互补性,组合使用将使评测结果更加完整客观。同时,常规评测方法与大数据评测方法也能相互支持。在核心绩效评测中,常规评测方法采集的游客使用信息精度较高,但广度较低。而大数据评测方法采集的信息则广度较高,但精度较低。因此,在应用实践中可依托传统评测方法采集的高精度数据来检测大数据信息误差产生机制,并找到对应修正方法,实现两者在精度和广度上的互补。
此外,功能运行绩效与空间结构绩效评测在适用领域上也有较强互补性。前者适用对象是建成投入使用公园绿地,侧重对现状公园绿地实际利用状态衡量。后者虽能同时适用于建成使用和规划未建成公园绿地,但由于影响公园绿地功能效应的因素众多,且作用方式复杂,很难全部在空间结构绩效评测方法中完全整合反映。因此,目前空间结构绩效主要应用于系统层面公园绿地布局合理性分析评价,难以准确推导单个公园绿地实际功能状态。因此,两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可互为校验工具,为研究和规划调控精准度提升提供保障。
作者:周聪惠,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延伸阅读
国家公园和城市公园的现代协奏曲——评《公园景观:现代日本的绿色空间》
编辑:张祎娴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